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四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四章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第一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述第二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第三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状况第四节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第一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述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指某一地理区域内或区域之间,某些国家和政治实体为实现彼此在货物、服务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经济发展中各种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相互间的经济发展,而达成的取消有关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进而协调产业、财政和货币政策,并建立起超国家的组织机构的过程。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区域经济一体化按一体化程度划分垂直一体化水平一体化部门一体化完全经济一体化经济同盟共同市场全盘一体化关税同盟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按经济一体化的范围划分按参加国的经济水平划分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㈠按贸易壁垒取消(一体化)的程度划分1、优惠贸易安排是指成员国之间,通过协定或其他的形式,对全部商品或部分商品规定较为优惠的关税。这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低级和最松散的形式。如1932年英国与英帝国的成员方建立的英帝国特惠制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就属于此种类型的经济一体化。2、自由贸易区是指签订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的贸易区,各成员国在区内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但各个成员国保持独立的对非成员国的贸易壁垒。这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中主体结构较松散、一体化程度较低的一种形式。例如1960年成立的欧洲自由贸易联盟、1994年1月1日建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及2010年成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等。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3、关税同盟(CustomsUnion)是指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方通过签署协议,彼此之间减免关税,并对非成员方实行统一的进口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的一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同自由贸易区相比,关税同盟的一体化程度较高。它开始带有超国家的性质。如东非共同市场(EAEC)、中美洲共同市场(CACM)、安第斯条约等。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4、共同市场(Commonmarket)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方之间,不仅完全取消了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实现了自由贸易;而且还实现了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欧洲经济共同体(EEC)已基本达到这一发展阶段。目前,除欧盟以外,世界其他地区还没有建立起的成功的共同市场。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5、经济同盟(Economicunion)是指成员国之间商品和生产要素可以完全自由流动,建立统一对外关税,成员国制定并执行一些共同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取消各国在政策方面的差异,使之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目前欧盟属于次列。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6、完全经济一体化(CompleteEconomicIntegration)⑴含义:这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级阶段。在此阶段,各成员国在完全消除商品、资本、劳动力等自由流通的人为障碍的基础上,实现区域内各国在经济、金融、财政和社会福利等政策方面差异的完全消除,实现统一化,并建立起一个中央管理机构对所有事务进行控制。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就是在朝着这一目标前进。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⑵特征:形成一个类似于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⑶过程:是逐步实现经济及其他方面制度的一体化。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㈡按一体化的范围大小划分1、部门一体化:是指区内各成员国的一种或几种产业(或货物)的一体化。如1952年建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与1958年建立的欧洲原子能共同体。2、全盘一体化:是指区域成员国的所有经济部门加以一体化。欧盟就属此。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㈢按参加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划分1、水平一体化:是指由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同或接近的国家共同组成的一体化。如欧盟、东盟自由贸易区。2、垂直一体化: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组成的一体化。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第二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一、关税同盟理论二、大市场理论三、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四、综合发展战略理论一、关税同盟理论㈠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1、贸易创造效应由于关税同盟内实行自由贸易后,产品从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往成本较低的成员国生产,从成员国的进口增加,从而“创造”出新的贸易。创造的效果:⑴由于取消关税,成员国由原来生产并消费本国的高成本、高价格产品,转向购买成员国的低价格产品,从而使消费者节省开支,提高福利。⑵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一、关税同盟理论2、贸易转移效应同盟成立之前,一成员国从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第三国进口产品。同盟成立后,由于关税的差别,该成员国改为从伙伴国中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进口,从而使得贸易对象发生了“转移”。一、关税同盟理论贸易转移的效果:⑴由于成立关税同盟,阻止从外部低成本进口,而以高成本的供给来源代替,使消费者增加了开支,减少福利。⑵从全世界的角度看,这种生产资源的重新配置导致了生产效率的降低、生产成本的提高,不能有效地分配和利用资源,从而使世界的福利水平降低。