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8讲 宏观经济政策
第八讲宏观经济政策1.财政政策2.货币政策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使用4.供给管理政策美国的财政收入美国实行联邦、州和地方三级财政体制,在财政收入上实行分税制。三级政府交叉征税,除关税属于联邦政府独享外,其他税种都由三级或二级政府共同征收,再按比例分配。在长期的实践中,税收来源各有侧重,个人以及公司所得税(占税收的60-70%)、社会保险税和国内货物税主要由联邦政府征收。销售税(产品税)主要属州政府,而财产税主要属地方政府。美国实行财政支出分权制。三级政府都有明确的事权,联邦政府支出主要用于全国性社会福利开支、国防开支、外交支出以及国债利息支付。州政府支出主要用于本州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卫生及公共设施。地方政府支出主要用于初级教育、社会治安、消防等公共开支。总的来说,政府开支中生产性开支少,非生产性支出多。财政支出财政支出的类型主要是三项:政府购买、公共工程支出和转移支付。包括社会福利支出(失业救济金、养老金、残疾人补贴、社会救济金和困难补助,一般占政府开支的50%);国防和安全支出(军队、法院、外交、消防);公债的利息支出;公共卫生和保健支出;教育和科研支出;环境保护和能源开发利用;公共工程。财政支出联邦政府支出占总支出的60%以上,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各占约20%。从税收结构来说,联邦政府约占三级政府总收入的60%。三级政府财政支出约占GNP的35%,而三级政府税收约占到GNP的30%多,一般来说,财政赤字占到GNP的3-5%。财政收支状况财政政策当经济衰退时,政府采用增加购买支出和(或)减少税收的方式刺激总需求、降低失业率和促进经济增长,即所谓扩张性财政政策。当经济繁荣时,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政府采用减少购买支出、增加税收的办法,即所谓紧缩性财政政策。结构性的财政政策,政府总开支和税收无变化,针对不同部门、地区、企业和个人采取不同的征税方法和税率,实行差别征税,以及采取不同的政府拨款,以求得经济平衡发展。财政制度中的自动调节器所得税制度:当经济衰退时,收入下降,税收减少,总需求增加。反之,经济扩张时,收入增加、税收增加,导致总需求减少。社会福利政策:衰退时,失业救济金等社会福利开支自动增加,导致总需求增加。反之,经济繁荣时,社会福利开支自动减少,总需求减少。这些稳定器作用有限,不足以稳定经济,只能减轻经济波动程度。关于公共支出“挤出效应”的争论新古典主义认为公共支出挤出效应会很大1.政府用于公共支出的钱来自于纳税,政府购买增加则意味着私人支出下降。2.如果货币供给不变或少量增加,那么政府购买增加会引起利率上升,导致私人投资下降。3.新古典主义认为LM曲线很陡峭,公共支出增加主要转化为利率上升。凯恩斯认为挤出效应视具体情况而定1.经济衰退,私人不肯支出而持有货币,则公共支出增加不会挤占私人支出。只有到充分就业点,公共支出才会出现挤出效应。2.决定投资水平不仅是利率,更重要的是资本预期利润率,如果公共支出增加,提高私人的资本预期利润率,则对私人投资不仅没有挤出效应,反而还有吸引效应。3.财政扩张的同时,如果货币扩张,就能防止利率上涨,则挤出效应也不会发生。即使货币供给不变或少量增加,但经济萧条时,预期利润率相对于利率对私人投资来说更为重要,则挤出效应不大。关于公共支出“挤出效应”的争论财政政策应用中的困难不同的政策会遇到不同阶层的反对。容易执行的政策不一定能收到预期效果。譬如衰退时,居民不一定会把减税而增加的收入用于消费。政策本身有时滞,从政策决策到取得效果有很长一段时间,时机把握不当则可能加剧经济波动。财政政策实施要受到经济因素,特别是国内外政策的影响,如遇大选,政府是不可能紧缩的。二级银行体系及其职能中央银行:接受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代表政府发行纸币、通过政策措施实行货币政策。商业银行:金融企业,主要职能是组织存款、发放贷款,同时通过支票的流通代客户结算。基础货币:由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具有创造更多货币的能力,包括现金、准备金存款以及央行对相关金融机构的借款。货币市场:从事短期(一年内)信用工具买卖市场,包括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国库券及可转让大额存单等。资本市场:从事长期(一年以上)信用工具买卖的市场,包括公司债券、房地产抵押、股票等。商业银行体系创造存款货币机制法定准备金制度:中央银行为防止金融风险,用立法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必须保存的准备金,以备客户提款。支票流通制度:支票是现金的替代物。个人或企业得到商业银行借款,以活期存款形式存入与自己业务有关的商业银行,以便随时可以开列支票。货币扩张系数:法定准备金率的倒数。假定个人或企业把借款全部转化为存款,银行没有超额准备金,则初始存款可按系数创造出更多的派生存款。货币政策的程序扩张性货币政策,放松银根过程如下:1.扩大对商行的贷款,或增加商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扩张基础货币;2.引起货币供给以倍数扩张;3.市场利率下降,贷款更容易得到;4.私人投资和消费以及公共支出增加,即总需求增加;5.