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主题教育心得体会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民族精神家园
主题教育心得体会: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民族精神家园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指出:“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和指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一、要培元固本,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起来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撑起了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滋养了所有中华儿女的心灵。要培元固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构筑民族精神家园的一面旗帜,在人民群众心中立起来,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优秀文化,为我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牢固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古至今,“家国情怀”始终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价值理念,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等名言警句,就是爱国情怀最集中的体现。纵观我国历史,个人为了家庭而奋斗奔波,“小家”为了“大家”而“舍小取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充分阐述了个人、家庭、国家三者的从属关系,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以“治国”“平天下”为最终目标和归途,甘于奉献自己的热血和青春。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自强不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诸葛亮为了光复汉室,六出祁山;陈平忍辱苦读书,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司马迁耗尽一生心血,终于完成了《史记》……让我们看到了动人心魄的奋进力量。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途中,我们会遇到更多艰难险阻、崎岖坎坷,更要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继续发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等革命精神,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崇德向善,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深厚精神滋养。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其核心要义就是要以仁、德为纲领,言行举止要以良好的道德规范来约束,保持内心的善良与仁爱,行事宽容有爱心。时至今日,崇德向善思想演变流传至今,早已演化为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推崇。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创建免费女高,让1800余名大山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杨善洲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带领大家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成为“最美奋斗者”;中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用敢于探索、不怕牺牲的勇气,让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奋进新时代的路上,无数仁人志士、人民公仆身上都充分体现了崇德重德的精神品质。一语概之,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民族的精神,筑牢民族的精神家园,灌溉国民的理想之花。二、要守正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要注重传承,也要注重创新,两者缺一不可。要守正创新,一手抓传承,一手抓创新,双管齐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要求:“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产生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形态,带有自己历史和所属阶级的意识形态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科学态度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持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如何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葆青春活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坚守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要从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出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传承、弘扬、创作一大批优秀文化作品,以文润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精神食粮,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民族精神家园,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蕴含着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我们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功能与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释放、更为有效的发挥。此外,还要求我们立足时代、把握时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更好彰显时代精神,彰显中国精神,从而让中国文化更加枝繁叶茂,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拥抱美好明天。三、要弘扬光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下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筑牢坚实根基。我们务必要高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旗放眼世界,阔步前行。要加大家风家教建设,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风家教建设,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教育孩子,引导孩子,从小就给孩子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烙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烙印,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反对假恶丑,以好家风促进优良作风养成,以优良的作风促进行为举止的规范,以行为举止的规范构建和谐美好社会。每个家庭都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把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深情大爱,熔铸于家庭家教家风之中,形成以中华传统家庭美德为底蕴、以高尚的家国情怀为载体的良好家风。要培根铸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给学生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不仅要让它植根在当代人的内心,还要使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挖掘好、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将其融入中小学教学过程,用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要将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戏曲曲艺等传统艺术厚植学生课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文化传承是中国梦的根基,文化融合更是连接世界梦的重要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传统二十四节气的现代表达,还是由王希孟画作《千里江山图》改编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都让人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魅力,人们的文化自信油然而生。我们要创新文化的宣传方式,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进一步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吸引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国文化,接受中国文化。总而言之,“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务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旺盛生命力,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本文标题:主题教育心得体会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民族精神家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186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