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观潮》的教学设计方案(最新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观潮》的教学设计方案(最新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观潮》的教学设计方案(最新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课文《观潮》教学设计【第一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过程与方法:1.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体会词句含义,并能与他人交流感受。2.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课时划分: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2、学会文章中出现的生字、新词。3、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读书要求:自己轻声读课文,标划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3。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4.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5.(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学生打开字典查一查,说一说。参考资料,少熬夜!三、自主学习,识记解词1。借助拼音,读准生词。2。根据字的组成规律记忆字形。把难写的字在生字表下方写两遍,易混的字找出形近字《观潮》教学设计【第二篇】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的1.读难生字字音,掌握方城倏尔文溢目江干等常用词的意思,疏通文意。2.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1教学步骤: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1、按学号说自己一则新闻。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要给予指点。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分钟)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quot;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涌潮。三、简介南宋观潮盛事和作者。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投影显示标题、作者。作者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之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写。四、整体感知。1.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录音、画面。2.检查预习。彩屏显示:(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①雷霆A、ting()。②杨诚斋A、zai()③艨艟A、mongtong④如履平地A、lu.()⑤倏尔A、shu3()⑥一舸无迹A、ge()参考资料,少熬夜!⑦善泅A、qiu2Bqiu3()⑧僦赁A、jiu1ninKnin()⑨罗绮A、qi2…()⑩鲸波A、qiong()(2)给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①方其远出海门A.当……时B.才②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A.城市B.城墙③倏尔黄烟四起A.忽然B.迅速④皆披发文身A.画着文彩B.花纹⑤江干上下十余里间A.江岸B.江的干流⑤珠翠罗绮溢目A.映眼B.满眼五、目标完成过程。1.课文共四段,请概括每段的段意。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人众之多。2.朗读并逐段翻译课文。显示第一段文字,教师范读此段并指名翻译。显示第二段文字,指定一小组齐声朗读后再指名翻译。显示第三段文字,全班齐读后再指名翻译。显示第四段文字,指名朗读翻译此段。(备学生)如果学生翻译得不够准确,教师要指出并纠正,个别词语需要板书。3.学生熟读课文。六、小结并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A)2.完成课后练习二。(B)3、《掌握语文》(C)七、说课精要:字词教学,除生字外,还要注意方城倏尔文溢目江干等常用词的教学。多练习诵读,预习时布置学生根据注解把文章译成三一刀客。八、教学后记:《观潮》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2.学习结构得当,语言精练的特点。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1教学步骤: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要给予指点。参考资料,少熬夜!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分钟)钱塘江潮这一自然奇观是一大胜景,古人称为壮观天下无。观潮也成了古今盛事。我国古代的墨客词人多以钱塘大潮作描写对象,例如宋朝柳永著名的词《望海潮》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云树绕(阝是)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周密的《观潮》则是用散文的形式,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作者是怎样写景记事的呢?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1.指名朗读第一段。2.引导讨论以下问题。①第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明确: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点示题旨,接着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作正面描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明确: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3.指名朗读第二段4.讨论以下问题。①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明确: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拥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②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彼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明确:这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5.齐读第三段。6.讨论: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明确: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写出了壮士形象;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更突出了勇士的绝技。7.教师朗读第四段。8.讨论:这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明确: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参考资料,少熬夜!四、总结全文。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群如潮,但在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构思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作者借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A)2.完成补充练习。(B)3、投影练习显示:(C)翻译下列句子。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③出没于鲸波万仞中。④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六、说课精要:本文是1篇写景记事的佳作。结构得当,语言精练,场面描写十分精彩是教学的重点。由于学生对南宋时观潮活动不甚了解,会影响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教师可稍作介绍。教师要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循续渐进地完成目标。板书设计:观潮海潮的雄伟壮观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英姿观潮人众之多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观潮教学设计【第三篇】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蕴涵的意思,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2、能力目标: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3、情感目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蕴涵的意思,积累优美的词汇。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的词汇,参考资料,少熬夜!并且应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课文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课堂主要采用朗读、图像、交流、写作、资料、制作手抄报等教学方式,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良好的网络环境。通过让学生主动去获取、整理、创造性地加工信息,最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学媒体设计制作一个网站型课件,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资料库中进行阅读与探究,以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这样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信息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大信息量、开放的学习环境。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听配乐朗诵《刺勒歌》录音,把学生带入美丽、神奇的大草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2、提出本课课题。3、回顾课文: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回顾,直接切入教学重点,把“天涯碧草”和“蒙汉情深”这两部分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二、引发探究主题1、老舍先生为什么会有“何忍别”这样的感受呢?从“这是怎样的草原?”“这是怎样的草原人?”等问题入手,帮助学生把握探究的方向。2、利用课件,让学生在阅读中领略草原美景,品味文字。通过提名读、齐读、领读等朗读,并适时加以指导和点拨,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深入感悟语言,体会文字与多媒体信息表现美的方式相同和不同及各自的优势。3、激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草原美的惊叹之情。学生进行交流,师生互评小结。4、用上述的学习方法,利用多媒体资料库对“这是怎样的草原?”展开小组讨论。在学生自主交流中提高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5、小组成员选择适合本组的,能最大限度地表现蒙古族人民接待远客的方法,如运用感情读、抓词句说、讲故事、想像描述等方式向全班讲解。三、揭示中心,总结全文1、草原的风景美,人情更美。在依依惜别的时候,你最想说什么、做什么?2、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对草原的风光美与人情美发出内心由衷的赞叹,体会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含义。四、查阅资料,拓展创新1、通过网络教学课件,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章,了解草原新貌并设计草原未来。2、学生留言。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进行拓展参考资料,少熬夜!阅读,培养学生自觉在信息海洋中学习研究的习惯,并利用网络论坛进行实时交流。五、作业以4个人为一小组,出一期关于“草原”的手抄报。《观潮》教学设计【第四篇】教材分析《观潮》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篇课文,这一单元编排的都是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单元训练目标是要求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因此本课设计主要是通过朗读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作者谴词造句的精妙,并能熟读成诵,背诵积累文章3、4两个自然段。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人声鼎沸”、“山崩地裂”、“浩浩荡荡”等词语的意思,并能加以运用。2、了解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知道运用一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连接词,能把事物表达得等清楚。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4、让学生领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初
本文标题:《观潮》的教学设计方案(最新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525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