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模块三专题专题十三世界现代经济文明
高频考点串讲高考解秘聚焦名师在线预测下页上页模块三专题十三世界现代经济文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高频考点串讲高考解秘聚焦名师在线预测下页上页模块三高考导航考纲扫描一、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罗斯福新政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高频考点串讲高考解秘聚焦名师在线预测下页上页模块三考情播报1.美国、苏联经济体制的创新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结合经济危机惨痛的教训,充分认识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衡增长的重要性3.罗斯福新政中有关民生问题的措施,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所起的作用4.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曲折过程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启示高频考点串讲高考解秘聚焦名师在线预测下页上页模块三高频考点串讲考点一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1.原因: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直接原因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股市投机行为和过度信贷消费加剧矛盾。2.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3.影响: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的政治危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高频考点串讲高考解秘聚焦名师在线预测下页上页模块三二、罗斯福新政1.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1933年,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宣布实行新政。2.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高频考点串讲高考解秘聚焦名师在线预测下页上页模块三3.主要内容(1)整顿财政和金融体系:逐步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等。(2)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制定公平竞争法规,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经济管制。(3)调整农业政策:减耕,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价格,政府提供补贴。(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加强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高频考点串讲高考解秘聚焦名师在线预测下页上页模块三4.评价(1)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国民经济状况显著改善。(2)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3)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高频考点串讲高考解秘聚焦名师在线预测下页上页模块三【拓展升华】罗斯福新政措施的主要类型(1)救济。通过成立各种救济机构,推行“以工代赈”和举办社会公共工程等计划,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贯穿新政的全过程。(2)复兴。如银行暂时休业整顿,以恢复其信誉,政府调整农业政策,为减产农民提供补助,恢复农业生产。1933~1935年是新政的重点。(3)改革。涉及工业、农业、金融、劳动和社会各个领域,政府采取各种长远措施以改善全国的经济现状等等,1935年以后成为新政重点。高频考点串讲高考解秘聚焦名师在线预测下页上页模块三三、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2)为克服70年代的“滞胀”现象,美英等国逐渐发展出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经济”。高频考点串讲高考解秘聚焦名师在线预测下页上页模块三2.建立“福利国家”(1)背景: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而引发的社会问题。(2)实质: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保障其经济安全。(3)利弊:对社会稳定起了积极作用,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3.第三产业繁荣,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改善了资源配置。4.美国出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高频考点串讲高考解秘聚焦名师在线预测下页上页模块三【拓展升华】二战后,发达国家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的调整(1)经济体制:在经济体制和运行方面,不再是完全放任的自由市场经济,而是将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结合起来。政府主要利用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调节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趋于缓和。高频考点串讲高考解秘聚焦名师在线预测下页上页模块三(2)社会福利:在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长的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普遍和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干预对社会财富的分配。在利润巨额增加的同时,缩短职工的劳动时间,提高劳动者的物质文化水平,改善人民生活环境,以缓和阶级矛盾。高频考点串讲高考解秘聚焦名师在线预测下页上页模块三(3)企业经营:企业经营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又一个重要内容,股票不再是只为少数资本家拥有,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这种股票分散化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作用,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人民资本主义”产生。同时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经营者革命”应运而生。高频考点串讲高考解秘聚焦名师在线预测下页上页模块三考点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向社会主义过渡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强制劳动。(3)评价: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但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引发了农民的不满。高频考点串讲高考解秘聚焦名师在线预测下页上页模块三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政的经济政治危机。(2)内容: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解除了对大部分小型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贸易上,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上,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3)作用: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高频考点串讲高考解秘聚焦名师在线预测下页上页模块三二、“斯大林模式”1.形成:工业化运动、农业集体化运动;1936年宪法的制定。2.特征:经济上——高度的计划性;政治上——高度的集权化。3.经验教训:国家按计划宏观调控经济,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为筹得工业化资金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高频考点串讲高考解秘聚焦名师在线预测下页上页模块三三、经济体制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领域——农业、工业,以农业为突破口。评价: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改革以失败告终。2.勃列日涅夫改革:领域——政治、经济,工业改革为重点。评价:前期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最终失败。3.戈尔巴乔夫改革:领域——政治、经济,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评价: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效,最终导致苏联解体。高频考点串讲高考解秘聚焦名师在线预测下页上页模块三【拓展升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其主要特征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2)列宁认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俄国,也能建成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探索。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恢复了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高频考点串讲高考解秘聚焦名师在线预测下页上页模块三(3)期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尤其是发展重工业;政治上建立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体制。斯大林时期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带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严重阻碍了苏俄国民经济的发展。(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但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都没有取得成功,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高频考点串讲高考解秘聚焦名师在线预测下页上页模块三(5)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看法。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他所进行的改革不但没有解决苏联长期存在的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6)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二者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高频考点串讲高考解秘聚焦名师在线预测下页上页模块三高考解密聚焦热点考向一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考题呈现】(2010年高考江苏卷)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整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例1高频考点串讲高考解秘聚焦名师在线预测下页上页模块三【解析】按因果关系推断主要目的,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政府同农场主签订了减少耕地面积的合同,并销毁小麦、马铃薯和牛奶等农牧产品,屠杀猪、牛、羊等牲畜,以控制农产品产量和牲畜饲养数量,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民购买力。据上述知识可直接判断出正确答案为C项。【答案】C高频考点串讲高考解秘聚焦名师在线预测下页上页模块三(2010年高考福建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公元400~1998年)例2高频考点串讲高考解秘聚焦名师在线预测下页上页模块三1990年国际元(国际元是将不同国家货币转换后形成的一种统一计算单位)——摘编自(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高频考点串讲高考解秘聚焦名师在线预测下页上页模块三材料2: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摘编自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材料3:1921~193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年均增长速度(%)年份日英美法德1921~19293.01.74.39.47.11930~19379.92.70.7-3.9-0.3——摘自任文侠等《日本工业现代化概观》高频考点串讲高考解秘聚焦名师在线预测下页上页模块三材料4:中国在18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摘自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1)据材料1,比较并指出A、B、C三个时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的走势。(2)分析影响B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走势变化的主要原因(不考虑人口因素)。高频考点串讲高考解秘聚焦名师在线预测下页上页模块三(3)据材料2、3,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据统计该时期中国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GDP下滑的走势,结合材料4及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4)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人均GDP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高频考点串讲高考解秘聚焦名师在线预测下页上页模块三【解析】解题关键是提取材料信息,联系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回答。第(1)问人均GDP走势可通过曲线图分析得出。第(2)问结合这一时期中西发展的阶段特征,从经济、政治、对外政策、思想等方面比较分析。第(3)问通过数据比较得出特点,然后分析影响这一时期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因素:工农业比重、制度、环境、社会性质等。第(4)问抓住“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阶段,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分析总结。高频考点串讲高考解秘聚焦名师在线预测下页上页模块三【答案】(1)A段:中西大致保持一致,走势相对平衡,中国略高于西欧。B段:中国稳定不前,西欧超过中国并持续上升。C段:中国总体下降,西欧加速上升。(2)中国:自然经济为主;君主专制统治强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思想文化专制。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工业革命与科技进步;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海外贸易、殖民扩张与掠夺;民主思想发展。高频考点串讲高考解秘聚焦名师在线预测下页上页模块三(3)特点:中国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本文标题:模块三专题专题十三世界现代经济文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24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