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基层治理在国家治理结构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它是理解社会整体性发展的基本方式,也是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维度。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基于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以及克服常规治理模式限度的需要,敏捷治理日益成为新时代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取向。它旨在通过重塑治理结构和优化治理流程,实现对复杂动态环境的快速响应和积极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敏捷治理”。本文从基础、过程、结构、结果四个维度构建敏捷治理驱动基层善治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敏捷治理具有多维互动性以及治理方式灵活性。敏捷治理在基础维度上突出党建引领,注重对治理问题的精准识别;在过程维度上注重技术赋能,推动治理节奏快速响应;在结构维度上重视载体创新,强化治理行为的协同性;在结果维度上强调治理变革,促进治理调适和目标达成。上述维度协同驱动敏捷治理并作用于治理场景。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要以增强基层善治能力为导向,注重敏捷治理范式的驱动及应用。再造公共治理空间、构建务实管用治理机制、积极形塑治理流程是它的主要实践机制。这三者互为支撑、良性互动,从而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有效。进入城镇化时代,我国基层基础发生明显变化,特别是随着社会流动性增强,基层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这挑战了既有的常规治理模式,也对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如何积极有效地应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塑造充满活力与安定有序相统一的善治社会,已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领域的重要命题。本文重点关注“治理基础变化”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之间的联动性,剖析敏捷治理如何嵌入基层治理体系,挖掘加速社会情势下的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与机制,助力中国式基层治理现代化。既有研究进展与分析框架构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研究动态基层治理在国家治理结构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它是理解社会整体性发展的基本方式,也是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维度。既有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如下方面:基于国家建构视角的研究。基层社会治理被视作现代国家建构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之一,并用于探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提炼中国式治理理论。国家与社会关系不存在某种固定的“至善”,要把它放置特定的历史背景才能更好地把握。新中国成立之后,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得以建立,国家政治权力和社会结构高度统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处于同构一体状态。通过单位制和合作社制来管控社会,国家权力加强对社会的渗透,中国社会处于“全能主义”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调整治理方式,政府承担的部分职能转移至社会,管控型社会治理模式出现松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转向有限分离和良性互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要求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基层社会治理迈出新步伐。新时代以来,党的组织有效覆盖以及国家治理重心下沉,“执政党”这一重要力量用来积极调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有研究从“政党-国家-社会”的范式重构社会治理的中国话语,在加强社会治理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基于主体功能视野的研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与整合功能,彰显中国式“政党筑牢基层”的特征,为基层社会有效治理开辟新路径。社区居委会拥有行政性和社会性双重职能,发挥它在基层治理中的聚合、平衡、协调作用,更好地联结和组织社区居民开展社区自治。有研究从制度环境、行动策略和治理工具方面为社会组织更好地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智力支撑。行动边界合理、行动高效主动、吸纳多元力量和为民服务共同形塑在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政府角色。基于情景路径的研究。有的研究成果把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置于脱贫攻坚背景下,强调基层组织和村民之间积极互动的重要性,主张强化村级组织自治权,提高村民主体地位。基于历史脉络来探索治理单元的变迁,有学者提出“党建+单元矩阵”的模式,从而提升社区治理质量。城乡融合发展深刻影响基层治理的环境条件,要建设“需求-回应”型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进而实现对城乡二元型治理、传统“籍地管理”制度以及“官本位”治理方式的超越。基于后疫情时期国家要继续推动公共治理重心下沉,强化人文理念和信息化支撑。基于工具效能的研究。基于科层权威和资源吸纳维度的研究发现,“联镇包村”的治理行为有助于回应基层群众诉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契合国家治理的价值取向。区块链技术被嵌入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主要应用于深化顾客导向思维、构建多中心治理结构、打造共享共建平台、创立智能化治理模式,为政府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充分发挥心理服务“预警-应急”“技术-整合”“协商-服务”“修复-重建”的社会治理功能,有助于基层治理现代化。作为一种自下而上建构的地方性治理资源的村规民约在当代基层情境治理过程主要发挥行为规制、法律补漏、民主参与和文化传承的价值功能。既有研究成果丰硕,但仍有拓展空间:其一,从研究内容和深度看,局部性的研究成果较多,而整体性研究成果较为有限。由于主要基于特定场域的相关主体,导致既有研究相对缺乏对治理基础复杂和治理节奏加快的系统分析。其二,从研究方法看,以规范性研究为主,实证研究还有待加强。既有研究主要从公共政策层面探讨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的实践路径,但是由事实产生结论的学理性研究还相对不足。其三,从研究视角看,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是以微观透视宏观的研究仍较为匮乏;由于主要探讨技术治理和制度安排,致使既有研究成果相对忽视具象化和有效性的分析。从敏捷治理视角审视城镇化时代基层治理创新,能为深化基层社会治理研究提供新思路。基于上述分析和判断,本文以xx省S县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为例,通过构建敏捷治理嵌入基层治理体系的分析框架,系统探讨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和实现机制。敏捷治理:一种新的分析框架1.