一、关税同盟理论3、贸易扩大效应是从需求方面形成的概念,也就是关税同盟形成后,同盟内各国的价格一般均比结盟前低,因此刺激需求的增长,从而使同盟内不生产或少量生产该产品的国家增加进口的数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关税同盟可以促进贸易的扩大,增加经济福利。一、关税同盟理论4、减少行政支出关税同盟成立后,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相应的海关及其他机构也将取消,从而可以降低行政支出。一、关税同盟理论5、减少走私关税同盟成立后,商品可以在同盟内自由流动,消除了走私的来源,不仅可以减少查禁走私的费用,还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一、关税同盟理论6、增强集体谈判力量关税同盟成立后,集团整体经济实力增强,以统一的整体参与国际经济谈判,有利于成员国经济地位的提高和贸易条件的改善。一、关税同盟理论㈡关税同盟的动态效果1、优化资源配制关税同盟使成员国之间的竞争强化,专业化程度加深,资源使用效率提高。一、关税同盟理论2、规模经济效应在建立一体化组织以前,如果一个成员国某一产业的国内市场不够大,尚不足以完全获得规模经济利益,那么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使成员国市场连成一体,自由市场的规模可以扩大,产品成本趋于下降,企业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应。一、关税同盟理论⑴内部规模经济:来自对外贸易的增加,以及随之带来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成本的降低。⑵外部规模经济:来源于整个国民经济或一体化组织内的经济发展。一、关税同盟理论3、刺激投资同盟建立后,随着市场的扩大,风险与不稳定性降低,会吸引成员国新的厂商增加投资,还会吸引关税同盟以外国家的厂商,为避免关税而到同盟内投资设厂。一、关税同盟理论4、促进技术进步同盟建立后,市场扩大,竞争加激,投资增加,生产规模扩大等因素,均促使生产厂商愿意投资于研究和发展计划,导致技术不断革新。一、关税同盟理论5、提高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关税同盟成立后,市场趋于统一,生产要素可以在成员国间自由流动,提高了要素的流动性,劳动力和资本从边际生产力低的地区流向边际生产力高的地区。一、关税同盟理论6、加速经济增长效应由于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市场趋于统一并且竞争加剧,投资规模扩大,促进了研发的扩大,技术进步提高,加速了各成员国经济的发展。一、关税同盟理论二、大市场理论大市场理论是以共同市场作为分析基础的。其代表人物是西托夫斯基(T.Scitovsky)和德纽(J.F.Deniau)。共同市场的目标是消除贸易保护主义障碍,把被保护主义分割的每一个国家的国内市场统一成为一个大市场,通过大市场内的激烈竞争,实现专业化、批量化生产等方面的利益。㈠核心1、通过国内市场向统一的大市场延伸,扩大市场范围获取规模经济利益,从而实现技术利益。2、通过市场的扩大,创造激烈的竞争环境,进而达到实现规模经济和技术利益的目的。有利于出现大市场→向大量生产规模转化→生产成本下降→大众消费增加→竞争进一步激化大市场生产的良性循环。二、大市场理论㈡存在缺陷的原因P871、大市场理论所强调的扩大市场后出现的累积的动态过程,不一定要通过共同市场的形态才能完成。2、即使不组成共同市场,只要有世界性的自由贸易,也可取得规模经济的利益。而且就市场规模的大小而言,世界性的自由贸易,远远大于区域性的共同市场。二、大市场理论三、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日本小岛清教授在考察经济共同体内部分工的理论基础以后,在其著作《对外贸易论》中提出了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他认为: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如果仅仅依靠比较优势原理进行分工,不可能完全获得规模经济的好处,反而可能会导致各国企业的集中和垄断,影响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分工的发展和贸易的稳定。㈠基本内容:在成本递减的条件下,两国达成相互提供市场的协议,共同分享规模经济效益。协议性分工:是指一国放弃某种商品的生产,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另一国,同时另一国放弃另外一种商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对方。这种分工不是通过价格机制自动实现的,而是通过当事各方的协议安排的。如拉美中部共同市场统一产业政策,由国家间的计划决定的分工,就是典型的协议性国际分工。三、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㈡协议性国际分工的条件P881、参与分工的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同,这些国家的资本、技术、劳动禀赋情况没有太大差别,实行分工的商品在哪一国都能生产。2、参与协议分工的商品必须是能够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商品。3、不论哪一个国家,生产哪一种协议分工的商品,对其利益都没有太大的差别。三、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㈢总结1、经济一体化组织容易在同等发展阶段的国家间建立,而不能在工业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间建立。2、同时,在发达国家间可以进行协议性分工的商品范围越广,利益越大。3、生活水平和文化等相互类似、毗邻的国家或地区更容易达成协议,且容易保证相互需求的均衡增长。三、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四、综合发展战略理论综合发展战略理论是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所论述的一体化理论,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一体化重要的理论基础。其代表人物是南斯拉夫经济学家鲍里斯·塞泽尔基,他在《南南合作的挑战》一书的总论中比较完整、全面地阐述了这一理论。㈠综合发展战略理论的原则1、经济一体化是发展中国家的一种发展战略,它不限制市场的统一,也不必在一切情况下都追求尽可能高级的其他一体化。2、两极分化是伴随着一体化的一种特征,只能通过强有力的共同机构和政治意志制定系统的政策来规避它。四、综合发展战略理论3、鉴于私营部门在发展中国家一体化进程中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故有效的政府干预对于经济一体化的成功是重要的。4、发展中国家的一体化是集体自力更生的手段和按照新秩序逐渐变革世界经济的要素。四、综合发展战略理论㈡综合发展战略理论评价P891、它突破了以往的经济一体化理论的研究方法2、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把一体化看作是集体自力更生的手段和按照新秩序逐渐变革世界经济的要素。3、在制定经济一体化政策时,也要进行综合考虑:一方面要考虑经济因素,另一方面要考虑政治和机构因素,密切结合本国和本地区的实际。四、综合发展战略理论第三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状况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生与发展二、欧洲联盟三、北美自由贸易区四、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五、东南亚联盟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生与发展㈠迅速发展时期(20世纪50-70年代初)1949年1月,前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等社会主义国家为打破冷战初期资本主义国际的经济封锁和巴统的禁运,在莫斯科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1951年4月,法、德、意、比、荷、卢六国在巴黎签署《煤钢联营条约》。以防止战火刚刚熄灭的欧洲成员国利用煤钢等战略资源重整军备,从而起到安定人心,实现地区共同繁荣的作用。1952年5月9日欧洲煤钢共同市场正式成立。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生与发展1957年3月,六国外长云集罗马
本文标题:第四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17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