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平均数教学设计(最新5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平均数教学设计(最新5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平均数教学设计(最新5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平均数》教案【第一篇】预设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均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能正确求某一种相关数量的平均数。2、通过实际计算,进一步知道平均数这个统计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平均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教学难点:学生择优意识的培养。教学准备:课件、卡片、作业纸。教学板块:教与学的预设(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2、小明的爸爸今年暑假准备带全家参加春秋旅行社组织的鹿鸣山风景一日游。安排小明去买票,小明来到旅行社售票处,只见窗口写着:鹿鸣山风景一日游门票价格:甲方案:成人每位120元,小孩每位40元。乙方案:团体5人以上每位80元。3、这两种不同的买票方法你理解吗?你是怎么理解的?如果你是小明,准备怎样买票?二、引导探索,优化选择。1、出示例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方案。让学生回答问题,引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先尝试发表意见,初步知道选择买票的方法不同和参加旅游的人数有关。教学板块教与学的预设(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二、引导探索,优化选择。三、巩固练习,应用规律。四、课堂小结,深化提高。(1)成人7位,小孩3位,怎样购票合算?按甲方案购票平均每位多少元?(2)成人3位,小孩7位,怎样购票合算?按甲方案购票平均每位多少元?2、首先,你要明白这两种方案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团体购票与个人购票)3、怎样计算甲方案平均每位多少元?4、如果按甲方案购票,下列各种组队情况平均每人多少元?请大家独立完成作业纸上的表参考资料,少熬夜!格一。5、怎样比较两种方案?6、什么情况下按甲方案买票省钱?(小孩人数多,成人人数少)什么情况下按乙方案买票省钱?(成人人数多,小孩人数少)7、除甲乙两种方案以外,还有什么另外的方案吗?三、巩固练习,应用规律。完成练习纸作业。四、课堂小结,深化提高。1、这堂课我们学了什么?2、根据给出的优惠措施,买票时一般情况下要考虑哪些因素?(总人数及团体的构成)3、学了这堂课,你有什么体会?小组合作,分开计算,再把不同方案的计算结果集中在一起,交换检查,观察对比,想想各种情况下用哪种方案省钱。引导学生得出最合算的方案。练一练的题目,先让学生判断各种应采用的方案,再计算。《平均数》说课稿【第二篇】一、说教材“统计和平均数”是国标本第六册的内容。求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常要用到,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产量等等。它既可以反映一组数量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量的比较。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平均数是作为一种典型应用题加以教学的。而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明显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概念上加重了份量。因此,设计本课时希望通过具体问题情境的呈现,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逐步感受到求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并启发学生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二、教学目标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专用,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三、重难点和教学策略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对策: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形成求平均数的方法。四、教学过程①出示男女生人数相同,进行套圈比赛的情境,引导学生参考资料,少熬夜!探索出比哪个队赢,只要比总个数就可以了。②出示第二次比赛,人数不同,男生三人每人都套中4个;女生四人,每人都套中3个。让学生交流看哪个队赢,比什么?从图上看,男生每人都比女生多套中1个,男生准一些,所以男生赢了。明确人数不同时,应该比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时讨论为什么比总个数就不公平了。③出示第三次比赛图,先交流看哪队赢,比什么,明确人数不同比每人套中的个数;接着对比第二次比赛的统计图,发现第二次每人套中的相同一下子就可以比出来,而现在每人套中有多有少,让学生探索有什么办法可以一下子看出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探索并总结出移多补少的方法,并初步认识平均数。④完成两道简单的用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练习,巩固求解方法⑤接下来也会有几盘苹果,你能一下子就移好它吗?有信心吗?追问:那么现在该怎么办?探究先合后分的方法。⑥在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后,让学生口答5组数据的平均数,并探究平均数的范围。⑦最后安排了几道练习题。分散难点,逐层深入——对书本原教材改动的设想我们每个班中,学生的差异很大,智力、基础、习惯的不同都是都摆在我们眼前,而有效教学肯定需要面对全体学生,我觉得我们要让学生面对一个问题一个台阶,优等生轻松一跃过去了,中等生稍加努力翻过去了,后进生咬咬牙也能爬过去,给每一个学生成功的机会,让他们都能享受到通过努力后取得成功的喜悦。所以结合本班学困生比较多的实际情况,我并没有一下子就出示书本所提供的例题,就是两组同学人数也不同,每一个同学套中的个数也不同,有多有少。我个人觉得对于我们很大一部分同学来说,直接在这个例题中比哪个队赢,可能会无从下手,比人数不对、比总个数不对、比男生套中最多的和女生套中最多的也不对。可以说找准应该比较哪个量,既是认识平均数的切入点,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所以我把这一例题中找合适的比较量分散在三个比赛情境中,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分清在什么情况下该比较哪个量,然后再去认识平均数。第一次,人数相同,只要比总个数。、第二次,人数不同,但男生每人都套中4个,女生每人都套中3个,很明显每个男生都比女生多套中1个,男生赢了。明确当人数不同时,要比每人套中的个数;人数相同时只要比总个数,(当人比每人套中的个数也行)第三次,出示书本例题,人数不同,应该要找每人套中的参考资料,少熬夜!个数,(当然这里所说的每人套中的个数在没认识平均数前还不够规范)但目的就是让学生去找一下子就可以比的那个每人套中个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当然,本来是希望通过第一第二次比赛的探索,让学生在第三次比赛中顺利找准比较量,但在实际过程中,那个学生还是去找了总个数去比输赢,这说明教学设计或者教学实施还有很多不合理不有效的地方,希望大家能提出来探讨。