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9章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3031183719
第九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MarketFailureandMicro-economicPolicy]第一节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必要性第二节垄断与管制第三节外部性第四节公共产品第五节不完全信息第一节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必要性一、市场机制的局限性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市场机制本身在某些场合下并不能导致资源有效配置的结果。不能接受的收入分配——即使市场是有效率的,它也可能带来社会所不能接受的收入分配结果——贫富悬殊。二、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①市场存在着垄断或不完全竞争,使其并不总是产生最有效的结果。②市场行为的外部性可能产生负面的外溢效果。③市场机制不能保证公共物品的供给。④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或不对称性所导致的经济中的不确定性。三、政府干预的必要性既然市场机制本身不能保证能在一切场合下导致资源有效配置的结果,那么,政府在这些场合进行某种干预就成为必要。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理由是存在着市场失灵,即政府的作用就在于解决市场自身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第二节垄断与管制一、垄断与低效率假设没有固定成本,且边际成本不变,因而MC=AC。垄断厂商均衡产量为Qm,而完全竞争条件下产量是Qc。三角形abc表示垄断所导致的社会净福利损失。MRMC=ACQcQbcaQmPmPc0P教材P370图11-1二、垄断权与寻租寻租[Rent-seeking]是指一种为了获得或维持垄断地位从而得到垄断利润(即垄断租金)的而采取的非生产性的寻利活动。寻租费用也是一种净福利损失。所以垄断造成的净福利损失要大于三角形abc。三、管制与放松管制“管制,尤其在美国,指的是政府为控制企业的价格、销售和生产决策而采取的各种行动,政府公开宣布这些行动是要努力制止不充分重视‘社会利益’的私人决策。”“值得注意的是,到1975年,联邦管制机构控制了约占国民生产总值24%的行业的企业重要产品、价格或生产过程决策。”“自70年代中期开始,公众对管制所强加的经济负担的不满意状况,加上经济学家对各种具体的管制方案的批评,引发了一场强有力的,旨在废除许多特定的管制方案的政治运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管制与放松管制”辞条施蒂芬.布雷耶尔(StephenBreyer)和保罗.W麦卡沃伊(PaulW.MacAvoy)著对垄断的管制:递增成本MCMRD=ARPPmPcPzQmQzQcQAC教材P372图11-2对垄断的管制:递减成本MCMRD=ARPPmPcPzQmQzQcQAC教材P373图11-3四、反垄断法反托拉斯法[Antitrustlegislation]——取缔垄断行径、贸易限制和那些旨在抬高价格或取消竞争的厂商勾结行为的各种法律。在美国,于1890年通过谢尔曼(Sherman)反托拉斯法。后来又通过了一系列反托拉斯法。(见教材P373)第三节外部性一、外部性及其对市场效率的影响外部性[Externalities]——对他人产生有利的或不利的影响,但不需要他人对此支付报酬或进行补偿的活动。当私人成本或收益不等于社会成本或收益时,就会产生外部性。外部性的两种主要的类型是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外部经济[Externaleconomies]外部不经济[Externaldiseconomies]外部不经济对市场有效性的影响私人成本[PrivateCost]社会成本[SocialCost]负外部性导致社会成本高于私人成本。0QQ1MCpMCsPD=MRQ2教材P377图11-4二、政府解决外部性的传统方式税收与外部不经济补贴与外部经济0QQ2Q1S[补贴后]S[补贴前]P0QQ1Q2S[税前]S[税后]PDD三、外部性与产权界定“如何应对外部性?经济分析史很长时期,主流应对意见认为,应由政府通过税收或补贴等干预手段解决。因而,经济学原理通常在讨论外部性之后直接讨论政府干预必要性。”“过去几十年产权经济学发展,认识到外部性之所以产生效率问题,关键在于产权界定不清晰和不充分,可以通过界定产权来消除外部性影响。政府干预解决外部性问题实际上仍可能是必要的,但这一必要性建立在对产权解决方案交易成本过大这一假定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产权分析把外部性的行政干预方案由一般命题变成了一个特殊命题。”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卢锋:《经济学原理》第11讲《信息不对称、外部性与产权》大约40年前,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曾有过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该校《法律与经济学报》的主编戴维德教授,为了欢迎科斯教授的造访,邀请几个同事到他家共进晚餐。这几个同事,均是卓有成就的经济学家,其中弗里德曼和施蒂格勒,更是世界顶尖高手。饭后,科斯向他们提了一个问题:“一个工厂产生了环境污染,使附近居民深受其害,政府该不该出面干预,向工厂征税或强制它搬出居民区?”众人一致回答:“当然应该。”但科斯说:“你们错了。”接着,双方各持己见,展开了激烈的争辩。争论方酣之际,思维敏捷的弗里德曼,似乎突然大彻大悟,调转枪口,将他的同事们批得哑口无言。王东京赵建军:《产权问题与科斯定理》,《中国经济时报》。工厂污染环境,这是经济活动的外部性问题,对此,科斯以前的经济学家,几乎无一例外地主张政府干预。他们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庇古。这位“福利经济学之父”指出,要想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就必须使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相等,一旦两者出现偏差,就要设法纠正。工厂污染环境而不加治理,是将自己的生产成本,转嫁给了社会,它的收益,也就高于社会收益。所以政府应对工厂征税,来补偿居民的损失,使他们各自的私人收益,都尽可能接近社会收益。但科斯认为,庇古的方案并不高明。在他看来,庇古是只见树叶,不见森林,仅仅看到工厂损害了居民健康,却没有想到,如果制止这种损害,同样会使工厂利益受损,所以科斯认为,不能顾此失彼,而要从社会总体利益来考虑问题。看看下面的这个案例,就足可见科斯的大智大慧。一个制糖商,已经从事糖果生产几十年,8年前,一个医生搬到他隔壁居住。开始两人相安无事,但自从医生在这里建了一个诊所之后,邻里之间就再也不得安宁,最后打起了官司。医生向法院起诉,说隔壁生产糖果的机器,发出了噪音,搅得他心神不定,而且没法使用听诊器,来给病人做检查。