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关于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汇编4篇】
关于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汇编4篇】【学习指导】这篇学习资料“关于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汇编4篇】”由三一刀客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收集,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下载吧。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一篇】1.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一个热力学系统,从某一状态出发,经过某一过程达到另一状态。若存在另一过程,能使系统与外界完全复原(即系统回到原来的状态,同时消除了原来过程对外界的一切影响),则原来的过程称为“可逆过程”。反之,如果用任何方法都不可能使系统和外界完全复原,则称之为“不可逆过程”。可逆过程是一种理想化的抽象,严格来讲现实中并不存在(但它在理论上、计算上有着重要意义)。大量事实告诉我们:与热现象有关的实际宏观过程都是不可逆过程。2.对于开氏与克氏的两种表述的分析克氏表述指出:热传导过程是不可逆的。开氏表述指出:功变热(确切地说,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是不可逆的。两种表述其实质就是分别挑选了一种典型的不可逆过程,指出它所产生的效果不论用什么方法也不可能使系统完全恢复原状,而不引起其他变化。请注意加着重号的语句:“而不引起其他变化”。比如,制冷机(如电冰箱)可以将热量q由低温t2处(冰箱内)向高温t1处(冰箱外的外界)传递,但此时外界对制冷机做了电功w而引起了变化,并且高温物体也多吸收了热量q(这是电能转化而来的)。这与克氏表述并不矛盾。3.不可逆过程的几个典型例子例1(理想气体向真空自由膨胀)如图1所示,容器被中间的隔板分为体积相等的两部分:a部分盛有理想气体,b部分为真空。现抽掉隔板,则气体就会自由膨胀而充满整个容器。例2(两种理想气体的扩散混合)如图2所示,两种理想气体c和d被隔板隔开,具有相同的温度和压强。当中间的隔板抽去后,两种气体发生扩散而混合。例3焦耳的热功当量实验。这是一个不可逆过程。在实验中,重物下降带动叶片转动而对水做功,使水的内能增加。但是,我们不可能造出这样一个机器:在其循环动作中把一重物升高而同时使水冷却而不引起外界变化。由此即可得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普朗克表述”。再如焦耳-汤姆生(开尔文)多孔塞实验中的节流过程和各种爆炸过程等都是不可逆过程。4.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对上面所列举的不可逆过程以及自然界中其他不可逆过程,我们完全能够由某一过程的不可逆性证明出另一过程的不可逆性,即自然界中的各种不可逆过程都是互相关联的。我们可以选取任一个不可逆过程作为表述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础。因此,热力学第二定律就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但不论具体的表达方式如何,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在于指出:一切与热现象有关的实际宏观过程都是不可逆的,并指出这些过程自发进行的方向。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二篇】一、平面内点的坐标特征1、各象限内点P(a,b)的坐标特征:第一象限:a0,b0;第二象限:a0;第三象限:a(说明:一、三象限,横、纵坐标符号相同,即ab0;二、四象限,横、纵坐标符号相反即ab2、坐标轴上点P(a,b)的坐标特征:x轴上:a为任意实数,b=0;y轴上:b为任意实数,a=0;坐标原点:a=0,b=0(说明:若P(a,b)在坐标轴上,则ab=0;反之,若ab=0,则P(a,b)在坐标轴上。)3、两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点P(a,b)的坐标特征:一、三象限:a=b;二、四象限:a=-b二、对称点的坐标特征点P(a,b)关于x轴的对称点是(a,-b);关于y轴的对称点是(-a,b);关于原点的对称点是(-a,-b)三、点到坐标轴的距离点P(x,y)到x轴距离为∣y∣,到y轴的距离为∣x∣四、1横坐标相同的两点所在直线垂直于x轴,平行于y轴;2纵坐标相同的两点所在直线垂直于y轴,平行于x轴。五、点的平移坐标变化规律坐标平面内,点P(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后的对应点为(x+a,y)或(x-a,y);点P(x,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后的对应点为(x,y+b)或(x,y-b)。(说明:左右平移,横变纵不变,向右平移,横坐标增加,向左平移,横坐标减小;上下平移,纵变横不变,向上平移,纵坐标增加,向下平移,纵坐标减小。简记为“右加左减,上加下减”)第十二章一次函数一、确定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1、自变量以整式形式出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2、自变量以分式形式出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分母不为0的数;3、自变量以偶次方根形式出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被开方数大于或等于0(即被开方数≥0)的数;自变量以奇次方根形式出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4、自变量出现在零次幂或负整数次幂的底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底数不为0的数。(说明:1当一个函数解析式含有几种代数式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各个代数式中自变量取值范围的公共部分;2当函数解析式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函数时,自变量取值范围除应使函数解析式有意义外,还必须符合实际意义。)二、一次函数1、一般形式:y=kx+b(k、b为常数,k≠0),当b=0时,y=kx(k≠0),此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2、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3、确定一次函数图像与坐标轴的交点1与x轴交点:,求法:令y=0,得kx+b=0,在解方程,求x;2与y轴交点:(0,b),求法:令x=0,求y。4、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只需x和y的两对对应值即可求解。具体求法为:1设函数关系式为:y=kx+b;2代入x和y的两对对应值,得关于k、b的方程组;3解方程组,求出k和b。5、k和b的意义1∣k∣决定直线的“平陡”。∣k∣越大,直线越陡(或越靠近y轴);∣k∣越小,直线越平(或越远离y轴);2b表示在y轴上的截距。(截距与正负之分)6、由一次函数图像确定k、b的符号1直线上升,k0;直线下降,k2直线与y轴正半轴相交,b0;直线与y轴负半轴相交,b7、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8、x=a和y=b的图象x=a的图象是经过点(a,0)且垂直于x轴的一条直线;y=b的图象是经过点(0,b)且垂直于y轴的一条直线。9、由一次函数图像确定x和y的范围1当xa(或x2当yb(或y3当a4当a例如:如图10、一次函数图象的平移设m0,n01左右平移:直线y=kx+b向右(或向左)平移m个单位后的解析式为y=k(x-m)+b或y=k(x+m)+b。2上下平移:直线y=kx+b向上(或向下)平移n个单位后的解析式为y=kx+b+n或y=kx+b-n(说明:规律简记为“左加右减,上加下减”,左右对x而言,上下对y而言。)11、由图象确定两个一次函数函数值的大小三、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略)第十三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一、三角形的分类1、按边分类:2、按角分类:二、三角形的边角性质1、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中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何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2、三角形的三角关系: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三角形外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外角的和等于360°。