导致产出和就业增加,通货膨胀率上升。货币政策的目标最终目标1.货币学派主张单一目标,即币值稳定,物价稳定。2.凯恩斯学派主张多目标,即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等。中间目标—中央银行所控制的目标1.货币学派主张控制货币供给,借以稳定物价。2.凯恩斯学派主张控制利率,以影响I、AD,来实现产出与就业的增长。初始目标1.基础货币,包括现金、准备金以及再借款。2.基准利率,包括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再借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货币政策的通常手段公开市场业务央行在金融市场买进卖出政府债券、外汇等金融资产,以调节商业银行准备金,进而控制货币供给。这是央行最主要的、最常用的政策,每天操作,作用温和。再贴现率贴现是个人或企业把没有到期的商业票据拿到商行提前兑现现金,而商行把没有到期的票据到央行兑取现金的行为称为再贴现,其利率水平称为再贴现率。这是央行次常用的手段。法定准备金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直接影响货币扩张系数,作用最大,但也是最少使用的手段。货币政策的局限性货币供给对利率的影响主要反映在货币用于定期存款、债券和股票,由于存在多种资产选择,这种影响在弱化。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下降是有下限的;如果预期利润率不足,利率即使下降也不能刺激投资。企业和商业银行与央行意图不一致,公众与央行的行动一致,也会导致货币政策目标难以达成。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造成一国货币政策受他国货币政策的影响。货币政策决策时滞较短,而发生效果的时滞较长。总需求管理政策的特点政策的猛烈程度不同政府支出的增加和法定准备金调整的作用猛烈,税收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缓慢。政策的时滞不同货币政策内时滞短、外时滞长。财政政策内时滞长、外时滞短。政策的影响面不同政府支出政策影响面大、税收政策影响面更大,公开市场业务影响面小,法宝准备金影响全面。政策遇到的阻力不同增税和减少支出阻力大,货币政策阻力小,财政政策阻力大。总需求管理政策的协调使用双松政策在经济严重衰退时使用,为刺激有效需求。双紧政策在经济高通货膨胀时使用的,为控制总需求,稳定物价。松财政、紧货币政策在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不致于引起太严重的通货膨胀。松货币、紧财政政策降低利率刺激经济增长,同时控制政府赤字规模。总供给管理政策70年代经济滞胀的出现,使得总需求管理失效,必须运用总供给管理政策,也即促进生产增长的各种政策手段,来应对经济问题。由于短期中影响总供给的因素主要是生产成本,特别是工资。长期中影响总供给的因素是生产能力,即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因此短期总供给管理政策主要是控制工资和物价的收入政策,而长期的的总供给管理政策主要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收入政策短期内直接冻结工资和物价以对付严重通胀。提出工资物价指导线,规定二者上涨的幅度。工资物价上涨快的企业增税,上涨慢的企业减税。指数化政策,根据通胀率调整各种收入名义增长率。在短期中有效,能控制工资和物价上升。但在长期中,破坏了市场机制运行,打乱了价格体系。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人力与就业政策促进资本形成政策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产业政策人力与就业政策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劳动力市场结构,增加就业1.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增加教育投资、普及教育;加强在职培训;改善医疗卫生条件。2.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快劳动力流动,养活失业率促进资本形成政策鼓励储蓄完备的储蓄渠道,完善的金融市场和制度,提供各种备择的金融工具。鼓励投资利率适当、税收优惠、信贷支持、加速折旧促进技术进步的政策政府规划和协调全国科技发展政府直接投资于重点和关键性科技的研究开发运用税收和信贷优惠措施鼓励科技发展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培养产业政策支持重点产业的政策,包括基础产业(交通、通讯、能源)、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出口部门运用财政和金融政策提供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以加速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
本文标题:第8讲 宏观经济政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82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