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14课_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重点)•(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难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新经济政策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材料1: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请思考:诗中的野兽和暴徒分别指什么?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结合教材,思考十月革命之后,苏俄面临着怎样的处境?材料2:国内战争爆发后,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4,失去了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由于原料缺乏,铁路运输瘫痪,40%的工厂停工。劳动人民忍受着饥饿的折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的工人每天只能领到一块面包,有时连这一点食物也得不到。原料缺乏,铁路瘫痪,工厂大量停工,粮食短缺(莫斯科、彼得格勒的工人每天只能得到1/8磅面包),人民忍饥挨饿。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1、背景——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⑴政治军事形势⑵经济形势原料缺乏,铁路瘫痪,工厂大量停工,粮食短缺(莫斯科、彼得格勒的工人每天只能得到1/8磅面包),人民忍饥挨饿。外有外国武装干涉:英、法、美、日,从东西两面进攻苏联国土;内有反革命叛乱:捷克军团和白军叛乱;反革命活动猖獗:列宁被刺。材料3: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在非常时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思考:“非常时期”指什么?采取“非常措施”的目的是什么?指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经济严重匮乏……目的:⑴战时:集中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胜利。⑵战后: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1、背景——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内容领域政策内容农业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缴售国家;工业工业国有化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商业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分配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材料反映当时实行了什么制度?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1、背景——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内容3、作用(评价)⑴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捍卫苏维埃政权,起了重大作用;⑵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引起新的经济政治危机。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A.余粮收集制B.企业国有政策C.粮食税D.劳动义务制1919年俄国一普特粮食的价格:请思考:这种现象谁是最大的受害者?国家征购价6卢布国家零售价30卢布黑市价格200卢布农民苏俄政府的粮食征购价格极低,几近于无,这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B.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实行军事化措施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二、新经济政策1、时间:⑴连年战争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急需恢复;⑵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并影响到军队——农民暴动和水兵兵变;⑶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2、背景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3、目的4、内容结合上表分析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领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余粮征集制工业工业国有化商业取消商品贸易分配强制劳动固定的粮食税有区别地对待大、中、小企业产品交换转为自由贸易按劳分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则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A.国家控制经济命脉B.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D.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5、评价(意义)1913年1921年1923年1925年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9446662078608730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39.7922.1334.5544.24⑵找到了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这一“错误”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水平这一客观规律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C.过高地估计了人民的思想觉悟D.为了战胜国内外的敌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请思考:为什么邓小平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指什么?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斯大林模式1、体制确立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2、过程:⑴工业化1925年12月,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为确保重工业的优先发展,斯大林认为在体制上必须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轻工业和农业必须适应重工业发展,为它提供资金。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斯大林模式1、体制确立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2、过程:⑴工业化⑵农业集体化,取消新经济政策⑶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斯大林模式1、体制确立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2、过程:3、内容:⑴斯大林的经济体制——高度的计划性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④以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⑵斯大林的政治体制——高度的集权化高度集权,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与法制,个人崇拜请思考:如何评价和认识这一体制?这种体制取得过巨大成就,但超越了苏联生产力水平,二战后成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的模式,为日后苏联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5、评价“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丘吉尔5、评价⑴积极:①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在斯大林体制下,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②国民文化素质普遍得到提高;扫除了大量文盲,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③模式中的某些做法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经济实行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提供了借鉴;④苏联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⑵弊端:①优先(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斯大林体制超越了苏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下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该状况是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军事工业遥遥领先C.民众衣食住行先进D.经济体制健康发展材料二:肉类按人口平均计算,1913年为31.4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材料一: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经济各部门发展的状况1937年比1928年的增长率农业产值8.1%轻工业产值210%重工业产值550%结合以上材料,分别评价斯大林经济体制。⑵弊端:①优先(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斯大林体制超越了苏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②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③为给工业化提供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造成苏联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④长期僵化的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练习1、《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其中,“20年代初的俄国”的调整改革机遇指的是俄国的A.十月革命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D.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确立2、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文中“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在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具体是指A.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B.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C.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D.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牧畜3、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比,在哪些方面进行了调整?①生产资料所有②流通领域③劳动产品的分配④劳动者的地位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4、1921年,新经济政策通过后,有共产国际里的革命者尖叫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此人A.没有弄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B.认为列宁在俄国恢复了资本主义C.存在严重的“左倾幼稚病”D.与列宁有阶级利益的冲突5、1928年,苏联政府决定采取非常措施,强迫富裕农民把多余的粮食按固定价格卖给国家,违抗者的粮食和农具将被没收,并被判处徒刑。这种做法直接违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的精神C.农业集体化政策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精神6、这是流行于前苏联的一则笑话:某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肉卖吗?”“没有。”“那牛奶呢?”“我们只管卖肉,过街那家店才有牛奶卖。”这则笑话A.表明了苏联人特别喜欢吃肉、喝牛奶B.说明了社会主义不能迅速发展生产力C.讽刺了苏联的日用物资短缺问题D.赞扬了苏联人特别有幽默感7、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群众监督C.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律建设D.肯定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蒙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的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帕尔默、科尔顿(美):《世界近现代史》请回答:⑴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变化: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原因: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请回答:⑵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认识:第一,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第二,要从实际国情出发,保证农、轻、重有比例平衡地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稳步地、健康地发展。个人崇拜的盛行①斯大林在战胜一个个反对派后,他的最高领袖地位牢固确立起来,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也使斯大林的威望空前提高。②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下,个人高度集权,缺少监督机制③小生产经济和农民意识是个人崇拜的温床
本文标题:第14课_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69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