3、三角形的外角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三、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说明: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都是线段)四、命题1、命题:凡是可以判断出真(正确)、假(错误)的语句叫做命题。2、命题分类3、互逆命题4、反例:符合命题条件,但不满足命题结论的例子称为反例。(说明:交换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就是它的逆命题。)第十四章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一、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二、判定:1、“边角边”定理: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第十五章轴对称图形与等腰三角形一、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1、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说明: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可以是一条,可能是多条或无数条。)2、轴对称: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叫做对称点。3、轴对称性质:1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垂直平分任意一对对应点的所连线段。2如果两个图形各对对应点的所连线段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定义:经过线段的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直线l垂直平分AB,点P在l上∴PA=PB3、判定:与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PA=PB∴点P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三、等腰三角形1、定义: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2、性质:1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推论: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相等,每一个内角等于60°。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垂直平分底边。(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三线合一)3、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推论2: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四、等边三角形1、定义: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2、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边相等;三个角都相等,每一个内角等于60°。3、判定:1定义法: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有一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五、角的平分线1、性质:角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六、直角三角形1、定义:有一个角是90°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2、性质:1边性质: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勾股定理)2角性质:两个锐角互余。3、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三篇】第1章力一、力: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1、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用N表示;2、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3、力的示意图: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4、力按照性质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核力等等;(1)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A)重力不是万有引力而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B)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垂直于水平面向下)(C)测量重力的仪器是弹簧秤;(D)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只有具有规则几何外形、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才是其几何中心;(2)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为了恢复形变而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力;(A)产生弹力的条件:二物体接触、且有形变;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产生弹力;(B)弹力包括:支持力、压力、推力、拉力等等;(C)支持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被支持或被压的物体;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子的收缩方向;(D)在弹性限度内弹力跟形变量成正比;F=Kx(3)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受到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A)产生磨擦力的条件:物体接触、表面粗糙、有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但有摩擦力二物间就一定有弹力;(B)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C)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滑=μFN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D)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使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4)合力、分力: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这个力的分力;(A)合力与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B)合力与分力之间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两条表示力的线段为临边作平行四边形,则这两边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二力的合力;(C)合力大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差,小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和;(D)分解力时,通常把力按其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或把力沿物体运动(或运动趋势)方向、及其垂直方向进行分解;(力的正交分解法);二、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力、位移、速度、加速度、动量、冲量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
本文标题:关于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汇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291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