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六单元经济重心南移
第六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单元小结节录及反思作者:佚名资料来源:网络点击数:602第六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单元小结节录及反思文章来源莲山课件教材分析: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共有六篇课文,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第13、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课文概述了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反映了民族之间的矛盾;分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最后介绍了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但教材没有说明宋代的积贫积弱,没有把解决这一问题的改革活动呈现出来,也没有把宋代的积贫积弱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高度发展有机地融合。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要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要求克服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提倡使用平等对话式和启发式的语言表述方式,避免说教式和灌输式的语言表达方式。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我基于自己对宋史的认识,补充教材,强调了宋代的立国艰难、和约多签、“三冗”问题及由此而致的“积贫积弱”,将自己成人化和个人化的观点和对宋代历史的片面认识,说教式地灌输给了学生。这和单元内容中呈现出的宋朝的发达似乎对立起来。学生们对“宋朝是一个怎样的朝代”及“怎样总结宋朝”等问题深感不解。教学设想:有了学生疑问,如何让学生正确、全面地了解宋朝并认同宋朝,进而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如何在平等的气氛中,启发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如何开展以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会探究问题、与别人合作?为此,特设计小结课。教学准备:学生:了解和阅读有关宋代人物的故事。如范仲淹、王安石、杨家将、包拯、水浒人物、岳飞、文天祥等,从他们身上体会宋朝是一个怎样的朝代。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查阅相关史书。教师:查阅有关资料。主要有白寿彝新版的《中国通史》、柏杨的《中国人史纲》、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斯塔夫理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相关章节,李华瑞《建国以来的宋史研究》《宋史研究的新视点》、王曾瑜《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李裕民《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邓小南《近年来宋史研究的新进展》等宋史研究论文。另就宋代人物研究成果请教李清凌等专家。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己收集的资料,构建论据,独立思考,对宋代历史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做出自己的解释。2.尝试课堂讨论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在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大历史观的视野下,把宋代的民族政权并立、积贫积弱,与宋朝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巨大成就统一起来,指导学生用现代视角分析历史,用历史眼光观照现实,力求全面客观的认识宋朝形成对宋代社会认同感。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回味宋朝”,创设情境。师生简要复习本单元学习的宋朝内容。主要指出宋朝的“积贫积弱”和发达,形成内容上的“矛盾”。师:前面学习的时候,就有同学提出,宋朝很弱,但为什么它的经济、文化、科技还那样发达?宋朝是一个怎样的朝代?后来,我们布置了了解宋代人物的任务,大家完成的也很好。今天我们就讨论一下宋朝,请你说出你对宋朝的看法。生:好!(举手)师:大家先不要急,今天,我们的讨论有些要求,需要注意。1.说,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2.听,仔细听别人怎么说;3.