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我的情绪我做主上教案【教学】
我的情绪我做主(上)一、设计理念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情绪管理是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青春期又是心理发育的“疾风骤雨”期,激素分泌旺盛,情绪本身就不容易稳定,初中学生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困扰,情绪不稳定又会直接影响到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所以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很多同学都向我咨询调控情绪的方法,甚至很多同学因情绪困扰来做咨询,虽然同学们自己也有一些调控情绪的方法,例如宣泄、转移注意力,但是这些方法不足以应对所有的情绪问题,对于比较严重的情绪问题,这些方法力道稍有不足,所以本节课计划从情绪产生的原因入手,深入的剖析情绪,对症下药找到调控情绪的方法。二、教学目标1.能区分情绪和想法,知道想法是导致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2.理解情绪ABC理论。3.掌握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4.初步了解调节情绪的方法(下节课会重点讲)三、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情绪ABC理论掌握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五、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意图:通过消息播报做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带动课堂氛围,同时也为引出课堂主题做铺垫。教师:同学们好!正式上课之前老师要给大家播报两则消息,一则好消息,一则坏消息,你们想听哪一个?请大家打在公屏上。好的,我看到想听好消息的同学多,所以我们先来播报这则好消息,好消息就是下周我们就可以去学,不用在家上网课啦。听到这则好消息你们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快在公屏上和老师分享一下。等待学生分享,并适时与学生互动。同学们回答问题非常积极,我看到有的同学说自己感觉很兴奋,因为终于可以回学校了;有的同学感觉很开心,因为马上可以见到老师和同学了;还有的同学很沮丧,因为他觉得在家上网课更加自由。这些都是大家最真实的想法和感受。那接下来我们来继续播报我们的坏消息:坏消息就是刚才的好消息是假的。大家现在心情如何,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有同学说感觉有点生气,因为老师骗我们(一个小小的、善意的谎言);还有同学说感觉有点高兴,因为还可以在家玩几天;教师总结: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这两则消息后,感觉到的高兴、兴奋、沮丧、生气等都是我们的情绪,而我们阐述的原因则是我们的想法,那情绪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它与想法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我们将一一揭晓。(二)情绪与想法的关系我们的头脑里不仅仅有情绪,还有各种各样的想法,而且很多时候情绪和想法是相伴而生的,不容易区分的。接下来,我们来做一组习题,思考下面的句子是想法还是情绪。1.区分情绪和想法以下句子是想法还是情绪?答案备注1.面对这样的事情,我真是哭笑不得。情绪2.我恨不得扇自己两巴掌!想法自责、愧疚3.我觉得我好冤枉呀!想法委屈4.你的所作所为让我很愤怒!情绪5.今天倒霉透了。想法沮丧、无奈难以区分想法和情绪的同学,首先要恭喜你,你的共情能力很强。可以通过文字迅速的感受到背后的情感。但也正因这一熟练的“条件反射”,所以情绪来时,我们常常会忽略了心中的想法。而弄清此时的想法对调节情绪至关重要。所以接下来我们一起推测情绪背后的想法。2.由情绪推测想法教师提问:如果这次考试数学没有考及格,你会有什么情绪?数学没考及格情绪因为想法我很难过。我怎么那么差劲。我很害怕。回家肯定要被骂死。我很开心。我能考这个分数已经进步很多了。我很生气。学了这么久有什么用,还退步了!不同的情绪背后是截然不同的想法。那不同的想法背后会是一样的情绪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推测想法背后的情绪。3.由想法推测情绪数学没考及格想法导致情绪我考前立flag说这一次一定及格。失望我妈说及格了奖励我一部新手机。遗憾现在错一次,月考就不会再错了。高兴只差0.5分就及格了。哭笑不得4.揭示想法和情绪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刚才的活动,我相信同学们已经发现,面对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情绪背后是不同的想法。事情本身不是引起情绪的直接原因,我们头脑里的想法才是才是引起情绪的直接原因。(三)情绪ABC理论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情绪ABC理论。埃利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event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情绪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四)情绪是如何产生的?1.直接原因是认知导致的,也就是我们对于发生事件的认识和评价。一种情绪的产生包含以下五个因素:(1)发生的事件(2)对事件的认知(3)人的主观体验人对不同情绪状态的自我感受,比如是开心还是难过,是愤怒还是恐惧。(4)外部表情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5)生理唤醒即情绪产生的生理反应,例如恐惧或紧张时,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等。举个例子:当我说好消息是下周要返学的时候(事件),有的同学想到返学意味着老师要检查作业(认知),那么他就会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主观体验),同时还会出现一些搓手、来回踱步的身体姿态(外部表情),身体也会感觉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生理唤醒)。以上就是情绪产生的过程,那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主观认知,那根本原因是什么呢?2.根本原因是内在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在探索根本原因之前我们首先要学习冰山理论。冰山理论:是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重要理论,冰山实际上是一个隐喻,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七个层次。萨提亚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自我就像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大约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那有同学会问到,为什么要学习冰山理论呢?学习冰山理论是为了探索认知背后更深层次的期待和渴望,探索情绪背后隐藏的真正需要。还以刚才的例子为例:当我说好消息是下周要返学的时候(事件),有的同学想到返学意味着老师要检查作业(认知),那么他就会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主观体验),同时还会出现一些搓手、来回踱步的身体姿态(外部表情),身体也会感觉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情绪紧张、焦虑认知返学意味着老师要检查作业期待自己能按时完成作业(对自己的期待)期待老师能表扬自己、最起码不批评自己(对别人的期待)老师肯定是希望自己能写完作业的(来自他人的期待)渴望被认可、被接纳、被喜欢、自己是有价值的当我们能看到情绪背后的真正的期待和渴望,也就是我们真正的需要的时候,我们才能知道情绪产生的根本原因。情绪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内在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情绪是以一个人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当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我们的愿望和需要时,就能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当客观事物或情境不符合我们的愿望或需要时,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我们探索情绪产生的原因,不仅仅是为了了解情绪,更主要是想对症下药,找到调节情绪的良方妙计。(五)调节情绪的良方妙计(下节课用一整节课的时间来讲述如何具体操作)1.改变不合理信念,建立积极合理的信念。(直接原因对应方法)2.看见情绪背后的真正需要,合理的表达和满足自己情绪背后的需要。(根本原因对应方法)3.合理的宣泄(日常使用方法)4.转移注意力(日常使用方法)我们没上过心理课的话经常使用的调控情绪的方法是合理的宣泄和转移注意力,这些方法在一些场景下效果非常好,但是这些方法不足以应对所有的情绪问题,尤其对于比较严重的情绪问题,这些方法力道稍有不足,所以今天给大家重点讲解的第一和第二个方法是需要大家重点掌握的,但是第一和第二个方法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是需要详细的方法和步骤的,我们下节课将会重点给大家讲解如何操作第一和第二个方法,今天的课程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七、教学反思1.本课程最大的亮点在于深入分析和探索情绪产生的原因,并把情绪产生的原因分为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再次接触上对症下药找到管理情绪的良方妙计。2.还有一个亮点在于利用冰山理论探索情绪产生的根本原因。3.本节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很高,互动很好。4.美中不足的是一节课时间有限,无法一气呵成的讲完,需要分成两节课来讲,好像整节课不断的烘托,最后在最高潮的部分突然下课留到下节课了,下节课再开场的话不会有这么好的氛围打底。
本文标题:我的情绪我做主上教案【教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209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