《平均数》教案【第三篇】第一步:引入新课:在某次数学测试后,你想了解自己与班级平均成绩的比较,你先想了解该次数学成绩什么量呢?(引入课题)第二步:讲授新课:1、引例:下面是某班30位同学一次数学测试的成绩,各小组讨论如何求出它们的平均分:95、99、87、90、90、86、99、100、95、87、88、86、94、92、90、95、87、86、88、86、90、90、99、80、87、86、99、95、92、92甲小组:X==91(分)甲小组做得对吗?有不同求法吗?乙小组:乙小组的做法可以吗?还有不同求法吗?丙小组:先取一个数90做为基准a,则每个数分别与90的差为:5、9、-3、0、0、-4、……、2、2求出以上新的一组数的平均数X’=1所以原数组的平均数为X=X’+90=91想一想,丙小组的计算对吗?2、议一议:问:求平均数有哪几种方法?①平均数: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x1,x2,……,xn,那么,叫做这n个数的平均数,读作“x拔”。②加权平均数:如果n个数中,x1出现f1次,x2出现f2次,……,xk出现fk次,(这里f1+f2+……+fk=n),那么,根据平均数的定义,这n个数的平均数可以表示为这样求得的平均数叫做加权平均数,其中f1,f2,……,fk叫做权。③利用基准求平均数X=X’+a问:以上几种求法各有什么特点呢?公式(1)适用于数据较小,且较分散。公式(2)适用于出现较多重复数据。公式(3)适用于数据较为接近于某一数据。《平均数》教案【第四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参考资料,少熬夜!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2、难点:对权的理解3、难点的突破方法:首先应该复习平均数的概念: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复习这个概念的好处有两个:一则可以将小学阶段的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加以巩固,二则便于学生理解用数据与其权数乘积后求和作为加权平均数的分子。在教材P136讨论栏目中要讨论充分、得当,排除学生常见的思维障碍。讨论问题中的错误做法是学生常见错误,尤其是中差生往往按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生搬硬套。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学生平均数计算公式中分子是什么、分母又是什么?学生由前面复习平均数定义可答出分子是数据的总和、分母是数据的个数,这时教师可递进设疑:那么,题目中涉及的每个数据是每个占有耕地面积还是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呢?数据个数是指A、B、C三个县还是三个县的总人数呢?这样看来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充分思考和相互讨论交流就铺好了台阶。《平均数》数学教案【第五篇】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信息社会“数字”社会里,常常需要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根据大量纷繁杂芜的数据做出一个合理的决策,而统计正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人们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及建议,数学教案-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统计特征量,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2、课时安排和说明参照新教材教师用书建议:“10.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一节准备安排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承上启下地回顾探索平均数的一些性质及简单应用。第二课时探索得到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并会正确计算众数和中位数,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各自适用范围。第三课时是练习实践课,目的是巩固和深化本节知识及会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用计算机计算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3、教学重点和难点参考资料,少熬夜!教学重点:众数和中位数两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两概念的简单运用。教学难点:利用收集的数据整理分析,对刚接触统计不久的学生来说,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尚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经验,因此,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统计观念(即数据感)是教学难点。二、学情分析认知分析:学生已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会计算平均数,这两者形成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能力分析: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但在数学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尚需进一步培养。情感分析: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研究,但在合作交流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有待加强;少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强,尚需通过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来加以带动。基于以上分析,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互相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研究,并最终学会学习。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分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设置的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含义,会正确计算众数和中位数。能力目标:进一步发展学生类比、归纳、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接触并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情感目标:通过各种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和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
本文标题:平均数教学设计(最新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524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