敏捷治理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契合科层化治理和运动式治理均是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前者源于分工明确和稳定性强的科层制组织的强制作用和命令行为,通常按照组织常规程序开展各种治理活动,呈现清晰的层级治理属性和专业分工,但是它存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限。后者基于治理目标和治理能力不匹配,提出一种超越官僚制常规治理、有针对性且密集的行动。它表现出专项治理的特征,旨在特定时间针对特定问题,权威主体自上而下集中各部门人员、资源、注意力从而实现对社会问题的运动式回应。相对于科层化治理,它的优势在于治理手段的灵活应对、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以及组织扁平化,但是容易引发绩效低下、公权力异化、中央权威性与地方自主性冲突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迅猛发展的管理实践衍生新治理理论,它更加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参与性和调适性,以有效回应社会转型。现代社会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层出不穷,公共组织的反应和决断易于滞后于快速变化的环境。引领基层治理转型要打破政府技术应用的刚性以及解决政府政治势能的持续性难题。科层化治理、运动式治理难以积极应对快速变化时代及基层社会的不确定性,这要求构建更加灵活、快速、高效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作为一种新的治理范式嵌入其中,敏捷治理注重转换公共治理理念、增强治理效能与韧性,成为优化组织结构与治理流程的重要思路,进而推动基层治理模式创新。敏捷治理与科层化治理、运动式治理既有明显区别,又密切联系。敏捷治理作为回应社会公共诉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物,它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制造业和软件工程行业。面对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提出敏捷开发理念,从而实现对复杂动态环境的快速响应和积极调整,它后来被扩展至公共治理领域。信息社会导致以往社会治理方式逐渐失灵,迫切需要新的治理范式,从而缓解快速变化的治理问题与滞后的公共组织反应之间的矛盾。《敏捷治理: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政策制定的重构》报告首次把敏捷思想与社会治理结合起来,提出“敏捷治理”概念。它被视为一套具有柔韧性、流动性和灵活性的行动或方法。敏捷治理拥有参与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回应性以及以人为本的特征。它在治理目标、治理机制、治理流程和治理体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基层社会治理新趋势。本文认为,敏捷治理指的是公共组织在变动的社会环境下,突破传统治理的惯性,通过重塑治理结构和优化治理流程,充分调动多元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注重快捷、灵敏、高效能的治理方式,从而推动基层社会良性运行。它并不是否定科层化治理和运动式治理的制度逻辑,而是在基层治理领域对二者的有益补充。其一,在敏捷治理模式下,治理主体不局限于政府,而是让更多利益相关者协同参与;基于多元协同与积极合作从而突破科层组织管理碎片化的痼疾,促进组织结构扁平化。其二,敏捷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强调治理过程的动态性;它更加注重快速识别、精准分析治理环境的复杂多变,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和潜在影响,据此及时调整治理措施,迈向治理目标。其三,与既有以职能划分为导向的治理方式相比,敏捷治理的主要差异在于治理半径的拓展性。它为快速变化的组织环境作出持续准备,并从变化中迅速而灵活地汲取智慧、加以改进,从而增强环境变迁的高度自适应性。基于中国场景的敏捷治理强调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追求人民性的价值依归与效率目标的深度融合,进而使社会治理更具有包容性和适应性。2.基于敏捷治理理念的分析框架构建敏捷治理注重将敏捷思维和文化更好地渗透于公共组织,并在公共决策、政策执行、公共治理以及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形成一种新机制和路径。换言之,注重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治理运作模式,以敏捷治理促进善治能力的增强。本文着眼于“基础-过程-结构-结果”治理维度,构建敏捷治理驱动的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分析框架,试图解释敏捷治理何以嵌入基层治理体系,从而达到善治目标。其一,基础维度。及时精准识别社会问题是靶向治理的重要前提。灵敏感知内外部环境变化,才能更好地研判态势并预防风险;通过及时调整治理行为,力争以最短时间和相对小的成本解决突出问题。其二,过程维度。基于复杂多样、动态变化的基层治理环境,对感知到的社会问题快速响应,以更快、更好的方式积极介入,从而敏捷地适应环境变化,最大限度避免将小问题演化成社会风险。其三,结构维度。基层治理涉及多元主体,彼此之间存在利益的权衡与责任分工的差异,基于相互之间合作治理和强劲合力,破解基层治理分散化、低效化问题,进而促进高效能治理。其四,结果维度。基于初始方案不完备性和变化不可预见性,治理基层问题难以一蹴而就;要及时跟踪结果的处理情况并予以反馈,据此调适治理机制,直至问题解决、群众满意。基于治理问题的精准识别、治理节奏的快速响应、治理方式的协同行动、治理机制的持续调适,它们共同形塑了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实现方式——敏捷治理。这四个方面在逻辑上是层层递进关系。如果仅凭精准识别、快速响应、协同行动或持续调适,那么还难以达成敏捷治理的目标。只有在上述的协同作用下,才能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进而迈向基层治理现代化。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地方性表达本文以xx省S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实践为研究对象。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S县x年底常住人口15.32万人,辖有11个镇,164个村(居)民委员会。为了解决矛盾纠纷处理不够及时、不够到位问题,S县x年以来整合相关资源,优化组织体系,健全联动治理机制,走出了一条以书记民情“三本账”为统揽、以“三共”为主线、以“六制”为支撑、以“镇村工作一体化”为保障的基层社会治理之路。它在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从而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实效性和可推广性。案例选择原因如下:其一,S县是欠发达地区和脱贫地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样板之一。随着村庄合并以及基层行政体制改革加快,S县当时开展基层社会治理难度系数不小,治理模式较为单一,相对缺乏创新意识,距离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有一定的差距。新时代以来基层社会治理的S县探索对同类地区加强社会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其二,当地正积极创建全国法治政府示范县,定期开展矛盾纠纷专项化解行动,为全景式呈现敏捷治理驱动的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提供了观察视角。其三,基于治理情境变化及发展趋势,S县开展较长时间的基层治理实践探索并形成一系列有实效的创新性做法,其内在机理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特征。动因:主体性、变动性和效能性的并联1.突出主体驱动以拓
本文标题: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269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