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消费经济理论主讲:臧旭恒老师2005年9月第一章居民资产基本状况的统计与分析改革开放2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居民拥有的各种资产也在迅速膨胀,并从多方面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为了准确地把握居民拥有的资产状况,本部分试图对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资产状况进行比较全面地估计与描述。1.1有关概念及其统计与计算方法的解释估计与分析居民资产的前提是要对居民资产的概念作出清楚的界定。那么,什么是居民资产呢?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存在较大的分歧。例如,有人认为个体经济投资形成的资产应包含在居民资产范围内,有人认为人力资产(主要是指居民的医疗保健和文化教育等)应包括在全部资产的范围内,当然也有许多人持不同意见。虽然不同学者对居民资产有不同的界定,而且分析得出的结果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每种界定方式都有其特定的道理,这种差异更多地反映了人们研究角度和侧重点的不同,因而,我们在此不想简单地评论各种界定方式的好与坏、对与错,只是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的同时,也要关注其他不同的看法。本书对居民资产的基本观点是:居民资产从总体上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实物资产,另一部分是金融资产。由于长期以来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致使我国城乡居民在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的具体体现上也有较大的差异。城镇居民的金融资产主要包括手持现金、储蓄存款、有价证券(主要是股票、债券等)和储蓄性保险,实物资产主要包括家用电器、家俱等耐用消费品和住宅。农村居民的金融资产主要包括储蓄存款与手持现金,实物资产主要包括生产性固定资产、住宅和非住宅房屋。为便于理解,我们用图1.1.1表示如下:我们之所以对居民资产作出上述界定,主要是考虑到如下一些因素:1、由于资本市场在农村的发育程度相当低,农民基本上不购置有价证券,所以本书中我们把有价证券和储蓄性保险仅作为城镇居民的金融资产进行统计,农民的金融资产中对此两项不作统计;2、虽然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城镇居民的实物资产主要体现在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上,但随着住房商品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居民的住宅资产不仅增长速度较快,而且目前在整个实物资产中已占了较大的比重,因而我们把耐用消费品与住宅共同纳入城镇居民的实物资产;3、由于农村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因而大部分农村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生产性固定资产成为农民实物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建国以来,我国一直把农村住房作为农民合法的私有财产,农民建房的积极性较高,因而农民实物资产的绝大部分体现在住宅与非住宅房屋上;4、近几年特别是进入1990年代以来,农村居民拥有的家电等耐用消费品虽然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是,一方面,从存量看,其占农民全部实物资产的比例仍旧较低,另一方面,目前我们没有找到有关农民拥有的耐用消费品的系统资料,因而在农民的实物资产中我们对此没作统计;5、个体经济投资形成的资产只是反映了社会上极少数人拥有的资产状况,不具有普遍性,为了较准确地反映一般城乡居民拥有的资产,本书中我们将其排除在统计之外;6、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力资产应该成为居民全部资产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其量化处理的难度较大,而且争议颇多,因而本书也未将其纳入研究的范围。1.2居民资产的统计与估计根据以上对城乡居民资产的界定,我们对我国城乡居民拥有的人均资产状况进行了系统的统计与估计,具体数据见表1.1.1、表1.1.2和表1.1.3。对表1.1.1数据来源的详细说明:(1)表1.1.1中手持现金、耐用消费品、住宅三项1978——1991年的数据参见臧旭恒著《中国消费函数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992——1998年的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收支调查资料》、《中国物价和城镇居民家庭收支调查资料》1992——1999年相应各卷计算求得。其中,当年耐用消费品存量是以上一年存量折旧10%加上当年增量后求得;当年住宅存量是以上年住宅存量按2.5%的折旧率折旧后加上当年增量求得。由于缺乏1992、1994年两个年度的手持现金资料,本文用1991与1993年的简单平均数作为1992年的相应数值,用1993与1995年的简单平均数作为1994年的相应数值,1998年的手持现金是以1997年的数据为基数,加上1996与1997两年的差额得出的。(2)储蓄存款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6-1999年的相应数据计算得出。其中,1997年与1998年的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城乡总量资料按1996年的城乡储蓄比例计算求得。(3)有价证券与储蓄性保险1981——1994年数据参见连建辉《城镇居民资产选择与国民经济成长》(《当代经济研究》1998年第2期)一文。1995——1997年的数据是根据《中国物价与城镇居民家庭收支调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1997、1998年卷计算得出,1998年的数据以1997年的数据为基数,加上1996与1997两年的相应数据差额得出的。返回对表1.1.2数据来源的详细说明(1)上表中生产性固定资产、住宅、非住宅房屋、储蓄存款四项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年以来历年各卷的有关数据计算求得。生产性固定资产、住宅、非住宅房屋存量的计算方法是,以上一年存量折旧2.5%后加上当年增量为当年存量。(2)手持现金栏中1979——1989年的数据参见臧旭恒著《中国消费函数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990——1997年的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住户调查资料》上的有关数据计算得到,1998年的手持现金是以1997年的数据为基数,加上1996与1997两年的差额得出的。不过,以上数据在统计口径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返回为了从总体上把握城乡居民资产的实际状况,我们以人口比例为权数,对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人均资产进行加权平均,从而对城乡居民拥有的总资产状况作如下估计(见表1.1.3)。