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教学目的要求:•1、认识和掌握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及其成果;•2、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及其必然性,认识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重要性;•3、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与完善分配制度的主要途径,认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4、搞清楚如何才能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本章的逻辑结构和主要内容•本章分设四节,分别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和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些重大方针。•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第四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国家统计局:2006年我国GDP20.94万亿增长11.6%•新华网北京2007年1月25日电(记者刘铮、刘羊旸)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25日宣布,初步核算显示,2006年我国GDP为209407亿元,增长10.7%,增速比上年加快0.3个百分点。•从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长率一直在10%平台上加速。2003年的增长率为10.0%,2004年为10.1%,2005年为10.4%。•2008年4月,经最终核实,2006年GDP比上年增长11.6%。2007年我国GDP24.66万亿,比上年增长11.9%,创1995年以来新高•2007年全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4.8%。•2007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2007年我国食品价格上涨12.3%,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4.0个百分点。•2007年全年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25280亿元,比上年增长30.2%。2008年中国GDP同比增速9%,CPI全年同比上涨5.9%•2008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同心同德、顽强拼搏,努力克服历史罕见的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总体呈现增长较快、价格回稳、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发展态势。GDP同比增速9%,CPI全年同比上涨5.9%。1.农业生产继续稳定发展,粮食实现连续五年增产。•2.工业生产增长放缓,企业利润增速回落。•3.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投资结构有所改善。•4.国内市场销售增长较快,城乡消费旺盛。•5.价格涨幅前高后低,下半年逐步回稳。•6.进出口全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四季度增速回落较多。2009年中国GDP比上年增长8.7%,实现年初制定的“保八”目标。•消费: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6.9%•出口:2009年全年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9%•投资: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0.1%•收入: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比上年增长9.8%2010年GDP增长10.3%CPI上涨3.3%•1.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粮食连续七年增产。•2.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企业效益大幅提高。•3.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投资结构继续改善。•4.消费平稳较快增长,热点商品销售旺盛。•5.市场物价同比上涨,食品价格涨幅较大。•6.进出口总额较快增长,贸易顺差有所减少。•7.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8.货币供应量稳定增长,人民币存贷款增量减少。2011年中国GDP增速放缓至9.2%,CPI涨5.4%•1、GDP增速9.2%:增速回落平稳,有软着陆特征•经济增速回落,有我们主动调控的因素在内•2、CPI涨5.4%:通胀压力缓解,负利率未改观•在国家一系列调控措施作用下,CPI以连续5个月同比涨幅回落“收官”,部分缓解了通胀压力。然而,全年5.4%的CPI涨幅,不仅高出年初4%左右的预期目标,比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也高出1.9个百分点,负利率状态依旧。2012年我国GDP同比增长7.8%•一、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同比增长3.2%,连续九年增产。•二、工业生产缓中趋稳。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0%,增速比上年回落3.9个百分点。•三、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64835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2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3%),增速比上年回落3.4个百分点。•四、市场销售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7167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4.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1%),增速比上年回落2.8个百分点。•五、进出口增速回落。全年进出口总额3866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增速比上年回落16.3个百分点;出口20489.3亿美元,增长7.9%;进口18178.3亿美元,增长4.3%。•六、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6%,涨幅比上年回落2.8个百分点。•七、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26959元。•八、货币供应量平稳增长。•九、人口与就业形势总体稳定。2012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54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上个世纪末,按当时汇率计算,中国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2007年,中国超德国成全球第三。相比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日本经济停滞不前也已经20多年。座次改变是水到渠成。日本内阁府2010年8月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二季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按美元计算为1.28万亿美元,环比增长0.1%,按年率计算增长0.4%,弱于预期。从经济总量来看,日本第二季度的GDP总值为1.28万亿美元,而中国此前公布的二季度GDP为1.33万亿美元,已经在当季超过日本。然而,中国人均GDP为大约4500美元,约为日本、美国的十分之一、法国英国的六分之一。2012年我国人均GDP约为6100美元。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经济制度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以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及其基本特征是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经济体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特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动方式,它包括社会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制度、形式、方法以及经济运行机制。•两者的关系:一定的经济制度决定着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但是,当经济制度建立后经济体制选择得是否正确,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济制度经济体制(资源配置方式)市场体制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模式关系图计划体制•(一)过去选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客观条件•1、从客观条件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2、从主观条件来说,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和弊端•1、作用:在整个国民经济实力非常弱小的条件下,能够集中主要力量开展以156个重大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比较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2、弊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三)积极探索•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认为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三个方面。•陈云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即在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和市场结构三个方面,允许保留一部分个体经营、一部分产品自由生产、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以此来弥补所有制过分单一、忽视市场机制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不足。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阶段,突破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第二阶段,确认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第三阶段,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思想。(87年,十三大)•第四阶段,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92年,南方谈话,十四大)p181•第五个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市场经济共性•(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自身的特性•(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市场经济共性•1、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2、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3、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4、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5、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自身的特性•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各类不同的企业都进入市场,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市场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发挥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得到充分发挥。(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3、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效率,注重公平,鼓励部分地区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道路;•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市场体系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金融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品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黄金市场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一)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过程•根本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之前:限制、排斥•十二大: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十三大: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资及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和有益补充。•十四大:共同发展,长期方针。•十五大: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三)正确理解非公有制经济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发展变化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单一公有制的计划经济向以公有制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
本文标题: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12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