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课件
政治经济学导论•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和发展•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政治经济学是任何产生的呢?[一]经济的最初含义汉语中“经济”的含义:“经邦济国、经世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西方语言中“经济”的含义:家庭管理。[二]经济学的出现据考证,经济学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产生以后。色洛芬〈经济论〉的问世,表明西方开始出现了经济学。虽然经济学在许多思想家的著作中都有过论述,但它们只是在一门统一的、尚未分开的科学范围内形成经济理论的某些因素,也就是说,古代世界的经济学还未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1615年,〈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出版,蒙克莱田以政治经济学为书名,目的在于表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早已超出家庭经济或家园经济范围,而是涉及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以后政治经济学一词被广泛采用,表明对整个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真正的现代经济科学,只是当理论的研究从流通过程转向生产过程的时候才开始。”•从17世纪中叶开始,工场手工业先后在英、法等国逐渐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形式,但封建制度,比重很大的受商人资本控制的小生产,严重妨碍大工业的发展和产业资本全面统治的建立,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这反映在思想理论上,是资产阶级急切要求冲破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兴起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于是代表产业资本家利益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就应运而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社会经济制度,阐述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规律,这对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到了19世纪30年代,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开始尖锐化,资产阶级需要为它辩护的经济理论来代替科学的探讨,于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庸俗经济学便产生了,并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占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矛盾的日益激化,无产阶级也开始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蓬勃发展的工人阶级斗争的实践,强烈地呼唤着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以及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它的创立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因为它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指明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本质的关系,它第一次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诸关系的总和。关于这一研究对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二]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包括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和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关系的过程。•[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可以概括为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个方面。•[四]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五]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三、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一]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的辨证方法,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上运用唯物辩证法,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变化过程,从而揭示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本质及其发展运动的本质。•[二]科学的抽象法科学的抽象法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的统一,它是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进行的。[三]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四]对现代科学和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借鉴•四、教学要求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一、商品和商品经济•当今世界,无论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还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商品都是财富的元素形式或细胞形式,社会财富都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经济运行都是以商品关系或市场关系为基础,因此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社会经济形态的特殊运动规律的研究,都应当以对商品关系这个现代经济社会最一般最普遍的经济关系的把握为前提。•商品是什么?商品就是为他人而生产的对他人或社会有用的劳动产品。使有用的劳动产品成为商品的关键条件是交换。交换是不同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作为商品的劳动产品既是这种经济关系的产物,又是这种经济关系的体现。如果这种商品关系是某个社会里人们发生经济关系的最一般最普遍的形式,这个社会的经济就可以归入商品经济的范畴,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称,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存在小商品经济或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的经济活动以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为一般基础的社会经济形态。由于商品交换是在市场中发生的,因而商品交换是与市场共生共存的,市场的原本意义为交换的场所,但商品经济发展了以后,商品交换并不一定都通过一个市场,除交换场所外,一切商品交换的渠道和纽带,也都是市场,当市场发展到能起资源配置作用的时候就成为市场经济,因此,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是如何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呢?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也就弄清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关系是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我们通过对商品关系形成和发展历史的简略回顾,说明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产生或每一步进展,都是以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为条件的,在生产技术进步推动下发生的社会分工,使不同产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成为必要。而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在提高人类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又导致商品交换范围不断扩大,最终成为现代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条件。•三、商品的二因素•对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分析,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对什么是商品这个问题的认识,而且还可以揭示出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使用价值。•在一切社会形态中,使用价值都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也就是说,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体现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的。而作为交换对象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价值的承担者,所以研究商品关系时必须涉及使用价值。•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旦进入市场交换,就具有了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时量的关系或量的比例。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是由什么来决定的?或者说,商品的交换价值是如何决定的?两种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所以能够按照一定数量比例交换,原因就在于交换双方的产品中耗费的劳动量是相等的,或者说,双方的价值是相等的,而不同的交换价值,即一种一定数量的商品与相应数量的其他商品的交换比例,不过是同一劳动量或同一价值量的表现形式。•四、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是由劳动生产出来的,构成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是什么关系?同一劳动过程为什么能够在创造使用价值的同时又创造价值?•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创造者,并不是说物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凭空创造出来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也就是人们以特定的劳动方式来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以适应自身的特定需要的过程。因此,具体劳动和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与其他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与其他劳动相同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生产价值。不同的具体劳动在性质上不同因而在数量上不可比,而凝结在不同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在质上没有区别,只有数量上的差别,因而使用价值不可比的各种商品的价值是可比的。•劳动二重性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马克思首创的这一理论弥补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重大缺陷,科学地证明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不仅如此,这个理论还是我们理解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钥匙。•关于劳动价值论的发展问题•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运行的分析是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的,而剩余价值理论又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对劳动力进行了科学的分析,通过对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分析,阐明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最早是由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提出来的,在当时,劳动价值论既有科学的内容,也存在不科学的成分。马克思通过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各种经济现象的分析和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把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发展成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列宁运用这一理论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各种经济现象,尤其是对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的分析,丰富和发展了劳动价值论。•时代在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必须发展。而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变化,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1、研究的出发点有变化。揭示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各种经济关系。•2、经济环境的变化。劳动与资本的对立有公有制,又有其他的经济成分。•3、生产力基础的变化。较低的生产社会化水平和较低的劳动分工生产高度社会化和高水平的社会分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重点是要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一是要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当今生产发展的基本状况是由许多劳动者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生产过程。这样,在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创造是由“总体工人”来完成的。并且,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这种“总体工人”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从“总体工人”的角度来认识价值创造的问题,即是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从企业内部向企业外部拓展。•二是要拓展创造价值的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社会财富的存在形式日益多样化,从而价值存在的形式当然也呈现多样化。不能再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必须把非物质生产领域中创造精神财富的劳动也看作创造价值的劳动。这也就是要求我们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从物质生产领域向非物质生产领域拓展。•三是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劳动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不仅是物质上,还包括各种各样的服务。这样,人类的劳动就有更大的部分投入于为劳动力提供各种服务,这部分劳动的结果是生产和再生产出符合现代要求的劳动力要素,因而这种劳动应纳入创造价值的范围。•从社会发展的趋势看,人类的劳动分工越来越细,从事劳动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物质生产领域里直接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占社会总劳动的比重呈下降趋势,非物质生产劳动在社会总劳动的比重将不断提高。从物质生产领域看,创造价值的劳动从只是局限于直接生产人员向“总体工人”扩展;从整个社会看,创造价值的劳动从只是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向非物质生产领域扩展。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劳动价值论认识的重要内容。•五、货币形式及其发展•货币形式最初采取金条银块的形式,后来发展成铸币形式,到我国宋朝和欧美近代出现了纸币,并相继出现了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有价证券,例如银行券、支票、期票、汇票等,其中银行券是主要形式。•现代纸币制度的主要特点有:[1]通过信用程序,由国家的中央银行垄断发行,而不是由政府直接发行;[2]它是一国流通中的合法通货,其发行数量和黄金准备没有联系;[3]国家对货币流通的管理和调节日益加强,各国都把货币政策作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重要手段。•现代货币的形式主要有钞票和支票存款两种。钞票就是纸币,又称现金,支票存款又叫存款货币,是指存在银行使用支票可以随时提取的活期存款。•第二章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一、剩余价值的生产•(一)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
本文标题: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27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