想,自己的观点对不对,别人的观点你认同吗?4.记,把大家的发言精要地记录下来。【这个环节通过简单复习把学生的注意力转入宋朝,再用“积贫积弱”和“发达”的矛盾,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思考、讨论的情境之中。但还要提出要求,以保证讨论的有效、有序。】二、“讨论宋朝”,深化认识。师:下面开始讨论,谁先来?学生已有材料上的准备,进一步思考后,发言很积极。简摘如下:片断一:李志康:《三国演义》中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宋朝就是我国唐朝和元朝之间的分裂朝代。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南宋又与金对峙。师:对,10—13世纪,中国出现了继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之后的第三次大分裂时期,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相继对立并存。但我们以往的认识,都是以汉民族及其建立的宋政权为中心,所以有了“宋朝”之说,而对其它少数民族的政权,是放在非正统的地位上的。其实这些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所以这一时期的客观叫法应该是:辽宋西夏金时期。李非儿:我看电视剧上,宋朝时期还有大理国。师:你说的很对。大理在云南,它的前身就是我们在唐朝时学过的----(生:南诏)。另外,还有回鹘人建立的高昌政权、喀喇汗王朝。辽国西迁后又建立了西辽政权。这些政权的领土,有一部分或者全部在现代中国的版图范围之中,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由此更能印证:我们的祖国是由中华各民族共同缔造的。蔡炜:不能用电视剧的内容来了解历史。师:我觉得,只要正确,还是可以采用的。我们对历史看得过于神圣,好像只有史书和历史课本上的知识才是真正的历史。其实不然,传说、电视剧、小说、诗词等等,无一不能成为历史的载体。后玲玲:杜甫的诗就被称为“诗史”。师:对。但这些内容需要我们去鉴别,不能把野史、笑谈、戏说与历史混为一谈。【这个片段的讨论,学生对10-13世纪的民族政权并立情况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接触课本以外的历史,体会从自己身边和不同渠道来了解历史的乐趣。】片断二:杜正涌:宋朝军队“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和其他国家打仗,没有不失败的道理。(掌声)田丽丽:因为打仗失败,北宋、南宋在与其他政权对峙时,签订好几个和约。师:这些和约的签定,对当时社会有哪些影响?李洁琼:宋朝向其他政权纳贡,失去了尊严。李成琳:和约中的岁币和纳贡,让宋朝财政紧张,加重了人民负担。石兆琦:而且战争让人民受苦,不能安定生活。师:对,战争是残酷的,对交战双方都是一种灾难。但大家想这些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卢晧:契丹、党项、女真太强大了,想侵占中原。师:这是站在当时中原王朝的立场上得出的结论,这些少数民族可不这么认为。如果我们站在今天中华文化的立场上去看,那些战争就是游牧民族文化对汉族文化的冲击,其实是一种地缘政治的结果。大家可能不太理解,那么,先想想战争的结果是怎样的?马云飞:契丹、女真侵占了宋朝领土。师:也就是说,这些游牧民族进入到中原腹地了。那么,这些战争事实上是打破了游牧民族和汉族之间的隔阂,有利于少数民族向先进的汉文化学习。这是北魏孝文帝下大决心费很大力气才能完成的,而契丹、党项、女真族凭借自身的强大,通过独特的形式实现了。(学生赞许地点头)於丽娟:这些战争也促进了少数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师:是的。再说这些和约,它让宋朝屈辱,宋朝人民负但加重,也使两宋统治危机加剧。但是,和议结束了战争状态,使战争双方处于长期稳定的和平局面,更使得因战争冲突而起的文化浸润和民族融合,通过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交往进一步深化。马小平:如果只有战争,没有各族人民之间的和平交往,游牧民族也学习不到先进的汉族文化。师:所以,我们不能局限于当时宋朝的立场,而应站在今天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上,看待历史。战争是短暂的,和平是长期的。而用中华民族发展的观点去考察这一时期的战争与和平,我们会有更深刻的感受。李志康:历史书上说,很多少数民族都在这一时期从奴隶制发展到封建制,这是非常大的进步啊!【这个片段的讨论,在中华文明整体进步的视角下,学生对宋朝的战争有了全面的认识,“积贫积弱”印象自然有所弱化。】片断三:景慧君:那些和约还是加重了宋朝的“冗费”。而“三冗”问题是造成宋代“积贫积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师:积贫积弱说是由国学大师钱穆1939年在《国史大纲》提出的。这种说法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在鸦片战争以来,国家长期受侮,中国学者们所向往的是文治武功兼备的汉唐盛世,对不能增加中国和汉族光彩的宋代不屑一顾。这种倾向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才有很大改观。