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福建省在泛珠三角经济交流中的优势分析
1福建省在泛珠三角经济交流中的优势分析汪涛(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信息工程1班,广东广州510006)[摘要]泛珠三角地区经济合作,尤其是广东省与福建省的经济交流早在清代就已十分频繁。文章通过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并加以统筹分析,从福建省的地理、人文、经济等多方面优势出发,论述了进入本世纪以来,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区域经贸合作更加紧密的新形势下,福建省在进一步促进和发展以广东省为中心的泛珠三角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中,具有较大优势。同时,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也将与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新的发展契机。[关键词]“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建经济优势[正文]一、问题的提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粤港澳及上海、浙江、江苏凭借其经济互补和市场化纽带,形成了中国大陆经济最为活跃的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圈。福建省介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但这两块中国最蓬勃的发展区域的辐射作用到达福建都已是“强弩之末,鞭长莫及”。近年来由于部分产业,尤其是台资产业外移,更出现了福建经济“边缘化”的争论。区位优势反而成了劣势,福建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2004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提出了“六缘”、“五求”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工作方针,明确了福建省在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凸显了福建的对台区位优势。除对台优势外,福建省最重要的区位优势就是处于泛珠三角经济圈的东部沿海。所谓“泛珠三角(9+2)”,是指包括我国港、澳和广东以及周边的福建、江西、湖南与珠江流域和广东有着紧密文化、经济和地缘关系的广大区域。2002年,11省区GDP为48496亿元人民币,占全国的41.8%[1]。珠三角经济呈现一体化趋势,其引擎主要来自香港与内地CEPA协定。一方面由于273种香港产品以零关税进入内地,有助于香港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的复苏;另一方面随着关税壁垒的提前消除,毗邻港澳的区位和文化优势使得广东与港澳经济融合的步伐加快,香港的龙头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从而必将带动珠三角经济圈向更高层次发展[2]。2003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首次提出了“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概念。泛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必将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作者简介]汪涛(1987—),男,福建福州人,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信息工程专业2005级(1)班本科生.学号200530214150.2本文从回顾历史、分析福建省的经济地位和传统优势产业和两省的经济互补性等方面入手,着重分析和讨论福建省的现有经济优势,并简单对如何利用泛珠三角经济交流促进福建省的经济发展提出建议。二、优势分析(一)两省经济合作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清代,泛珠三角地区的省份已和广州建立了经常性的直接的商品贸易往来。由于清廷对广州实行的特殊外贸政策,以广州出口为导向的经济交往,使得区域市场网络初步成型。福建省与广东省的地域文化一脉相承,两省的经济合作早在清代就已十分频繁,省会福州及重要港口厦门当时都设有广东会馆。据《1882~1891年第一期海关十年报告》统计,福州有广东会馆、两广会馆。据说广东会馆是福州最富有、最强大的会馆,《广东会馆章程》明确该馆是商人建立,为乡人提供保护。厦门的广东会馆由董事会负责,每年改组一次。董事的必要条件是:有一定社会地位,广有资财[3](P633)。此后的民国时期以及建国以后,两省的经贸交流从未间断,不断发展,积累下扎实的基础。历史证明,福建与广东地区的经济交流源远流长,两省的经济合作,并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二)福建省在“泛珠三角”经济圈中地位突出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与广东的经济合作取得了重要成就,这与福建省的客观经济优势是分不开的。那么福建在泛珠三角“9+2”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2004年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福建省生产总值(GDP)为6053.14亿元,同期广东的相应数据为16039.46亿元,四川为6556亿元,湖南为5612.26亿元,云南为2959.48亿元,贵州为1591.9亿元,海南为790.12亿元。如果不算港澳地区,仅对这些省份的GDP进行比较,福建在九省区中排第三,与广东有一定差距,却远远超过其他各省。这说明福建的经济实力在泛珠三角中还是排在较前端的。另外,福建省在泛珠三角经济圈九省(区)科研能力仅次于广东,科研绩效好,福建省的科技经费支出占GDP比例仅为1.2%,此项指标仅高于海南省的0.48%和江西省的0.93%,但福建省人均GDP和人均地方财政收入都在区域内位居前列[4]。良好的经济基础将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更大的空间。近年来,随着区域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两省企业间的协作和商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边贸交易额成倍增长。(三)福建省拥有一批传统优势产业福建省的电子、汽车制造、软件等高新技术产业都具有较大优势。除此以外,福建还拥有一批传统优势产业。福建省的制鞋、制浆造纸业、纺织服装业在全国都具有较大影响力。旅游业方面,福建省已拥有并在继续建设滨海风光、文化旅游和赴台旅游为重点的闽东南旅游项目组团,以生态风光、世遗旅游为重点的大武夷旅游项目组团,以客家文化、红色旅游为重点的闽西南旅游项目组团[5]。对台贸易也是福建省独有的地方经济优势。福建省是祖国大陆对台经济交往的重要基地,不仅具有地理、人文、历史诸多方面的综合对台优势,也是对台经3贸和科技、文化交流最为密切的地区和台商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并且是体现中央对台政策最为集中的地区。厦门已被辟为两岸直航试点口岸之一。如果将福建省的传统产业、对台贸易等现有优势与泛珠三角经济交流充分结合,必将使现有优势得到更大的发展。(四)两省经济互补性强福建与广东的经济互补性是合作的重要基础。广东省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25年的迅猛发展,已然在科技、人才、资金上形成了无可比拟的优势。福建内地山区则拥有丰富的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沿海则拥有大量的渔业资源。福州港目前已成为全国远洋渔业的主要集散港口,2004年远洋渔业产品的卸货量达30多万吨,约占全国产量的25%。