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九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九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历史)考点1发达的古代农业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考向瞭望1.中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成为社会民生中的重要问题,在高考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古代农业发展的特2.民生问题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古代统治者对待农业的相关政策及对社会民生产生的影响。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起源:①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②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南稻北粟)。(2)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①“刀耕火种”。②耜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③青铜中耕:商周时期,人们少量使用青铜农具,懂得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④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犁牛耕进行耕作。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和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3)生产组织形式的演变:由简单协作逐渐过渡到精耕细作的小农个体农耕。2.生产工具和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1)农业生产:工具由原始社会的耒耜到战国时期使用的铁器、牛耕,再到唐代曲辕犁的出现,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不断得到改进。(2)中国古代非常重视水利,灌溉工具和水利设施不断完善。重要的灌溉工具有翻车(东汉时发明,曹魏马钧改进)、筒车(唐朝时发明,以水力为动力)等。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春秋战国时期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治理黄河和西域地区的坎儿井也是古代巨大的水利成就。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2)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4)4.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1)井田制:①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②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③瓦解及原因:生产力发展: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2)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5.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的特点和形式(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2)封建国家管理和使用政府控制的土地的两种主要形式:屯田制和均田制。曹操为解决军粮供应的困难和安置流民推行屯田制。屯田分民屯和军屯两种,屯田区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封建国家。屯田制是曹魏政权以军事强制形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进行地租剥削的一种土地制度。屯田农民按军事编制固定在土地上,按土地的实际收获量向官府分成交纳田租。军屯以军营为单位进行生产。屯田制的推行对安置流民和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除曹魏外,许多封建王朝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屯田。均田制开始实行于北魏时期,隋唐时期进一步发展。政府除了将百姓原有的田地算作政府的“授田”外,还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百姓每年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还要服徭役和兵役,隋唐时,规定可以纳绢代役。均田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拥有少量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使荒地得到开垦,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加之安史之乱,均田制逐渐瓦解。5.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的发展(1)土地兼并①根源: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的合法性。②危害:税收减少;社会矛盾激化,动荡不安;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③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统治者往往采用“均田”和“限田”的措施,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2)租佃关系的发展①历史: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自宋代开始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到全国。②产生原因:租佃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③地租形式的变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高,货币地租成为一种重要的地租形式。④积极作用: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从依附关系中逐渐解脱出来的农民,生产自主权也大大提高。6.小农经济(1)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逐渐普及;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2)小农经济的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③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④规模小、水平低、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具有脆弱性。(3)小农经济的评价:积极:①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比较稳定。③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④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消极:①在封建社会后期,即明清时期,小农经济日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规模小,阻碍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近代社会发展。③非常脆弱,很难保证税收。④容易引发生态矛盾。(2009·辽宁卷)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解析:均田制是指在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的前提下,将土地分给流亡农民耕种,按人口分配,不论男女,这样就形成大量个体农户经营,D不是不准确,是不符史实。募民是屯田制。故选C。【答案】C(2009·辽宁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材料二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摘编自《宋史食货志》(1(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解析: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第(1)问要精读史料,最大限度的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归纳。第(2)问要结合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相关知识和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答案】(1)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考点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分析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历史地位和商业的发展,认识农业和手工业、商业间的相互关系和对古代文明的贡献,适当联系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作为命题的切入点,考查学生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考向瞭望课程标准1.高超的冶金技术冶铜技术原始社会晚期,我国先民掌握了冶铜技术,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商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春秋至秦汉:广泛采用鎏金、镶嵌技术冶铁技术西周晚期我国出现了铁器春秋战国:铁农具出现并推广两汉时期发明了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炼钢技术战国后期:有钢剑魏晋南北朝:灌钢法16世纪以前领先世界2.享誉世界的制瓷业发展过程新时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时期技术成熟,烧制成熟的青瓷北朝时期烧制出成熟的白瓷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代:瓷窑遍布各地,出现五大名窑元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烧制出青花瓷明清瓷都为景德镇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影响唐朝:开始输出国外,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明清:海上丝绸之路,销往亚、非、欧各国,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根据商人的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等17世纪起,世界各地开始生产瓷器3.异彩纷呈的丝织业距今四五千年前:我国先民已经养蚕并且出现丝织品商朝时期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期: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战国时期:麻、绢、罗、纱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西汉政府在长安设东西织室,有工人数千人,开通了“丝绸之路”,中国享有“丝国”的美誉;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丝织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明清:鼎盛时期丝织中心:苏州、杭州丝织品工艺精巧,织缎的水平高4(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2)农业生产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3)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促进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4)官营手工业陈旧的管理模式,压抑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主要特征(1)生产军需用品、供官府和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2)生产规模大,分工细,拥有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精美,代表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1)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2)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比官营手工业小,产品主要在市场上销售。(3)在政府“重农抑商”政策下,民营手工业发展曲折。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贡赋,少数拿到市场上出售。历史影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不利于市场的扩大与信息技术交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明中后期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有利于小农经济稳定,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市场的发展5.中国古代三种手工业经营形态的综合比较6(1)历史悠久,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2)生产技术不断进步;(3)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4)生产规模扩大,在明清出现手工工场;(5)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6)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的相应变化;(7)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2009·广东卷)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ABC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经济中的手工业的发展中的三种经营形态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私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由于江宁织造局是官营手工业,因此所生产的产品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答案】B(2010·广州模拟)作为实物史料,司母戊大方鼎直接反映的商朝情况包括(A.青铜铸造和农业生产B.祭祀礼典和农业生产C.青铜铸造和文化艺术D.天文历法和祭祀礼典解析:注意题目要求是“直接反映”商朝的情况,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古代史上最大的青铜器,仅从方鼎“直接反映”的情况看,无法得到农业生产的情况,也无法得知天文历法的制定,通过方鼎我们只能直接了解商朝的青铜铸造和青铜文化的表现形式而已。所以只有C项符合要求。【答案】C考点3古代商业的发展课程标准概括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考向瞭望通过了解古代商业发展和特点,联系“十一五”规划,我国既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
本文标题:第九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599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