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第二章 会计科目与借贷记账法
第二章会计科目与借贷记账法第一节会计科目一、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进行细致的分类。会计科目就是对于会计对象进一步分类的项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分类的标志。在每一个会计科目名称的项下,都有明确的含义、核算范围。企业的经济活动纷繁复杂,所引起的各个会计要素的内部构成以及各个会计要素之间的增减变化也错综复杂,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为了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就需要根据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分门别类地确定项目。在会计核算中除了要按照各会计要素的不同特点,还应该根据经济管理的要求进行分类别、分项目的核算。设置会计科目,就是根据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和经济管理的要求,事先规定分类核算的项目或标志的一种专门的方法。在设置会计科目时,需要将会计对象中具体内容相同的归为一类,设立一个会计科目名称,具备这类信息特征的经济业务,均在该科目项下进行核算。同时,要为每一具体的类别规定一个科目名称,并且限定在该科目名称下包括的内容。通过设置会计科目,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科学分类,可以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科学的、详细的分类指标体系。设置会计科目决定着账户的开设、报表结构的设计,是一种基本的会计核算方法。二、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定。设置会计科目时,应该遵循以下几项原则:(一)设置会计科目必须结合会计对象的特点设置会计科目必须结合会计对象的特点,即从各种不同单位经济业务的特点出发,根据全面核算其经济业务的全过程及结果的目的来确定应该设置哪些会计科目:考虑不同的行业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各自企业的特点;在此前提下根据企业生产产品的特点及规模大小决定各个会计科目的具体设置。(二)设置会计科目必须符合经济管理的要求设置会计科目要符合经济管理的要求,即要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要符合企业自身经济管理的要求;要符合包括投资者在内的有关各方面要求,提供用于决策方面的需要。(三)设置会计科目要将统一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统一性,即在设置会计科目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对一些主要会计科目的设置进行统一的规定,对于核算指标的计算标准、口径都要统一;灵活性,即各个单位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及投资者的要求,设置或者增补会计科目。根据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设置会计科目,就是保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四)设置会计科目的名称要简单、明确,字义相符,通俗易懂会计科目作为分类核算的标识,要求简单、明确,字义相符,简单、明确是指根据经济业务的特点尽可能简洁、明确地规定科目名称;字义相符是指按照中文习惯,能够望文生义,不致产生误解;通俗易懂是指要尽量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文字,便于大多数人正确理解。除此之外,要尽量采用在经济生活中习惯性的名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五)设置会计科目要保持相对稳定性设置会计科目要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了便于在不同时期分析比较会计核算指标和在一定范围内汇总核算指标,要保持会计科目的相对稳定,不能经常变动会计科目的名称、内容、数量,使核算指标保持可比性。企业常用的会计科目如下表:会计科目表编号会计科目名称编号会计科目名称一、资产类其他应付款现金预提费用银行存款三、所有者权益类应收账款实收资本其他应收款盈余公积预付账款本年利润物资采购利润分配原材料四、成本类产成品生产成本待摊费用制造费用固定资产五、损益类累计折旧营业收入待处理财产损溢营业成本二、负债类营业税金短期借款营业费用应付账款管理费用预收帐款营业外收入应付利润营业外支出应付工资所得税应交税金第二节会计账户一、设置账户的意义账户,是按照规定的会计科目在账簿中对各项经济业务进行的分类,系统、连续记录的一种手段。会计科目是分类核算的项目或标志,核算指标的具体数据资料,要通过账户记录取得。设置会计科目以后,必须根据规定的会计科目开设一系列反映不同经济内容的账户,用来对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记录。会计科目与账户是两个既相区别,又有联系的不同概念。其共同点在于:都要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都说明一定的经济业务内容。其不同点在于:会计科目只是经济业务分类核算的项目或标志,只是说明一定经济业务的内容。账户却是具体记录经济业务内容,可以提供具体的数据资料,具有登记增减变化的不同结构的一种核算形式。二、账户的格式生变化结果。用来分类记录经济业务的账户必须确定结构,即记录增加数量、减少数量、增减变动后的结果的位置。账户的基本结构是有规律可循的。账户一般可划分为左右两方,每一方再根据实际需要分成若干栏目,用来分类登记经济业务及其会计要素的增加与减少,以及增减变动的结果。账户的格式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账户名称,即会计科目;(2)日期和摘要,即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和内容;(3)凭证号数,即账户记录的来源和依据;(4)增加和减少的金额。如下:会计科目名称日期凭证摘要增加(借方)减少(贷方)余额期减少额及期末余额。本期增加额和减少额是指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月、季或年),在账户的左右两方分别登记的增加金额合计数(本期增加发生额)和减少金额的合计数(本期减少发生额);本期的期末余额是本期增加发生额和本期减少发生额相抵后的差额。本期的期末余额转入下一期,就是下一期的期初余额。上述四项金额的关系可以用下列公式来表示:本期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账户的左右两方按相反方向记录增加额和减少额。在具体账户的左、右两方中究竟规定哪一方记录增加额,哪一方记录减少额,取决于各账户所记录的经济内容和所采用的记账方法。账户的余额一般与记录的增加额在同一方。在教科书中经常用简化的格式——T字账来说明账户结构。如下:会计科目名称期初余额增加额减少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期末余额三、账户的分类账户分类就是研究整个账户体系中各账户之间存在的共性,寻求其规律,探明每一账户在账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账户分类标准是依据账户具有的一些特征确定的,每一个账户都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加以分类。(一)账户按会计要素分类账户按会计要素分类就是按账户所核算的经济内容与各会计要素的联系分类。