此外,福建还拥有一定的市场资源和劳动力资源。2005年上半年,仅福州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达到创纪录的335.96亿元,在国内省会城市中排在前列。而中西部地区的富余劳动力又面临着输出难的困境。此外,两省都是中央1978年率先提出改革开放的综合试验省份,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厦门都是经济特区。福建和广东都有漫长的海岸线,都是海洋大省,沿海市县都是经济活跃的地区。又都有山区,如何念好“山海经”,实现山海联动是共同的特色。由此可见,两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层次性十分明显,区域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总体来说,两省的经济互补性主要体现在:生产力布局、产业分工、市场分工,以及原材料供应、自然资源、能源、科技教育合作、人力资源和产业转移、升级换代、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产业链群等方面。(五)宏观调控并未削弱福建省的经济优势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指出,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近年来,虽然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下,福建省的经济呈总体下调趋势,但通过准确定位,福建重新找到了自身优势所在。这也为福建省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在“泛珠三角”经济交流中不处于劣势提供了保证。当前中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经济体制改革,国家为此制定了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经济体制改革必然涉及利益关系的调整,为了协调多元化、多层次的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协调各地区、各部门改革和发展的平衡,必须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6](P188)。面对宏观调控所带来的影响,福建今年来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把发展壮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增强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同时用消费需求促进GDP增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六)“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中制约福建省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福建省要充分利用“泛珠三角”经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仍然要克服客观存在的劣势。福建作为一个资源约束严重的省份,必须通过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战略,改善经济增长方式。福建经济发展中的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就业压力大、教育投入不够等方面。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可以看出,经济综合实力排名在福建之前的省(市)其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额都高于福建,这就说明福建教育经费的投入还不够,教育投入较小必然产生人力资本不足、劳动者素质不高等问题。而在21世纪的综合竞争力指标中,人力资本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7]。投资消费不足的问题虽然在近一两年已经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处于全国的中等水平。这些问题都将阻碍福建在“泛4珠三角”经济圈中作出应有的贡献和成绩。总而言之,在当前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加强环境保护的新形势下,应对福建省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时不可盲目乐观,应有清醒的认识。三、对策与建议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国际经济关系发展的客观趋势,中国经济也正在越来越深地溶入这一洪流[6](P225)。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另一个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出现,促使国际间、区域间频繁交往,合作越来越密切,大小不同、层级各异的区域经济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南美共同体、东盟、亚太经合组织等都是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8]。“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长三角”、“环渤海”、“东北”等经济圈相比,“泛珠三角”的经济实力是首屈一指的。当前,面对长三角与珠三角两端的压力,福建要崛起,就必须找到自身发展的新出路,摆脱自身的劣势。通过法例发展交通;充分利用沿海众多优良港口的优势,以大型临海工业项目带动港口的发展,向外寻求合作。福建省必然要抓住“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建立和发展这一契机,充分利用本省在经济圈中首屈一指的历史、科研、传统产业、对台贸易等优势和两省的经济互补性,提出税收、土地、能源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克服客观存在的问题,以此摆脱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夹缝中求生存的尴尬局面,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扬长避短,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繁荣发展。[参考文献][1]江水法,吴朝阳.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F].经济师,2004(12).[2]陈耀.中国三大城市经济圈及其发展前景[F].企业研究,2003(10S).[3]彭泽益.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下册[C].北京:中华书局,1995.[4]杨有孝,罗安军.泛珠三角经济圈九省(区)科研能力综合评估[F].国际经贸探索,2005(1).[5]黄小晶.扎实推进项目带动[F].发展研究,2005(10).[6]李健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F].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林国栋,王志江.主成分分析在福建省综合经济实力评价中的应用[F].经济师,2004(5).[8]王学力,堂更华.市场一体化:“泛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F].经济前沿,2005(8).
本文标题:福建省在泛珠三角经济交流中的优势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58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