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江苏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
江苏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作者:胡莹,袁佳,HUYing,YUANJia作者单位:胡莹,HUYing(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江苏南京,210093),袁佳,YUANJia(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北京,100088)刊名:华东经济管理英文刊名:EASTCHINAECONOMICMANAGEMENT年,卷(期):2010,24(7)被引用次数:0次参考文献(13条)1.张宇FDI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基于DEA与协整分析的实证检验2007(5)2.刘建翠R&D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定量分析2007(5)3.石磊.刘霞从全要素生产率(TFP)考察我国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2006(1)4.王志刚.龚六堂.陈玉宇地区间生产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1978-2003)2006(2)5.张小蒂.李晓钟对我国长三角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及分析2005(11)6.李胜文.李大胜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区域差异2006(9)7.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2005(6)8.沈坤荣1978-1997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1999(4)9.刘伟.李绍荣所有制变化与经济增长和要素效率提升2001(1)10.易纲.樊纲.李岩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2003(8)11.胡兵.赖景生.胡宝娣二元结构、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2005(7)12.唐德才.程俊杰服务业发展、城市化与要素集聚--以江苏省为例2008(5)13.赵志凌低碳经济发展与江苏经济转型升级2010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李亚平.张济建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基于江苏数据的实证分析-统计与决策2007,(14)本文以现有文献为基础,考察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研究,通过对1978~2001年江苏经济统计数据的计量分析,测算了江苏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对测算结果进行了分析,进而得出结论:较高的产出增长率总是伴随着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2.学位论文张伟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2007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是应用经济学领域一个十分活跃的分支,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最初研究开始于丁伯根(1942)和索洛(1985)在新古典的框架下研究“索洛余值”对增长的贡献。后来大量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中,Fare(1985,1989,1994)以及coelli(1996)发展了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测量方法,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经验分析。美国经济学家乔根森教授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将经济增长分解为投入要素数量的增长、投入要素质量的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这种方法已经成为测量全要素生产率最具有代表性的方法。本论文全面地阐述了全要素生率的概念、计量方法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从理论上论述和应用由于伯根和索洛提出的全要素生产率概念,并在丹尼森和乔根森对全要素生产率内涵与测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乔根森测量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中,证明了体现在投入要素中的技术进步可以通过投入要素的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反映出来,而未体现的技术进步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在本文中,为了得出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我们将技术进步在投入要素中的作用转化为投入要素数量的增加,这样就可以清楚简单地测算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对中国1988-2005年数据的计量回归分析,我们得出2000年以前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资本和劳动投入要素的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是很明显,2000年以后,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其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还不是很高。针对中国的现状,论文最后提出现代经济增长要以综合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为核心,并提出了提高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建议。3.期刊论文李荣富.王丽娟.曹雪峰.LiRongfu.WangLijuan.CaoXuefeng安徽经济增长实证研究——基于对外开放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池州学院学报2008,22(6)选取安徽省1990-2006年数据,以进口、出口和FDI作为对外开放的替代变量,并测算出全要素生产率数据,运用VAR模型分析了对外开放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同时实证检验了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的实证分析结论认为,安徽省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传递的,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产生的贡献较小,目前安徽省经济增长主要还是由要素投入增加引起的.4.学位论文王元春广东省经济增长因素分析2008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但不容忽视的是,广东省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增长方式粗放问题也特别的突出,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带有明显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典型特征。在当前重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广东省经济增长的高投入问题再一次凸显,重要能源和原材料平衡的压力急剧增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鉴于上述原因,论文以广东省经济增长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影响广东省经济增长的各项因素,以充分了解广东省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状况、探讨转变经济增长的思路和对策,为广东省经济发展现实服务。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为起点,综合运用统计分析、数理分析与计量分析方法对广东省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核心是要论证全要素生产率对广东省经济增长的具体贡献,并探讨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具体因素。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展开:1.关于经济增长的基础理论这是全文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通过探讨和研究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和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本部分主要确立了由增长因素分析来研究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证方法、以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方式分类标准、实现经济集约化增长的数量临界点,以及由需求波动、资本深化、人力资本、结构变动和制度变迁等解释变量构成的全要素生产率因素决定模型。