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程论文一、结合气象服务产品的属性,探讨我国气象产业的发展路径经济学意义上的气象服务产品包括气象有形物品(如气象仪器设备)和气象无形服务(如气象信息服务、气象工程技术服务和气象科技综合咨询服务)(马鹤年等2001年)。不同的气象服务内容具有不同的产品属性,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公共产品属性的气象服务产品称为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具备完全排他性和竞争性属性的气象服务产品成为私人气象服务产品。我国气象部门在1985年以前的工作重点为灾害天气预报,1985年以后气象部门在做好公益性气象服务产品供给的同时,开始有了有偿气象服务,开始为消费者提供专业化、有针对性的服务,跨越农业、建筑、运输、供电、化工等十几个行业,气象服务产品的服务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纯公共品市场上,世界气象组织40号决议、我国的《气象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由我国提供的国际性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有207个基本天气站地面大气资料、40条船舶的气象资料、88个高空站探空资料、部分数值预报产品。同时,3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我国准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有了较大发展。目前,我国提供的准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包括民航、农林水电盐业、海洋等部门自产的气象服务产品,社会气象中介产品,以及气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气象中等教育、气象出版和各级气象学会提供的气象服务产品。另外部分国家气象机构利用政府提供的技术、设施和初级产品作为资源而生产的有偿性气象服务产品,因其性质异于私人气象服务产品,也被视为我国提供的准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在私人气象服务产品市场上,我国有气象仪器装备以及有各种气象技术服务公司、气象信息服务公司提供的气象服务产品,也包括少数气象科技人员为获取报酬受聘于相关企业或单位而提供的气象服务产品。这些气象服务产品排他性和竞争性明显,并且作为提供这种气象服务产品的个体或集体,需要自筹进行气象服务产品生产的费用(罗红梅等2007)。我国私人气象服务产品服务发展较为缓慢,总体上处于比较初级的发展阶段。多年的实践表明,中国的气象服务产品依然处于市场化的边缘,其商品化水品很低,经济规模很小。无论是气象服务产品的数量,还是产品的服务手段、服务水平,与社会的日益变化和增加的需求都有较大的差距。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的气象服务产品供给模式与英法模式较为靠近。但是我国气象部门内部还没有如英国、法国一样完全按市场规则建立起的规范的公司机制,缺乏竞争与激励机制以及成本与效益分析;并且国内还没有成熟的私人气象部门,只有一些国外气象公司驻中国的分公司与我国的气象部门在私人产品上竞争。这种气象服务产品的存在模式里市场经济的要求较远,不利于广大消费者得到优质服务,也不利于我国应对现在国际气象服务业市场的竞争态势。具体而言,我国气象服务产品的供给存在不足和低效的问题。由于没有私人部门进入气象服务领域,气象市场是由国家垄断提供,这就意味着,我国的气象服务产品市场时低效的,气象服务产品供给不足,缺乏特色,无法满足多元化的需求。目前,在我国的气象系统中,“12121”气象声讯台和电视台的天气预报(插播广告)是收益最好的两类气象服务产品,而行业和个人购买气象服务产品服务的收益仅占极小的一部分。因此,鉴于目前我国的宏观环境和气象服务产品市场的现状,建议采用类似于英、法两国为代表的以公益性产品服务为基础兼营私人气象服务产品的模式(即英法模式),作为我国气象服务产品有效供给的模式选择。在并行式的气象服务产品供给模式下,国家鼓励私人公司从事商业性气象服务。例如,英国气象局内部有一个商业服务部,具体负责与气象有关的销售、市场、产品开发、服务供给;法国气象局下设商品化服务中心,气象局经费的61%来自政府拨款、25%来自民航服务、14%来自于商业化服务。这种模式可以使财政资金集中、有效地运用,避免资金分散使用大致的公益性气象服务供给不足。我国气象服务产品市场应坚持以垄断竞争的服务市场为主体,对于一些技术含量较低、针对性较强、资料保密性不高的气象服务产品,国家可以逐步放开准入权,对此类产品实行完全商业化模式,而对于涉及国家安全,社会影响较大,保密性要求较高的气象服务产品应由国家气象部门完全提供。在此原则基础之上,一方面,我国气象部门必须增加纯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增加值,不断开发新的准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在私人气象服务产品市场上与私人部门公平竞争,并且逐步拓宽开放的领域,使得气象服务产品市场能有效供给,达到资源最优化配置和收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服务业的开放,气象产业面领着国际气象供应商的激烈竞争,因此,我国气象部门要逐步开放和培育国内气象科技服务市场、涉足国际气象服务领域,增强我国气象服务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地球气候系统是构成这个地球系统的重要一环。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气候始终在不断的变化。究其原因,概括起来可分成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两大类。前者包括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爆发等。包括人类燃烧矿物燃料以及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等。(一)自然原因1.太阳辐射的变化太阳辐射是气候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气候的变迁与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的变化关系至为密切。2.宇宙-地球物理因子宇宙因子指的是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地球物理因子指的是地球重力空间的变化,地球转动瞬间极的运动和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等。这些宇宙-地球物理因子的时间或空间变化,引起地球上变形力的产生,从而导致地球上海洋和大气的变形,并进而影响气候发生变化。3.下垫面地理条件的变化在整个地质时期中,下垫面的地理条件发生了多次变化,对气候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以海陆分布和地形的变化对气候变化影响较大。