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发言讲话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课报告
贯彻群众路线创造美好生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课报告中共XX区委书记XX(2014年4月11日)同志们:按照全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安排,今天由我来讲一次党课。活动开展以来,作为一名党员,我认真学习和思考了群众路线的形成脉络、丰富内涵和时代特征,有很多感想、收获和体会,借这次机会与同志们共同探讨交流,主要谈三个方面问题:第一谈谈认识,也就是关于群众观点和对群众路线的认识;第二谈谈怎么做事,也就是如何结合我区实际更好地贯彻好群众路线;第三谈谈怎么做人,就是如何做群众需要的好党员、好干部。第一个问题,关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认识。世界上没有一个党像中国共产党一样是在一条小船上诞生的,而这条船已经航行了90多年,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党像中国共产党一样,拥有八千多万党员,特别是在13亿人口的国家里,已经成功执政了60多年。中国共产党的成事之基,发展之道,何在呢?关键的一条,就是和人民群众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人民是党的根基,是党的血脉,是党的力量源泉。那么群众路线的根本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首先,从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的视角来看,“爱民”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治国的根本思想,是国家的根基。以民为本的思想,自古有之,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基因。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书是《尚书》,《尚书》讲的多是国家大事,凝聚了先民治国的理念和思想,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唯贤德是用,唯民心所向”,就是说施政者要有才有德,善治的标准是“民心所向”,以民心之向背,察为政之得失。后来又有周公提出了“敬德保民”,主张“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意思是说:人,不要把水当作镜子,而应当把民众当作镜子。唐太宗李世民对此体会最深刻,他曾经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就是说以损害百姓利益来满足个人私利,就好比割自己的肉来填自己的肚子,肚子饱了,人也就亡了。后来唐太宗又讲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封建王朝的历代统治者从“为民者昌,失民者衰,灭民者亡”的历史现象中,得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共识。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封建君主提出的以民为本的思想,改变不了封建统治者将自己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无论是“爱民”、“重民”还是“保民”,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政权,民众依然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只有共产党,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将人民当作政权的主人,执政者是人民的代表,也是人民的公仆。这种政权属于人民的思想,是对以往民本思想的本质超越,或者说是本质的区别。第二,从中国革命和党的发展历程的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作为世界观,上升为执政党的根本宗旨呢?在我们党建立初期,党的群众性质就被写入党的章程。中共二大上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中写道:“中国共产党应该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奋斗的政党”、“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在考察农民运动时写下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报告是为了答复当时党内党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而写的。但是这次考察及报告的意义,远远超出答复“责难”本身,因为他从中看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方向和群众的力量。报告中提到:“此时期内(7月至9月),能直接领导的群众也不过百余万,……十月至今年一月为第二时期,即革命时期。农会会员激增到二百万,能直接领导的群众增加到一千万。”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参加革命的人数就从百余万激增到一千万,证明毛泽东之前认识到的群众路线的必要性,证明了群众的力量。毛泽东由此断言:“很短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从以上的文字可以看出,毛泽东的思想里,最核心的是饱含着对劳苦大众的深情。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能战胜敌人最重要的是培养官兵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开篇就是:“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为人民服务,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党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这样的军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抗战胜利后,原有四万人的军队壮大到一百多万人;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大捷更是被形容成“我们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依靠群众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同志告诉党员干部“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这种时刻不忘群众的态度,让中国的发展创造出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十几亿人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迅速的摆脱贫穷落后,现在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我们党的正确主张,反映了群众的利益,党的政策同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就迸发出无穷无尽的力量,这是我们最宝贵的经验。第三,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视角来看,我们应该认真从中汲取很多经验和教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列宁更是意识到脱离群众最终导致亡党亡国,他说,共产党不能率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就不能率领群众,整个机器就要散架。我们在前一阶段集中学习时,观看了《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这部片子介绍了苏联解体和苏共失败。他们败在哪?完全败在脱离人民群众上。苏共解散的时候,没有一个党员站出来制止。当时的情景被西方的记者称之为在“举行一场平静的葬礼”。当大多数人民群众认为这个党已经不能代表他们利益的时候,垮台和失败就是必然的。