1.3对城乡居民资产状况的深入描述与分析以上我们对我国城乡居民持有的资产从存量上进行了统计与估计,这对从总体上把握城乡居民的资产状况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但是,要准确地弄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资产选择行为的发展变化,仅仅对居民资产从存量上作出上述统计与估计是远远不够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应从居民资产的增量、构成、增长率等多视角进行更为详细的分析。(一)中国城乡居民人均资产状况分析1、存量增长率根据表1.1.3的数据,经计算整理后可以绘出城乡居民资产存量增长率示意图(见图1.1.2)。从图1.1.2可以看出,1980年以来的近二十年间,我国城乡居民的资产存量,除个别年份外,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高速增长,其中大部分年份围绕30%左右波动。纵观城乡居民资产存量增长率的整个发展变化过程,我们认为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1)1980——1984年间,实物资产的增长率明显高于金融资产。(2)1985——1990年间,居民对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并没有明显的偏好,二者在增长幅度上没有拉开距离,而且都呈现出增长速度逐年放慢的态势。(3)1990——1998年间,居民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的增长幅度明显地拉开距离,金融资产以较高的速度增长,而实物资产在15%左右的增长速度上稳定下来。我们认为,城乡居民资产存量发展变化的这些特征,既符合我国改革开放的现实,同一般经济理论也是相当吻合的。首先,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十分低下,大多数人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因而,改革开放初期,居民增加的收入大部分用来改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从而表现为实物资产大幅度的增长。而按照一般经济理论,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边际消费倾向便出现递减的趋势,从而表现为金融资产的持续增长和消费水平的相对稳定。我国城乡经济1990年代以来表现出的实物资产增长稳定、金融资产大幅度增长的特征正是这一经济趋势的体现。2、增量分析在分析居民资产的时候,虽然存量及其增长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但为了反映不同年份之间的发展变化状况,增量数据往往会起到更理想的效果。就某一具体年份而言,存量反映的是在此之前的历年积累状况,而增量反映的是当年的实际增长状况,因而,增量是存量的基础,存量是增量的累加。为了更清楚的说明存量与增量之间的关系,假设用X表示存量,用x表示增量,t表示年份,则我们可以用简单的数学公式表达如下:Xt=x1+x2+…+xtx1=X1-X0x2=X2-X1……xt=Xt-Xt-1根据上述公式,我们可以从表1.1.3求得1980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资产的增量资料(见表1.1.4)。为了清楚地表明1980年以来我国居民资产增量的发展变化状况,我们根据表1.1.4算出了居民资产的增量增长率(见表1.1.5)。从表1.1.5可以看出,1981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资产增量增长率呈现如下三个特点:(1)波动幅度剧烈。有的年份成数十倍增长,而有的年份却出现大幅度的负增长。(2)整个1980年代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的增长率相对来说都比较平缓,而且从对整个居民资产增长的贡献来看,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趋势。(3)进入1990年代以来,居民资产的波动幅度较大,而且居民资产波动的主要原因来自于金融资产的波动,实物资产仍然保持相对平缓的增长态势。这些特点说明了:(1)某一时期的居民资产选择行为受当期经济波动尤其是居民收入水平波动的影响较大;(2)居民实物资产选择行为具有一定的刚性,居民更多地以金融资产选择行为对收入水平的变化作出反映;(3)随着金融资产在居民总资产中比重的加大,居民资产的变动更多地体现为金融资产的变动。3、结构分析居民资产的结构是一个十分广泛的范畴,有很多分析的角度,如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之间资产的分布,不同职业的居民之间资产的分布、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之间的资产分布等等。在此,本书只是从增量角度分析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重及其发展变化。为了更清楚描述居民资产增量构成状况,我们首先根据表1.1.4绘制如下的示意图(见图1.1.3)。从图1.1.3可以看出,1985年以前居民当年资产增量中,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重没有出现分化的走势,有的年份金融资产的比重高于实物资产,有的年份实物资产的比重高于金融资产,但从总体上看,呈现围绕50%上下波动的状态。1986到1990年间,虽然金融资产的比重一直高于实物资产,但二者的距离并没有拉开。1990年以来,居民金融资产占全部资产当年增量的比重呈现加速提高的趋势,与此相应,实物资产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由于资产增量是存量的基础,因而增量的构成状况与存量的构成状况客观上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我们从对存量资产构成的分析中得出,虽然存量资产结构的发展变化过程经历了一定的反复,但从总体上看,金融资产占居民存量资产的比重呈上升的趋势,实物资产占居民资产的比重呈下降趋势。1998年居民资产存量中有68%为金融资产,而仅有32%为实物资产。(二)中国城镇居民资产状况分析如前所述,由于长期二元经济的影响,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有较大的差异。因而,要深刻了解城乡居民拥有的资产状况,除了进行总体的分析之外,还必须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资产状况分别考察并进行比较研究。本节将首先描述与分析中国城镇居民资产状况。1、存量分析表1.1.1中我们已经对中国城镇居民的资产存量从绝对数值上进行了统计与估计。但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城镇居民的资产存量状况,还需要对存量的增长率进行分析。图1.1.4是我们根据表1.1.1绘制的城镇居民资产存量增长率示意图。根据图1.1.4,我们可以把1979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存量资产的发展变化状况归纳为以下几点:(1)资产存量始终以较高的速度增长;(2)1990年代以前存量增长率比较稳定,1990年代以后存量增长率震荡幅度加大;(3)除了个别年份外,实物资产的增长率一直滞后于金融资产的增长率,而且,在绝大多数年份金融资产的增长率与实物资产的增
本文标题:消费经济理论(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36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