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七章间接融资运行分析
第七章间接融资运行分析: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第一节现代银行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商业银行业务第三节商业银行业务管理第一节现代银行的产生和发展一商业银行的起源与发展•现代商业银行体系是通过两种途径产生的:一是旧的高利贷性质的银行为适应新的经济条件而转变过来的;二是按市场经济原则组织起来的股份制银行。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后一条途径。•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也大致遵循了两种经营模式。一种是融通短期资金的英国模式,另一种是综合性的德国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金融管制的放宽、银行竞争的加剧、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两种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逐渐淡化,并趋向于综合化、全能化经营。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各国的商业银行均出现了业务国际化、创新多样化、融资证券化和经营电子化的新发展趋势。二商业银行的职能1.支付中介•支付中介职能是指商业银行利用活期存款账户,为客户办理各种货币的结算、收付和汇兑。•支付中介是商业银行的传统职能,它大大减少了现金的使用,节约了现金的制造、保管、运输等流通费用,提高了结算效率,加速了货币资本的周转,从而促进了社会的扩大再生产。2.信用中介•信用中介职能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同业拆借、发行债券等负债业务,把社会上的各种闲置资金集中起来,再通过资产业务,把这些资金投入到需要资金的社会经济各部门。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充当资金盈余者和资金短缺者之间的中介,实现资金的融通。信用中介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职能之一。•商业银行通过信用中介职能,可以:把社会上闲置的非资本货币集中起来,并转化为职能资本,从而增加社会资本总量,扩大社会的再生产。把从再生产过程中游离出来的暂时性的闲置资本集中并利用起来,在不改变社会资本总量的情况下,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扩大再生产规模。把短期货币资金转化为长期货币资本。商业银行的短期存款在期限上相互衔接,来源比较稳定,这样就形成了数额巨大的长期稳定余额,满足社会对长期资本的需要。在逐利思想的支配下,把货币资本从效益低的部门转移到效益高的部门,从而达到对经济结构的调节优化。大幅降低项目投资评估和资金运用监管成本,提高评估和监管效率。3.信用创造•作为商业银行的一项特殊职能,信用创造是在支付中介职能和信用中介职能基础上产生的。•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只是信用工具的创造,而并非资本本身的创造。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受基础存款规模、贷款需求、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商业银行自身现金准备等因数的制约,不能无限制或凭空进行信用创造。•信用创造职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当经济发展产生大量货币资金的需求时,商业银行就可以通过信用创造来为其注入必要的资金,从而推动经济迅速增长。另外,中央银行也可以通过各种手段的运用,控制和调节商业银行派生存款的规模,进而控制调节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量,对社会经济运行施加影响。4.金融服务职能•金融服务职能也是在商业银行支付中介职能和信用中介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业银行凭借其在社会经济中的特殊地位,通过在支付中介和信用中介过程中获得的大量信息,利用自身技术优势、良好的信誉和雄厚的资金力量,能为客户提供汇兑、信托、承兑、代收、咨询和租赁等各种服务。•通过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可以不断开拓和巩固发展与客户的关系,并收取数量可观的服务费。不断开拓和创新的金融服务业务也进一步促进了商业银行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的扩大,并与之结合,通过新技术的运用,开拓新的服务领域。三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1.单一银行制度•单一银行制度是指银行业务只由一个独立的银行机构经营,不允许设立分支机构。•单一银行制度可以防止银行垄断,有利于自由竞争;确保商业银行的独立自主性,进而保证其业务经营的灵活性;有利于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间的协调,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减少银行管理层次,有利于央行政策的贯彻执行。但是这种单一银行制度影响了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和规模扩大,体现不出新技术、新设备使用的规模效益和成本节约。2.分支行制度•分支行制度又称总分行制度,是指在总行之外,可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在各地设立若干分支机构。•分支行制度有利于银行资金来源和经营规模的扩大,提高其竞争实力;便于新设备、新技术的使用,发挥规模效益,分摊成本,进而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便于银行调剂资金、分散放款,有利于降低风险;总行数量少,便于央行管理和控制;各分支行受总行统一管理,地方政府干预小。但分支行制度容易形成垄断,并且由于管理层次过多,会影响政策的贯彻执行。3.代理行制度•代理行制度是指商业银行之间互相签订代理协议,委托对方银行代办各种指定的业务。•商业银行之间的代理关系一般是相互的,双方互为对方的代理行。5.连锁银行制度•连锁银行制度与银行控股公司制度有些相似,是指两家以上的商业银行受控于同一个人或集团,但不需要成立股权公司,而是以银行间相互持股的形式组建。•连锁银行的成员一般是形式上独立的小银行,围绕在一家主要银行周围。第二节商业银行业务一负债业务•负债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吸收资金的业务。•商业银行资金的来源有两个方面,即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和吸收的外来资金。自有资金即银行的所有者权益部分,包括银行成立时所募集的股本和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外来资金包括吸收的存款、同业间拆借、向中央银行借款以及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等。1.吸收存款•吸收存款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是其重要的资金来源。我们可以将存款分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三大类。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图7-1:我国银行系统各项存款统计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9992000200120022003年份单位:亿元企业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图7-2:我国银行系统储蓄存款统计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19992000200120022003年份单位:亿元活期储蓄定期储蓄2.同业拆借•同业拆借是指商业银行为解决临时性的资金短缺及满足流动性需求,而进行的商业银行间的短期资金融通。3.央行借款•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主要是用来缓解暂时性的资金短缺,而并非用于盈利,其借款方式主要有再贴现和再贷款两种。4.