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硕士论文-20世纪上半期沪郊农家生活状况的经济因素分析
20世纪上半期沪郊农家生活状况的经济因素分析作者:邱颖萍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参考文献(93条)1.主要参考文献一、方志、文史资料2.政协浙江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浙江解放区五十年间自然灾害情况概述19623.方鸿铠.黄炎培川沙县志19364.戴鞍钢.黄苇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19995.吴葭.王钟琦宝山县再续志6.黄苇.夏林根近代上海地区方志经济史料选辑19847.上海市上海县县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县志19938.朱鸿伯川沙县志19909.川沙县政协文史资料组川沙县文史资料选辑198510.奉贤县文献委员会奉贤县志稿11.金福曾.张文虎光绪《南汇县志》12.韩佩金.张文虎重修奉贤县志13.二年来南汇建设193514.陈传德.黄世祚.王焘曾嘉定县续志15.南汇县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南汇县文史资料选辑198716.吕舜祥.武嘏纯嘉定疁东志17.李维清《上海乡土志》,清光绪三十三年,上海著易堂铅印本18.储学洙南汇县《二区旧五团乡志》19.于定增.金咏榴青浦县续志20.王德乾嘉定县《真如志》21.丁迪光金山县鉴193722.上海地方志办公室上海乡镇日志丛书200423.报刊杂志、资料汇编24.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民国丛书》第三编(17)25.孝已江南农村一瞥1934(08)26.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95727.顾猛崩溃过程中之河北农村1933(04)28.方显廷由宝坻手织工业观察工业制度之演变1936(42)29.徐雪筠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海关十年报告译编198530.上海特别市各区农村概况1930(05)31.徐洛黄渡农村1933(01)32.上海社会局1卷2-5号193033.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Y11-1-134.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95735.各地农民状况调查·上海附近1927(16)36.宝山农村的副业193?(18)37.彭泽益中国手工业史资料195738.查看详情1933(11)39.查看详情1930(07)40.上海特别市社会局上海之手工业193041.国际劳工局中国分局查看详情1936(11)42.李次山上海劳动状况1920(06)43.吴寿彭逗留于农村经济时代的徐海各属(续)1930(07)44.档案、调查45.张境予社会调查:沈家行实况192446.江苏省农业调查录192447.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江苏省农村调查195248.何学尼工业化对农村生活之影响--上海杨树浦附近四村五十家之调查1934(01)49.新华、周家桥、龙漕三镇经济复兴状况50.中国共产党上海市郊区工作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上海市郊区工作委员会政策研究组关于南龚家宅村的调查材料195051.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江苏省193352.上海市社会局上海市统计:农业193353.徐天锡上海市政府本市农业概况194654.上海市百四十户农家调查193555.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199656.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200057.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199958.黄宗智中国农村的过密化和现代化:规范认识危机及出路200359.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200060.卜凯中国农家经济193661.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的局限199862.苑书义.董丛林近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变迁200163.侯建新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冀中11村透视并与英国乡村的比较200264.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200065.李金铮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200466.