因此,他要求制糖商停止生产。法院很爽快地满足了他的要求。但是,科斯认为,这种裁决不是上上之策。假如制糖商停止生产,损失300美元,而搬迁到别的地方,只需100美元,医生迁移诊所,只要200美元,那么,很显然后两种方案就更可取,其中最经济的方案,是制糖商搬走。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科斯认为,政府不必指手画脚,也不必做硬性规定,只需划分好当事人双方的权利即可。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科斯做了正反两种假设。第一种假设,是制糖商有权在原地继续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医生对噪音忍无可忍,就要么自己走人,要么请制糖商搬走。医生发现,请制糖商搬迁只需100美元,比自己搬迁合算,所以只要制糖商要价不超过200美元,他就乐意掏腰包。而制糖商只要得到的钱不少于100美元,也乐于搬迁。这样,两人你有情我有意,必然一拍即合,达成协议。第二种假设,是医生有权在此行医。此时如果制糖商想让医生搬走,就必须付200多美元,这比他自己搬走,多了100美元,很不划算,所以,他会自己主动搬走。可见,虽然两种假设截然相反,但结果却完全一致,都是制糖商搬迁。王东京赵建军:《产权问题与科斯定理》,《中国经济时报》。科斯定理[TheCoaseTheorem]“由于强调了‘交易成本论’,科斯定理可以被认为说的是:法定权利的最初分配从效率角度看是无关紧要的,只要交换的交易成本为零。”《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科斯定理”辞条,RobertCooter著“科斯定理的中心含义是:如果产权得到明确界定,如果协商或谈判等活动发生的交易成本为零或很小,那么在有外部性效应的市场上,无论所涉及资源的产权属于哪一方,交易双方总能够通过协商谈判达到资源配置有效率状态。”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卢锋:《经济学原理》第11讲《信息不对称、外部性与产权》第四节公共产品一、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私人物品[PrivateGoods]——只能由一个人消费的物品或劳务。具有竞争性[Rivalry]和排他性[Excludability]。公共物品[PublicGoods]——由每一个人消费并不能排除其他任何一个人消费的物品或劳务。具有非竞争性[Nonrivalry]和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准公共物品拥挤性或竞争性的准公共物品——随着消费者人数的增加而产生拥挤,从而减少每个消费者可以从中获得的效益的公共物品或服务。即教材中所说的公共资源。排他性的准公共物品——效益可以定价,从而在技术上实现排他的准公共物品或服务。二、搭便车问题与政府供给的必要性搭便车[FreeRider]——某人不进行购买而消费某种物品。私人物品不存在搭便车问题,但公共物品则会存在搭便车问题。所以,市场机制不可能自发产生公共物品的供给。由于存在搭便车问题,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供给。政府通过征税的办法解决对公共物品只消费不购买的搭便车问题。但也可能导致一部分人对公共物品只购买而不消费。第五节不完全信息一、信息的不完全性与风险完全信息假定:在一个市场上,所有的新信息都能迅速地被市场中的参与者所知晓,并能够立即融入到市场价格之中。信息不完全的现实。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Dissymmetry]——交易双方对于交易对象的信息掌握和了解程度不同。二、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是指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参与交易的一方比对方更多地了解他自己的特性,或者是拥有更多的关于可以影响交易的契约关系结果的某些信息(或知识),这些私人信息(或知识)足以决定他所采取的行动是恰当的,但其他人却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完全观察到。在这种情况下,他有可能隐藏自己的私人信息,甚至借此向他人提供不真实的信息以获取私利。“柠檬市场”“柠檬市场”是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乔治·阿克洛夫教授首先引入信息经济学研究中的著名概念(柠檬表示为“次品”或“不中用的东西”),主要用来描述当产品的卖方对产品质量比买方有更多的信息时,低质量产品将会驱逐高质量商品,从而使市场上的产品质量持续下降的情形。二手车市场模型阿克洛夫还提出了二手车市场模型,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在二手车市场上买卖双方关于旧车质量的信息是不对称分布的,卖主知道自己的车的质量,而买主只知道市场上旧车质量的概率分布,即平均质量,从而只愿意按预期的平均质量付钱。但对优质旧车卖主来说,这意味着他的车被市场低估了,他将退出市场;而对劣质旧车卖主来说,它的车被高估了,他愿意成交。逆向选择的结果在一般商品市场上,劣质商品总是要驱逐优质商品,从而最终劣质商品将充斥市场。在保险市场上,那些遭遇风险机会最多的人,最容易决定购买保险。在资本借贷市场上,资质差的借款人在争取贷款时较为积极,贷款人最后往往选择了他们。在委托—代理关系中,越是劣质的潜在代理人越容易成为现实的代理人,最终导致劣势者驱逐优势者。三、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道德风险[MoralHazard]“道德风险可定义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道德风险存在于下列情况:由于不确定性和不完全的、或者限制的合同使负有责任的经济行为者不能承担全部损失(或利益),因而他们不承受他们的行动的全部后果,同样地,也不享有行动的所有好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道德风险”辞条Y.科托威茨(Y.Kotowitz)著,张晓慧译王传纶校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也是信息不对称,所不同的是,它并不是由签约前就给定的外生信息分布不对称所直接引起的,而是由于签约后交易一方的行为不被另一方准确地观察或臆测到,从而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所以,与逆向选择相关的信息不对称被称之为事前的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相关的信息不对称被称之为事后的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与保险公司
本文标题:第9章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3031183719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83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