进入21世纪后,人们开始打破长期以来宋、辽、西夏、金史的研究各自为阵,严格划分此疆彼界的现状,10~13世纪全方位的整合研究有了起步,也开始把宋向前追溯至唐,向后延及元,进行纵向贯通研究。当然,这些研究正在起步,要取得大的成绩,还需做艰苦的工作。研究的空间也非常大,前景非常广阔。我们同学中有对历史非常感兴趣的,以后学了更多的知识,也可以进行研究,说不定还成教授、学者呢!(学生流露出期待的笑容)李雅榕:那么宋朝并不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梁爽:宋代“积贫积弱”,但也有所作为,也有非常高的成就。裴绍荣:宋代时,南方的经济非常发达。如农业(包括经济作物)、手工业、商业。这些内容我在小说《喻世明言》中也看到了。师:看来,我们布置后,你读得很仔细,很有针对性。能在小说中读出宋代经济的有关内容,这很值得大家学习啊!大家鼓掌表示鼓励!李鑫:宋代商业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已打破了唐朝“市”、“坊”的界限;在民族政权的边境上,还兴起了“榷场”贸易。行业内还有“行会”组织。周帆:宋代城市非常繁荣,上百万人口的都市,有洛阳、临安、苏州、成都等好几个。宋太宗晚年至11世纪80年代,宋政府人口由410万增至1700多万。(学生有些惊讶)师:宋代南方经济的全面发展,促使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这对我国现代经济发展也有深刻的影响。曾永木:现在,我国经济的重心也在南方,南方的省区普遍比中西部发达。原来,早在宋代就“南移”了。(这个表达很特殊,学生会意地笑。)曹丽:宋代在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史学等领域,都有长足的进步。如宋代理学、宋词、书画、《资治通鉴》等史书。谈苗苗:宋代还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和宋朝有关。这也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师:这些成就和发明,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宋代的造船技术和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航海业的发端。中国宋朝时期,穆斯林民族的阿拉伯帝国统治了欧亚大陆的商路的枢纽。由于宋朝造船业和航海业上取得巨大进步,12世纪末,开始取代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南亚海上的优势。直到明朝,郑和七下西洋,中国的航海活动达到极盛,郑和的远航之后,中国人在东亚和南亚海域撤离,留下了权力真空区。于是日本倭寇骚扰抢劫中国沿海,而穆斯林阿拉伯人又恢复了以往在印度洋上的优势。这些内容我们在以后将会学习。董天韵:我在电视上看过郑和下西洋的记录片。1405年到1433年间,一位名叫郑和的朝廷宦官率船队七次下西洋。这七次远洋航行规模盛大,功绩卓著,是史无前例的。证明了我国显著的海上优势。但1433年,皇帝突然下谕旨终止了这一著名的远航。师:很好!董天韵同学对历史非常爱好,经常通过电视了解历史知识,哪天,我们专门请他说说他看《百家讲坛》的收获。生:好!(热烈的掌声)杨擘:这么说,这些技术,不仅对我国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亚洲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格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个片段的讨论直接触及“积贫积弱”问题,同时指出了宋朝的“发达”。学生的发言远远超出了课本的范围,并能联系现代经济现象,收效很好。通过讨论,学生已经对“积贫积弱”和“发达”有了分离且明确的认识,这是进一步将二者统一的前提。】片断四:曲媛:宋代既然如此发达,那么为什么还会有“积贫积弱”的说法?它们矛盾吗?为什么这样反差极大的评价,会集中在一个朝代身上?(学生带着期待思索)李潇:宋朝的弱,是相对于游牧民族的强而言的。因为宋朝弱,才有了他们向中原的战争,有了民族的融合和社会的发展。(掌声)高亚军:贫和弱是国家财政和政权上的,而发达是宋指宋朝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科技。我觉得它们并不矛盾。(掌声)师:也正是有了财政和政权上的贫弱,才孕育了范仲淹、王安石“先下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思想。杨翠娟:他们的变法也是这种忧患意识的结果。师: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等词人的忧患之作与悲愤之唱,杨业、包拯、岳飞、文天祥等人的精忠报国之举,都是因贫弱而起的忧患孕育的产物。而方腊、宋江等不曾停息的起义,也是对国弱民贫的另一种思考与表达,他们希望通过另一种方式改变自己的命运。可以这么说:宋代在中国历史上虽称不上强盛之世,但它无疑是中华民族文明最昌盛的时代。贫弱和发达这一
本文标题:第六单元经济重心南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13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