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200167.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198668.温锐.游海华劳动力的流动与农村社会经济变迁200169.田中忠夫.汪馥泉中国农业经济研究193470.马札亚尔.陈代清.彭祖秋中国农村经济研究193471.李学昌20世纪南汇农村社会变迁200172.吴知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193673.傅建成社会的缩影:民国时期华北农村家庭研究199374.熊月之民国经济199975.上海市社会局上海之农业193376.张仲礼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199677.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199078.上海特别市社会局上海之手工业193079.张仲礼.熊月之.沈祖炜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200280.朱邦兴上海产业与上海职工198481.陈达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市镇工人生活199382.施宣圆上海700年199183.杨婕娱.车文辉中国转型期劳动力市场的社会网络影响及对策84.胡成近代江南农村的工价及其影响--兼论小农与经营式农场衰败的关系2000(06)85.程念祺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生产与生活[期刊论文]-史林2004(3)86.张佩国近代江南的农家生计与家庭再生产[期刊论文]-中国农史2002(3)87.徐勇.徐增阳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研究的百年回顾1999(06)88.戴鞍钢近代上海与苏南浙北农村经济变迁[期刊论文]-中国农史1997(2)89.戴鞍钢晚清上海农村社会的变动[期刊论文]-探索与争鸣2002(10)90.戴鞍钢.杨立强辛亥革命后的上海农村[期刊论文]-学术季刊2002(1)91.戴鞍钢租界与晚清上海农村[期刊论文]-学术月刊2002(5)92.戴鞍钢近代工业与中国农村2000(12)93.戴鞍钢近代上海的崛起与周围农村的关系1993相似文献(3条)1.学位论文许云20世纪上半期沪郊农家生活状况评估2006本文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20世纪上半期上海城市郊区农家生活状况的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为基础,对这一时期沪郊农家生活状况作出评估。全文由五部分组成: 前言。从相关论题的研究现状及成果出发,提出本文的写作缘起、研究思路,并简要的说明文中集中采用的相关调查资料。第一部分。主要从农家日常劳作和日常生活两个方面来考察农家生活。农家日常劳作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兼业生产两个方面。在农业生产中,土地狭小阻碍了农业技术和管理的进步,农家很少采用新式农具、肥料和农药,农业产出仍停留在明清以来的水平,未取得长足进步。兼业生产在这一时期逐步走向繁荣,主要表现在兼业从业人员形成较大的规模,兼业范围从早期的棉纺织业逐渐发展到工业、服务业等各大行业,从业人员呈现越来越专业化的趋势。农家日常生活包含了农家饮食起居以及农闲的休息娱乐。农家饮食大体是粗糙的,食物种类基本没有变化,衣服延续了自纺自织的传统,自洋布倾销,衣洋布者增多,费用增加。房屋面积较小,配有简单的家具,卫生条件极为恶劣。农家的休闲娱乐、各种节日、婚丧嫁娶等人生大事往往在农闲时期举行。第二部分。主要通过考察农家总消费状况和数量和分析各项消费结构和数量来揭示农家生活状况水平。在农家总消费状况和结构中,农家较少有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消费,生存资料消费是农家消费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饮食消费又是农家生存消费的重中之重,多数农家口粮能够维持农家七八成饱的状态,副食品消费非常少。居住消费在农家生活的地位仅次于饮食,随着生活状况的好转,此类消费有所增加。被服多能自纺自织,现金消费较少。婚丧嫁娶等风俗礼仪消费成为农家生活的沉重负担,而作为发展型消费的教育消费在农家生活中的比重相当低。以恩格尔系数来看,这种消费水平反映出农家生活大约处于绝对贫困之中,但是考虑到恩格尔系数本身的误差等原因,生活状况并不像恩格尔系数反映的那么贫苦,如果将三次调查的农家生活费与最低生活费相比较,可以发现农家尚能维持基本生活消费水平。因此认为,沪郊农家虽然贫困,但不至于不能维持生活,在多数农家维持基本生活的情况下,尚有一部分农家一部分地区能够有一个较好的生活状况。第三部分。主要通过考察农家总收入状况和数量、各项收入数量和结构及收支盈亏来分析农家生活状况水平。不同地区农家的收入结构大约可以分为三种情形,基本收入项目主要有种植业收入、工副业收入和农副业收入。