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教学反思总结5篇格式通用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教学反思总结5篇格式通用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教学反思总结5篇格式通用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教学反思【第一篇】《太阳》一课为说明文,课文较为枯燥,学生不易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了几下几点:1、激发学生读书的情趣。新课标提出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感知、感受、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每节课要有充分的读书时间。课上在老师的指导下,为学生创设了情景,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了学生的情趣,在读中感悟。课堂中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师互动的多方位的课堂结构。2、听说读的能力有机结合,促语文能力协调发展。本节语文课不是单一的说与读,而是读说结合,在读中感悟,并有意识培养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并与他们交流,正确表达自己的体会,让读与说有机结合,使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得以发展与提高。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课件的使用上,运用太阳图片和太阳活动录像,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太阳的大、热、远这些特点,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得以发展。太阳与地球的关系,文中表述的较概括,学生不易理解,这时多媒体的运用,使文字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4、知识的拓展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课外知识的适当介入,使学生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书本,而是与生活实际和自己所了解的内容相联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的目光由课内投向课外。以上四点的体现,使学生学得容易,教师教得轻松。教学反思总结【第二篇】这节课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本学期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文化生活,所以我希望在这节课里让高2的同学体会到文化其实无处不在,我们这学期所学的内容就在我们的身边,所以,我们要善于挖掘身边的案例,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把这个观点贯彻到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去,应该说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一、以身边校园的文化现象引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节课的导入精彩与否,将直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影响,也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采用学生身边的事例——缤纷多彩的校园文化现象导入新课,不但可以使学生所学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求知参考资料,少熬夜!的欲望。课中我利用软件编辑了一段带有背景音乐的“校园文化面面观”视频,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总结出原来我们自己熟悉的校园内就存在着诸多的文化现象。在播放过程中,学生细数校园内举行过的各种文化活动,分辨出校园内随处可见的文化景观,引发学生积极发言,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次导入新课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很好的铺垫。二、充分运用学生亲手收集的材料资源,精心编辑教学课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讲到文化现象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并且各个区域的文化各具体色时,通过练习的幻灯片展示学生利用放假期间自己亲手拍摄拍录的文化现象:过去、在现在,在学校、在小区、在大街、在小巷、在山上、在水边等等,说明文化现象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通过中山市各镇区呈现出的不同文化景观、文化活动,如中山市各镇各具特色的文化,去让学生思考总结出不同的区域呈现出的文化现象各具特色。在讲到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之为文化时,我再次运用了部分同学拍摄的自认是“文化现象”的照片,收集起来编辑成相册,让学生去分辨哪些属于文化现象、哪些不属于文化现象,因为是学生自己拍的,所以学生学起来掌握的很快,对于这个难点就这样的轻易的攻破了,从后面所编排的巩固练习的做题情况来看,应该说掌握的情况还是蛮好的。三,有效利用学案,有机结合教材、课件进行教学。学案不能让学生在课前做过便算了,应该在课堂中充分的运用起来,毕竟是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本内容做的,所以在正式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利用学案进行教学,在学生的熟悉知识范围里再进行深入的探讨应该会更好些。学案、教材、课件以及课后练习应该成为一个有机、完整的学习系统。经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学习某个知识点的学习周期才算了初步完成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共我也发现一些不足,在以下方面需要反思改进。一、教师自己准备的不太充分,对于某些知识讲解略显生硬。比如说意识形态和非意思形态,应该结合政治生活的某些相关知识进行讲述会使得学生更好的里理解这个知识点。二、课件可以更为精炼,也就是在编辑课件时应该对学生所上交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的精挑细选,进行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编辑。可以在精简课件的同时节省教学时间,因为这个问题导致40分钟的教学过程显得不太从容,略显紧凑。三、也是由于教学课件编写过于累赘,导致教学过程的后半部分,即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时,用时不多,过于仓促。没有很好的进行展开,也没有结合后面第二课的“文化对人的影响”进行深化。过分突出第一课的“启发兴趣”的功能,但忽略了“继承”、“启后”的功能。