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首先要拥有资产,为反映资产的增减变动及结存情况,需设置一类账户,通过账户的发生额反映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通过账户的余额反映资产的结存情况。企业资产主要来源于债权人和所有者的投资。为反映债权人提供资金及其偿还等情况,需设置一类账户,通过账户的发生额来反映负债的形成和偿付情况,通过账户的余额来反映尚未偿还的债务情况。为反映投入资本和未分配利润的增减变动及其结果,设置一类账户,通过账户的发生额来反映投入资本和未分配利润的增减变动情况;通过账户的余额来反映投入资本变动后的结果和未分配利润的实际数额。企业从不同来源取得各项资产后,投入生产经营活动。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取得各项收入,同时相应地发生一些耗费。利润就是企业取得的各项收入超过了补偿生产经营活动中已消耗的各项支出后所形成的。为反映企业收入的取得、费用的发生和利润的形成,需设置两类账户:一类账户的发生额专门反映企业的收入情况;一类账户的发生额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费用情况。通过两类账户发生额的结转,结算出企业的利润形成情况。账户按会计要素分类,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损益类和成本费用类等五大类。1、反映资产的账户。按照资产的流动性和经营管理核算的需要,分为反映流动资产、长期资产等的账户。反映流动资产的账户,按照各项资产的流动性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又可分为反映货币资金的账户,如“现金”、“银行存款”等账户;反映结算债权的账户,如“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账户;反映存货的账户,如“原材料”、“产成品”等账户;反映长期资产的账户,如“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等账户。2、反映负债的账户。按照形成负债的原因划分,分为以下两类:(1)反映由于生产经营活动形成的负债账户:如“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借款”等账户;(2)反映由于经营成果形成的负债账户:如“应交税金”、“应付利润”等账户。3、反映所有者权益的账户。按照权益的来源划分,分为以下三类:(1)反映投入资本的账户:如“实收资本”账户;(2)反映从利润中提取资金的账户:如“公积金”账户;(3)反映未分配利润的账户:如“利润分配”、“本年利润”等账户。4、反映损益的账户。按照收益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有关,分为以下两类:(1)反映营业性收益的账户:如“营业收入”账户;(2)反映非营业性收益的账户,如“营业外收入”账户。5、反映成本费用的账户。按照成本费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有关,分为以下两类:(1)反映营业性成本费用的账户:按照生产经营过程各个阶段所发生的成本费用,可以分为反映购进过程的成本费用账户、反映生产过程的成本费用账户和反映销售过程的成本费用账户;(2)反映生产过程的成本费用账户,如“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账户。(二)账户按提供指标详细程度分类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会计核算资料是多方面的,不仅需要一些总括的指标,而且需要一些详细的指标。账户按提供指标详细程度分类,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1、总分类账户。指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具体内容进行总括核算的账户,提供某一具体内容的总括核算指标,亦称总账账户、一级账户。在我国,总分类账户的名称、核算内容及使用方法通常是统一制定的。2、明细分类账户。指对企业某一经济业务进行明细核算的账户,提供某一具体经济业务的明细核算指标。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总分类账户都须设置明细分类账户,只有少数总分类账户,如“累计折旧”账户不必设置明细分类账户外。明细分类账户由各企业、单位根据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和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自行规定,以提供明细核算资料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为了便于控制,可增设二级账户。二级账户是介于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之间的账户。由企业、单位根据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和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自行确定的。把握不同层次账户提供核算指标的规律性,可以准确地运用各级账户,提供全方位的核算指标,满足经营管理的不同需要。(三)会计账户的其他分类方法账户除按上述标准进行分类以外,还可以按其他标准分类,如下:按列入会计报表分类,分为以下两类:(1)资产负债表账户:指账户所提供的资料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包括资产类、负债类和所有者权益类,分别与资产负债表中的这三类项目对应。如果“生产成本”账户期末有余额,也应列入资产负债表。(2)利润表账户:指账户所提供的资料是编制利润表的依据。包括收益类和费用类两类,这些账户是根据利润表的项目设置的。账户按列入会计报表分类成为提供期末编制会计报表所需要的数据的基础。按是否列入会计报表进行分类,分为以下两类:(1)表内账户:指用来核算一个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及经营成果的账户,前面列举的账户均为表内账户。(2)表外账户:指用来核算不属于本会计主体的资产的账户,如租入固定资产账户、代管商品物资账户等都是表外账户。账户按是否列入会计报表分类,能够严格划清会计核算和监督内容的空间界限,为本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提供更多的资料。按期末余额分类,可分为以下三类:(1)借方余额账户:指账户的借方发生额表示增加,贷方发生额表示减少,期末余额一定在借方的账户。资产类账户一般都是借方余额账户。(2)贷方余额账户:指账户的借方发生额表示减少,贷方发生额表示增加,期末余额一定在贷方的账户。负债类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期末余额一般都在贷方。(3)期末无余额账户:指期末结账时,将本期汇集的借(贷)方发生额分别从贷(借)方转出,结转后期末没有余额的账户。收益类和费用类账户一般为期末没有余额的账户。通常将期末有余额的账户称为实账户,实账户的期末余额代表着企业的资产、负债或所有者权益;将期末无余额的账户称为虚账户,虚账户的发生额反映着企业的损益情况。账户按期末余额分类,可以帮助把握账户期末余额代表的内容及期末结转的规律性。账户分类标准是依据账户具有的一些特征确定的,每一个账户都带有若干个特征,因此,每一个账户都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加以分类。对“原材料”账户进行分析,如下:从会计要素来看,属于资产类账户,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流动资产;从用途
本文标题:第二章 会计科目与借贷记账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25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