种植业收入是农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其收益受种植结构、亩产量和农产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在种植业总收入中,传统作物棉稻麦豆仍然占据主体地位,蔬菜等新兴经济产业所占份额较少。工副业收入和农副业收入都属于兼业收入。兼业收入的高低因兼业类别不同而又所区别,一般而言,兼业收入较高。在农家收支核算中,工副业发达的近郊地区,农家总收入较高,在满足消费之后有所盈余。结语。通过对20世纪上半叶沪郊农家生产、消费、收支盈亏的详细的数量分析可见沪郊农家通过农业生产、兼业经营维持着较为稳定的生活状态,并出现了生活状况较好的工副业型村庄,但是对这一生活状况的评价不宜太过乐观。2.学位论文李雪锋20世纪上半期沪郊农家生活状况的制度因素分析2006本文选取沪郊农村作为个案研究,在对沪郊农家生活状况有了比较清楚认识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影响农家生活状况的制度因素。全文主要围绕两个层面的问题展开:一、农家生活状况受到什么样的制度因素影响?二、为什么在沪郊农村形成了这样的制度?全文共分三章,外加前言及结论。前言部分:提出研究缘由和研究目的;对学术史作了梳理并提出本文的意义;对本文使用的有关概念作了界定。第一章:论述了农家生活状况与土地占有制度的关系。沪郊农村满足一户五口之家最为基本的生存需求需要拥有大约5亩土地。沪郊是一个自耕农、半自耕农为主体的农村,其中自耕农占有的土地一般在10亩以上;半自耕农占有的土地一般在5亩左右。如果仅依靠农业收入,自耕农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不成问题,一般能够过上中等温饱生活。而半自耕农仅靠土地,只能勉强维持生存。20世纪上半期的江南农村,土地占有普遍不均衡,而沪郊大多数农家均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并且仅依靠自己占有的土地即能满足基本生存需求或者处于中等温饱水平,这主要是由于沪郊农村在土地占有制度上不同于一般江南农村。随着上海城市经济的发展涌现了大量的工商业投资机会,地主已经不再对投资于土地感兴趣。拥有土地的小农家庭,或者出于“安全”考虑,或者期盼土地的升值,也不愿轻易出卖自己占有的土地。这些原因造成了沪郊土地占有制度上的“小私有制”。“小私有制”的土地占有制度给农家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农业收入来源,对农家生活状况的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第二章:主要论述农家生活状况与土地租佃制度的关系。沪郊农村土地租佃非常频繁,大多数农家都有租佃土地,因此若从耕种土地的规模上来说,半自耕农与自耕农耕种的土地规模甚至相差不多。地处沪郊的农村,尽管土地比较狭小,但是沪郊农村比江南一般农村土地租佃过程中的租额要低。由于租额较低,因此租佃土地的收获物剩余就相对较多一些,这有利于租入者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首先与土地出租者的情况有关。沪郊农村出租的土地当中相当一部分被城市工商业者或者地产公司占有,他们并不把收取地租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购买土地的目的也不在于收租,所以他们所出租的土地地租额较低或者干脆不收租;另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小土地出租者,由于也不以地租为主要收入来源,所以索取的租额一般也较低。此外,国家不再支持地主收取全额地租以及土地租入者的反抗等因素也是造成地租额减轻的重要原因。第三章:主要论述农家生活状况与赋税征收制度的关系。农家所承担的赋税在这一时期有较大幅度的上涨,赋税的增加加重了农家负担,影响了他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沪郊农村环境相对比较稳定,摊派数额相对较小,赋税征收过程中的弊病与其他地区相比也较少,而且国家赋税征收制度的改变等也比较有利于沪郊地域,再加上沪郊土地出产物较高、农家除了农业收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收入来源,因此赋税征收数额的绝对上升对农家生活状况造成的影响比起其他地域来说要小得多。结论部分:对制度与农家生活状况之间的关系作了探讨。提出对农家生活状况形成原因的探讨离不开对制度的分析,而制度的形成又与农家所处的区位有很大的关系。3.学位论文邢战国二十世纪上半期上海郊区农村经济研究2008农家收支问题是农村经济的核心问题。学界对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农村经济状况一直很感兴趣,一些学者从中发现了现代性成长的证据,另一些学者却看到了贫困与危机。既使在对上海郊区农村经济的研究中,也存在着是“发展”还是“停滞”的争议。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20世
本文标题:硕士论文-20世纪上半期沪郊农家生活状况的经济因素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55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