参考资料,少熬夜!当然,整个教学过程还是比较流畅的,对于课件编辑,利用学生亲自收集的素材进行编辑并且运用到教学过程的各个教学活动当中去应该是本次授课的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可以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中的以学生为主体理念的。但毕竟是一种新的形式,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些过于热闹,也就是一时间无论是观念上还是做法上都存在着不太清楚的地方,所以有些喧宾夺主的味道在里面,当然,应该说这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毕竟锻炼了学生一定的资料收集能力、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能力,因为也只有在这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要求学生具备合作探究的能力。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能力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进来,同时也要老师密切配合,时刻关注各个环节的进展情况,随时做出必要的指导,这对于老师的个人能力与素质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改进。教案教学反思【第三篇】活动目标:1.能运用自己的策略为不同等分的馅饼块分发同样数量的红豆,红豆数量为12。2.感知不同的数数方式及多种不同的等分方法,初步理解部分与总体的关系。3.积极运用自己的图示策略记录相关的数学问题。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5.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活动准备:豆子每人12粒以上;自制数数操作器、三等分圆的操作硬卡;圆片多个,笔、记录纸。活动过程:1.观察材料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做豆豆馅饼,先看看我们都有些什么材料吧。(初步了解圆片、记录纸、笔、豆子的用途)2.数豆豆做豆豆馅饼,今天每个人需要取12颗红豆,不多也不能少,说说你怎么取到正好12颗红豆呢?(1)鼓励并尝试各种各种不同的数到12的方法。(2)请你选一种自己能行的办法,数出不多不少12颗红豆到自己面前的小盘子里。3.第一次做馅饼(1)现在开始做馅饼,请把馅饼对折一下,用笔把中间的折痕用笔描出来。看看现在馅饼分成了几块?(2)请你把12颗红豆分到馅饼上,每块红豆一样多,12颗红豆都分完。(3)说说你分的结果是怎样的?(4)说说我们刚才做了件什么事?请你把刚才做的这件事用自己的办法记在记录纸上,记得告诉别人两个内容:馅饼分参考资料,少熬夜!成了两块,每一块分到了6颗红豆。(5)幼儿操作、记录。4.第二次做馅饼(1)再来做馅饼,请把馅饼对折一下,再对折一下,用笔把中间另一条折痕也用笔描出来。看看现在馅饼分成了几块?(2)操作过程同上,感受分成四块馅饼,每块分到3颗红豆并做记录。5.第三次做馅饼(1)有个难一些的问题,你能把馅饼分成同样大小的三块吗?(2)把你想到的办法给大家看看,是不是分成了同样大的三块?(3)给幼儿提供三等分圆的操作卡,一个新的馅饼,运用操作卡,把馅饼分成3份。(4)给三份馅饼分红豆并记录结果。6.第四次做馅饼(1)请幼儿在三等分圆的基础上,尝试把馅饼分成6份,用笔描出来。(2)给六等分的馅饼分红豆并记录操作结果。7.总结(1)看自己的记录纸,你记录了几件事情?(2)从记录的这些事情上,你发现的什么秘密呢?(出示整理好的记录纸,份数从少到多,数量从多到少)(3)老师总结:看来,一块馅饼可以用不同法方法分成相同的'2,3,4,6份或者更多的份数,馅饼等分的份数越多,每一块上能分到的红豆就越少,可它们合在一起,还是原来的馅饼大小,红豆也还是12颗,做馅饼分豆豆游戏真有意思。教学反思: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关于教学反思【第四篇】《微笑》是一首西班牙民歌,作者语言简洁自然、纯朴真实、意蕴幽长。作者以诗歌的形式,通过生活中最简单的一个表情——微笑,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性的呼唤。备课时,我考虑最多的是:怎样挖掘出诗文的内涵?怎样在40分钟时间里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怎样构建开放有活力的课堂?怎样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静下心很久,还是决定抓住语文基本功——“听、说、读、写”。所以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三大环节和板书:参考资料,少熬夜!研读探究案——研读闯关我最棒!(一)品悟文本,感悟微笑内涵;第一关:朗读诗歌,感知理解。(二)交流往事,体验微笑价值;第二关:交流讨论,升华主题。拓展延伸案——创作诗歌我能行!(三)创作诗歌,激发微笑情感。板书设计:画笑脸微笑最好的身份证相互理解和谐共处永远微笑吧!本课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背诵(诗歌4、5、7小节)。2、从微笑的特点、作用和作者呼吁人们以微笑相待三方面理清诗歌脉络。”3、深入理解微笑的内涵。引导学生与作者、与文本深层对话,从而知道微笑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作者从一个简单的表情——微笑,告诫人们应该相互理解、和谐共处,也是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可谓“小命题中蕴藏着大道理!4、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微笑对话”,亲近学生,走进彼此的心灵世界。5、与单元主题“礼物”相结合,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微笑是送给他人一份最好的礼物!呼吁学生在生活中传递微笑,送出这份特殊的礼物。回顾本节课教学,自己仍有许多不足:1、课时划分应该更合理。因为考虑到是一首诗歌,因此只设计了一个课时进行教学。我想若能把这首诗歌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会更好。2、对时间的掌控还是不够。在第一关“朗读诗歌,感悟理解”占用时间偏多。3、没有充分朗读,以体现语文味,诗歌美。4、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时,发现孩子的朗读、批注、合作等需要再加强指导,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5、由读到写的训练没能在课堂上展示,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遗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积极改进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认真研读教材;合理把握课堂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时评价、激励;组织好“独学”、“对学”、“群学”……总之,语文味十足、生动活泼、删繁就简、真正高效的课堂是我不变的追求!
本文标题:教学反思总结5篇格式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029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