发行债券•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发行债券满足长期资金需求。二资产业务•资产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把通过负债业务所筹集到的资金加以运用并取得收益的业务。•我们常见的资产业务包括贴现、贷款和证券投资,另外,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经营性租赁或融资性租赁向外进行投资。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必须将其资金的一部分以现金资产的形式加以保留,以随时应对客户提取存款的需要,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必须保持一定的流动性.1.现金资产•商业银行的现金资产主要包括其库存现金、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同业存款。库存现金是存放在商业银行金库中用于日常客户提现和零星开支的。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资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两部分。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按照法定的比率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则是指商业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那部分存款。同业存款是指商业银行为了便于在银行间开展代理和结算支付业务而存放在其他商业银行的存款。2.贷款•贷款是商业银行将其吸收的存款按照约定的利率贷给客户并约定日期归还的业务。贷款一直以来就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是商业银行主要的盈利途径。3.贴现•贴现是指商业银行根据客户的要求,买进其尚未到期的票据。贴现原来以商业票据为主,现在已扩展到政府短期债券,由于政府债券信用较高,风险较小,且便于转让,商业银行对其贴现既能获利又可以满足流动性需求。三中间业务•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需要运用自己的资金而代理客户办理各种委托事项,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1.汇兑•汇兑是指汇款人委托商业银行将其交付的现金款项支付给异地收款人的业务。汇兑有电汇和信汇两种方式。2.信用证•信用证是由商业银行提供付款保证的业务。信用证是在国际贸易中最广泛使用的支付方式,有效解决了异地商品交易的双方互不信任的矛盾。3.承兑•承兑是指商业银行为客户开出的票据签章,承诺到期付款的业务。4.信托•信托是指商业银行接受他人委托,代为管理、经营和处理所托管的资金或财产,并为其盈利的活动。商业银行对信托业务一般只收取相应的手续费,而经营所获得的收入归委托人所有。5.代收•代收是指商业银行接受供货方委托,向购货方收取款项的业务。四表外业务•表外业务是指未列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能为商业银行带来额外受益的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包括前面提到的中间业务,狭义的表外业务则包括贷款承诺、备用信用证、贷款销售以及金融创新中出现的衍生工具交易等。1.贷款承诺•贷款承诺是指商业银行向客户作出承诺,保证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客户可以随时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进行贷款。2.备用信用证•备用信用证是指商业银行应借款人的要求向贷款人作出的付款保证。3.贷款销售•贷款销售是指商业银行通过直接出售或证券化的方式将贷款进行转让,以此来减低风险资产比例,提高资金的流动性。4.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图7-3商业银行业务结构商业银行业务表外业务(广义)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吸收存款活期定期储蓄同业拆借央行借款发行债券流动资产贷款按期限按分期按对象中间业务按利率按抵押汇兑信用证承兑代收信托证券投资贴现租赁表外业务贷款承诺衍生工具贷款销售备用信用证第三节商业银行业务管理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一般原则•商业银行作为一种企业,必然也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经营目标。而商业银行特殊的资金结构和经营方式,使得其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备受关注。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构成商业银行管理的三个基本原则。1.安全性原则•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主要通过负债筹集资金,进行资产经营,其自有资金比重很小。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吸收存款,如果其经营缺乏安全性,就很难吸收到资金。信用风险利率风险违约风险投资风险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必须格外谨慎,力求减小或避免各种资金损失的风险,确保银行经营的安全性。•2.流动性原则•商业银行要想发展,要想获利,首先要能够生存下来,而其能够生存的直接原因就是能够到期偿还债务,这就要求银行能够保持资金的流动性,随时满足客户提取存款的要求。•商业银行应随时保持其流动性,这可以通过两方面措施来实现。一方面,商业银行要保留足够多的流动性资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加强负债管理,拓展更多的低成本融资渠道,保持较强的融资能力。3.盈利性原则•盈利并追求最大化的利润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是银行的企业性质的体现,也是银行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内在动力和根本原因。盈利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留存收益,提高资本充足率;盈利才能体现资金在运动周转中保值增值的本质属性,才能满足还本付息、有偿使用的要求,是借贷资金得以延续下去的内在动力;盈利才能扩大经营规模,巩固自身信誉,提高竞争能力;盈利才能满足股东获得较高回报率的要求,从而保证他们不会抽出资金去转投其他高利润的行业。•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缺一不可。而这三个原则之间存在着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一般来说,流动性和安全性是正相关的。流动性越好的资产,其风险就小,安全性也越高;反之亦然。另一方面,就某项资产而言,流动性越强,安全性越高,其盈利性就越低。•因此,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要兼顾和协调这三方面的原则,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二商业银行管理方法1.资产管理•资产管理的目的是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三大原则下,将银行资金在现金、贷款和证券等各种资产业务中进行合理分配,寻求其最佳组合。•商业银行在进行资产管理时应尽可能做到在保证流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现金的持有量。寻找信用良好且愿意支付较高利率的贷款对象。寻找高回报率低风险的证券。通过资产多样化来分散风险。2.负债管理•负债管理主要通过调整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项目,来满足银行经营目标和方针。•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不需要完全依靠资产管理来满足其流动性,向外借款也可满足需要。只要负债管理有效,借款途径较广,就不需要大量持有库存现金、短期债券等高流动性资产,而将这部分资产投资到利
本文标题:第七章间接融资运行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94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