苏共在有20万党员时,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在有200万党员时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在有近2000万党员时却倒台了、解散了。在苏联解体前,有个民意调查显示:85%的人认为,苏共已经代表了官僚阶层的利益,不再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前车可鉴啊!这部片子最后总结了苏联亡党亡国的六点教训,其中两点就是关于党和群众之间关系的。一是必须坚持党的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而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只有始终为了群众,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的党才能永不变质,永葆纯洁性和先进性,才可能长期执政。二是必须始终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扬民主,切实加强监督。上面从各种历史视角谈了对群众观和群众路线的认识,那么现阶段我们应该怎么认识群众路线呢?一是“群众路线”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是群众路线的创立者和实践者。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强调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了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明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和任务,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二是贯彻群众路线是要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总书记在十八大结束后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向全世界庄严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克强总理强调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贯彻群众路线我们要以“为民务实”为主旋律,坚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求作为行动指南,把群众的利益作为根本选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是贯彻群众路线要更加尊重群众的力量、汲取群众的智慧。把群众组织起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马克思、恩格斯就非常重视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列宁指出“把千百万劳动群众组织起来,这是革命最有利的条件,这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最深的泉源”。我们党几代领导人都提出过,既要把群众组织起来,又要让群众活跃起来的根本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归根到底就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这一脉相承的思想,一再提醒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自主精神,依靠人民的共同劳动和创造,我们才能在披荆斩棘的奋斗中,释放发展活力,开辟出一条生机勃勃的复兴之路。我们要永远铭记: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永葆党的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第二个问题:如何更好地贯彻群众路线。65年前,毛泽东同志把建设新中国比作进京赶考。当前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在首都新一轮发展中,我们如何抓住机遇,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物质文化需求,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次赶考、一场大考。这个考题谁出的?就是人民群众。如何给人民群众交上满意的答卷?下面,我们先来看一段采访视频,听听来自基层群众最直接的声音。刚才我们在片中看到了群众关于小区整治、物业管理、城市环境、交通拥堵、空气质量、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利益诉求,这些貌似群众身边的“小问题”,对群众来说都是大事。如何更好地贯彻群众路线,满足群众的利益诉求呢?我想谈两个方面的思考和认识,一是研究思考“小”与“大”的关系,如何从群众反映“小问题”中悟出“大道理”;二是思考“标”与“本”的关系,就是怎样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满足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首先要从分析小问题入手,从小问题中悟出大道理,小中见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之初,我听到有的干部讲“我们就是最基层的单位,天天与群众接触,群众想什么我们都清楚,处处为群众办事,群众还有什么不满意的,更说不上存在‘四风’问题。”而事实恰恰相反,目前我们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开展了“访万户”活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收集到9000多条问题和意见,每一条意见都值得我们深思、反省。前不久,我到社区走访,就有居民反映在平房院改造中出现了“街面与院落越修落差越大、窗户既不保温又容易老化、室内插座只有一个不能满足需要”等等“小问题”。这些“小问题”就实实在在摆在那里,我们能从中悟出什么“大道理”呢?我想是不是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小问题”直接反映群众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和高标准。从以上这些群众反映的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到,既有群众满足衣食住行的现实要求,更有对优美的城市环境、和谐活跃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高品质的精神生活和健全完善的保障体系的追求和向往。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群众的利益诉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既有“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矛盾,如刚才视频中反映的教育问题,家长关心的不仅仅是入学,还关心学校为何存在不均衡;也有“这个利益与那个利益”的矛盾,如居民搬迁过程中,就出现了对改善居住条件的期待和利益最大化的矛盾;还有“这部分群众利益与那部分群众利益”的矛盾,如视频中反映的小区绿地、停车、为老服务设施等,就存在着不同利益体的对立问题。对于群众多元化的需求,我们要从群众的切身感受出发,多做雪中送炭的事,要让群众认可和买账。对于群众的直接诉求,我们要通过立行立改来解决;对于那些深层面的矛盾和问题,我们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科学发展来系统解决,实现群众的眼前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有机统一。二是“小问题”直接折射出“四风”问题。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和“四风”紧密相关的,扪心自问,在我们的思想意识深处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呢?1.是心里装着群众,还是嘴上挂着群众?2.是为了满足群众需要,还是仅仅为了完成任务?3.是真知道群众需要什么,还是给什么就是什么?4.是真带着
本文标题:发言讲话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课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778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