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1.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落后;2.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提高缓慢;3.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4.僵化执行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回忆:斯大林模式存在哪些弊端?苏联经济改革势在必行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苏联进行了多次自身改革,但不仅没有变得更加强大,反而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中走向解体,这是为什么?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195319641982199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赫鲁晓夫(1894—1971)。1953年到1964年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执政期间,他试图突破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改善国家的经济状况。他以农业为突破口,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虽然取得一些成就,但也造成了许多错误。赫鲁晓夫生性急躁,缺乏考虑,急于求成。1964年被迫退休,1971年9月11日,他在莫斯科因心脏病复发逝世。赫鲁晓夫是第一个敢于向社会主义旧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实践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一、赫鲁晓夫改革①没有突破旧体制;②脱离实际;③带有盲目性;④受赫氏个人作风阻碍。局限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取得一定成效。成效评价①企业权力下放;②“物质利益原则”。工业①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农民拥有一定私有资料;②开荒扩产;③种植玉米运动;④将农机卖给集体农庄。农业措施①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②农业问题严重。背景目的赫鲁晓夫改革类别种植玉米运动西方在我们之前发现,玉米是一种最好的青贮饲料,它是自然界用来喂牛的第一等饲料。第一个征服太空的人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领导人接见永载史册的“征服宇宙空间英雄”尤里·加加林。东方1号赫鲁晓夫喜怒无常的性格被称为“鲁莽的改革者”在1960年举行的联大会议上,赫鲁晓夫毫不掩饰地表达愤怒。赫鲁晓夫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赫氏毁誉参半的一生。勃列日涅夫(1906—1982),1964—1982年任苏共中央第一总书记。二、勃列日涅夫改革①脱离实际;②没有突破旧体制;③勃氏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止;④与美国军备竞赛,使经济减速甚至滑坡。局限取得一定成效。成效评价①扩大农场和农庄自主权;②降低农产品收购指标;③提高农产品价格;④放松个人副业限制。农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工业措施①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经济混乱;②继续革除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背景目的勃列日涅夫改革类别对外扩张、与美国搞军备竞赛使国家陷入困境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夫戈尔巴乔夫三、戈尔巴乔夫改革①突破旧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②“加速发展战略”重点发展重工业,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调。③经济改革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评价①对经济体制实施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措施经济全面滑坡,社会陷入危机。背景戈尔巴乔夫改革类别②后转向政治改革。④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国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加速战略”是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提出的改革方针。其基本目标是:到2000年,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要增长1倍,国民收入年增长速度提高到5%,人均实际收入增加60%—80%。其基本思路是: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给企业放权让利,国家对经济管理逐步从以行政管理为主向以经济管理为主的方法过渡。改革的失控由于经济改革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经济继续滑坡。戈尔巴乔夫将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戈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1991年12月26日,苏联正式解体。类别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目的①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②农业问题严重。①继续革除斯大林体制的弊端;②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经济混乱经济全面滑坡,社会陷入危机。措施农业①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农民拥有一定私有资料;②开荒扩产;③种植玉米运动;④将农机卖给集体农庄。①扩大农场和农庄自主权;②降低农产品收购指标;③提高农产品价格;④放松个人副业限制。①对经济体制实施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②后转向政治改革。工业①企业权力下放;②“物质利益原则”。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评价成效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取得一定成效。收到一定成效。①突破旧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②“加速发展战略”重点发展重工业,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调。③经济改革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④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国内局势失控,导致苏联解体。局限①没有突破旧体制;②脱离实际;③带有盲目性;④受赫氏个人作风阻碍。①没有突破旧体制;②脱离实际;③与美国军备竞赛,使经济减速甚至滑坡;④勃氏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止。苏联三次改革苏联的经济改革有人说:赫鲁晓夫的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把苏联搞跨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把苏联搞死了。你认为正确吗?你觉得他们的改革有何异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相同:①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②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③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④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不同:①赫氏改革侧重农业,勃氏改革侧重重工业,戈氏侧重从所有制入手;②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③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后者虽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苏联三次经济改革的比较反思:苏联改革过程中的教训给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带来什么深刻的借鉴呢?提示:可从政治稳定跟经济发展的关系,改革的速度、理论指导、改革方向、配套措施及政策、改革遇到的阻力和矛盾等方面考虑。●改革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改革需要大胆突破传统的束缚,要有探索创新的精神;●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不能背离方向;●要妥善处理好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力和矛盾,保证改革的顺利有序进行……苏联改革给我们的借鉴: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阶段戈尔巴乔夫改革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勃列日涅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斯大林经济体制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阶段课堂小结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不断的探索改革实践。1.赫鲁晓夫改革的深远意义在于:A.取得一定成效B.提出“建成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C.迈出了苏联经济改革的步伐D.完全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C2.二战后,首先冲破传统观念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是ADBCC3.(2004.广东高考题)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A.在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得最早;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只局限在农业领域;D.没有取得任何成就B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从实质上来讲都是由于A.重点放在了农业领域B.重点放在了工业领域C.没有改变斯大林体制D.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C5.赫鲁晓夫病逝后,有人为他树立了一块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墓碑,似乎印证了他功过间杂的一生。下列对赫鲁晓夫的改革评述符合事实的有①改革从农业开始,符合苏联当时的迫切需要②玉米运动解决了苏联粮食严重不足的问题③改革缺乏全面思路,盲目性很大④苏联工业增长,人民生活有较显著的改善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C6.下列关于苏联经济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赫鲁晓夫改革彻底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B.勃列日涅夫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C.戈尔巴乔夫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D.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方针”A7.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所致B.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改革路线所致C.新经济体制改革所致D.苏联历史上积累的弊端和矛盾A8.从苏联经济改革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正确的认识:①改革也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具有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②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没有规律可寻。③改革必须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④社会主义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A
本文标题: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68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