2.关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这部分首先对广东省经济增长的总体概况进行分析,然后根据经济增长的周期性进行阶段划分。据此,在此经济周期阶段划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同时与规划周期经济增长进行比较。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广东省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主要表现为资本投入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双轮驱动”,粗放型增长特征较为明显。从趋势上来看,在考察期内广东省经济增长方式变化比较明显,从低度粗放型到现阶段高度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有扩大的趋势。从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来看,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变动以及制度因素对广东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较大,这也体现了工业化进程中的一般规律。其次,还分析了广东省经济增长方式的产业特点和结构变动影响因素。通过实证分析三次产业以及轻重工业的增长方式,揭示出广东省三次产业增长方式发展不平衡的实施特征。从全要素生产率的产业影响来看,广东省总体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与第一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相关程度较高,但其增长受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影响较大;工业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水平受重工业影响较为突出。3.关于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研究这部分主要结合有关经济增长的最新理论,以文献研究为主,从体制环境、创新、知识转移以及企业家精神等方面探讨其对广东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在外源型经济增长较明显的广东省,上述各因素对经济增长起了较大的作用。4.关于转变经济增长的思路及对策这部分是全文分析的落脚点,根据前面几部分的实证分析结果,对广东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具体途径、重点领域和相关政策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战略转型、体制转轨、结构转换和技术升级等几个方面指出了方向。5.期刊论文蔡芸.杨冠琼.CaiYun.YangGuanqiong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与GDP核算误差-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7)全要素生产率是技术进步的一个替代性指标.从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变化的角度,反观GDP及其增长率是否真实或可信这一逻辑是否成立,依赖于技术进步的性质.如果技术进步是一个相对稳定而且缓慢的演化过程,那么,作为技术进步替代性指标的全要素生产率,在正常情况下,即在没有面临重大自然灾害或天赐良机的情况下,就不会在短期内发生急剧的变化;如果没有非正常情况发生而全要素生产率却发生了急剧变化,一般而言,是产出测量或投入测量出现了问题.但如果恰好面临技术革命或根本性制度变迁时期,则全要素生产率会发生漂移性变化,即从这一时刻起全要素生产率会发生永久性水平的变化.本文利用DEA模型实证性地研究了中国X省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与GDP核算误差之间的关系,并对相关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6.学位论文岳书敬区域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200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却较小,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要素驱动型,而不是靠生产率的提高。要保持持续的经济增长,需要从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需要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就是全要素生产率,为了找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有效途径,有必要用较为科学的概念、理论和测度方法论反映出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实际水平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和其他要素的关系。全要素生产率强调投入要素的质量,而在我国投入要素中人力资本的质量是较差的。深入研究和测度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以及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很必要的,对我国这样人口众多、资源稀缺、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有着特殊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对象为1990一2004年间30个省级区域:研究模型的基础是90年代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承认无效率项存在的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中的非参数方法一Mahquist指数法。研究问题包括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新思路;人力资本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对区域增长差距的关系;人力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为了研究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首先需要了解的是人力资本在研究时段内的发展状况。论文的第2、3、4章主要对我国的人力资本在研究时段内的发展演变状况进行了分析。其中,第2章以产业工人的工资作为研究基准,从劳动报酬角度对不同省份的人力资本进行了分析比较,这种从产出角度的人力资本研究无疑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较为全面的理解我国的人力资本状况。由于人力资本的不同测度方法各有优势,同时又存在不足之处。从产出角度对人力资本的分析只是给人力资本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尺度,鉴于此,第3章从教育年限、专业技术人员、企业家人力资本、教育卫生医疗保健等方面,综合分析了我国区域人力资本的动态演化进程,为合理的评估不同区域人力资本的差异提供了参考依据。分析表明:平均人力资本综合指数最高的省份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和广东;而专业技术型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型人力资本在各省份的差距较大。从动态的角度看,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差距对综合人力资本差距的影响在逐年增强;企业家人力资本对综合人力资本的差距贡献先是减小,然后上升,2004年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权重已至0.817,成为影响综合人力资本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第4章研究了我国人力资本的区域差异和收敛状况,认为1990-2004年我国的人力资本增长表现为0一趋同,三大地带的人力资本也呈现。一收敛趋势。人力资本差距最大的西部地区,呈现出了较为强劲的收敛趋势。中部地区内部各省份的人力资本差距最小。东部地区的人力资本收敛趋势相对是最小的,其内部差距处于西部和中部之间。1990-2004年我国的人力资本增长也发生了B一趋同,趋同的速度为2.596,分区域来看,中部的年均收敛速度最大,为4.6﹪,东部和西部的收敛速度分别为1.3﹪和3.3﹪。第5章在上述章节对人力资本进行了概括性的分析后,将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而且为了更接近生产现实,在考虑了实际生产过程中无效率项的前提下,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度,同时本章测算出的全要素生产率将作为后续章节的研究起点。用这种方法测算我国1990-2004年30个省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分解成分表明:我国的人力资本水平增长迅速,15年的时间,人均教育年限已从6.18年提高到
本文标题:江苏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28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