4.大气环流和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大气环流形势和大气化学组成成分的变化是导致气候变化和产生气候异常的重要因素。例如近几十年来出现的旱涝异常就与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二)人为原因1.人为荒漠化和农田化对气候的影响荒漠化主要指干旱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易旱区陆地生态系统的贫瘠化,它使原来较脆弱的生态系统向荒漠的方向演化。虽然荒漠化的区域性非常强,但它既可引起区域气候的变化,也可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农田生态系统的特殊结构使其小气候环境明显的不同于其他自然生态系统,其中的辐射平衡、热量平衡、水分平衡和空气动力学性质共同构成了小气候的形成基础。2.人为改变大气成分对气候的影响(1)人为温室气体变化和气候暖化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水汽、臭氧、氧化亚氮、甲烷、氢氟氯碳化合物等。近年来,平流层臭氧含量在不断减少,而其他各种成分在不断增加。在这些变化中,人类活动具有重要作用。(2)人类对大气臭氧的影响臭氧是自然大气中的一种微量成分,高层大气中的后仰对生物界和人类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低层大气中的臭氧对生物界和人类有明显的危害,而且臭氧对大气温度有明显的影响,所以它的循环过程和变化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人类对臭氧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为含氮化合物和含氯化合物对臭氧的破坏作用。(3)人为硫污染与酸雨大气中的硫即可源于自然过程,也可源于人为过程。人为源主要包括煤与石油的燃烧、冶金及硫酸工业等,它们所排放的硫多以二氧化硫的形式进入大气。由于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目前世界各地的降水均有不同程度的酸化,其中最严重的地区有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各国、美国和加拿大东部以及欧洲中西部。这些地区都是工业较发达的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前,就有酸雨发生。(4)人为大气气溶胶变化及其气候效应大气气溶胶是液态或固态威力在空气中的悬浮体系。气溶胶对云雨天气的影响取决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含量。若水汽充足,则云雨含量增加;若水气量减少,则气溶胶可使云层中云滴数量增加,但云滴减小,从而使降水量减少。3.城市化对气候的影响(1)城市化影响气候的物理基础城市化使建筑物的数量和高度不断增加。城、郊下垫面动力属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城市摩擦作用和抬升作用的加强,它使城区风速减小,摩擦层抬高,而且在城市覆盖层中,空气流动不仅受到地面动力摩擦的影响,而且还受周围建筑物的阻挡和摩擦,形成她倏地小气候风场。(2)城市化的气候效应热岛效应是指由于城市对能量平衡的影响而是城区温度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它是城市气候最主要的特征,一般可用城市高温中心与周围地区的气温差值表示热岛强度。由于城市热岛的影响,城市温度直减率大于乡村,易发生对流,而且大气中凝结核较充足,所以城区云雨天气比较多,日照较少。4.气候工程的气候效应气候工程都是为了改善某一方面的气候环境而建立的,但由于气候系统中的广泛联系性,气候工程的建立不仅会引起改善对象的变化,而且还会产生一系列的无疑是气候效应,其中包括有利和不利的气候效应,在气候工程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这两方面的内容。三、数据分析表1:单位GDP排放的二氧化碳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澳大利亚0.8290460.7903930.7591890.7428150.7279750.7016840.6969670.6814880.677612奥地利0.3387630.327260.3177460.3214740.3278340.3112490.303950.2836680.267902比利时0.5662980.5521230.5376150.5099910.5243850.4915450.4973470.4542460.429277加拿大0.7833490.747320.7216890.7129720.7073320.6869220.646250.6299240.63557捷克1.2924051.3067181.1090461.0305280.9856590.9426090.9116690.775190.805137丹麦0.5378360.5399720.5402710.4875850.5711360.4657190.4158910.3832380.335068芬兰0.6435270.6546090.6827150.6106970.625010.5677780.5046060.4616340.417199法国0.3440420.3199960.3016030.2978670.3008190.2808360.2837370.260690.249382德国0.5602690.5410060.5032650.4811510.4770790.449220.4348190.4032930.385509希腊0.569190.5636640.5259960.5124940.4943180.4876990.4880720.4555560.447998匈牙利0.8329790.818070.7534840.7707470.7254490.6538720.5829430.5335750.473631冰岛0.3692860.3510340.3363930.3322580.3153850.2898590.2765790.2615190.255802爱尔兰0.626090.609570.5816460.5261610.4898870.4558340.4546350.4168550.399458意大利0.3814930.3697540.3507570.3580040.3426110.3272350.3198410.3119340.296803日本0.428060.4109980.4164090.4027660.3893240.3802370.3621860.3747330.357614韩国0.6912150.6902010.6938750.6782180.6554160.6520920.6048110.5625960.561616卢森堡0.838750.8041380.6720780.5147170.4934130.4589470.3789130.3493360.348718墨西哥0.5419790.4941810.4885710.62
本文标题:气象经济学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27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