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经济史的趣味赖建诚(lai@mx.nthu.edu.tw,),1952年生,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博士(1982),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人(1992-3)。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专攻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学术著作有:《近代中国的合作经济运动:1912-1949》(1990)、AdamSmithAcrossNations:TranslationsandReceptionsofTheWealthofNations(2000,OxfordUP,主编)、《亚当史密斯与严复:国富论与中国》(2002,2009)、Braudel’sHistoriographyReconsidered(2004)、《梁启超的经济面向》(2006,2010)、《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机,1531-1602》(2008,2010)。半学术性的文集有:《年鉴学派管窥》(译著,1996,2003)、《重商主义的窘境》(1992)、《绿野仙踪与中国》(1998)、《经济史的趣味》(2010)、《经济思想史的趣味》(2011)。译有雷蒙.阿宏(RaymondAron)《入戏的观众》(1987,1992,2000,2006)、西蒙.波娃《波娃的告别:与沙特的对话》(2002,2006)、《波娃的告别:再见,沙特!》(2002,2006)。序6绪论:为什么要读经济史?12上篇《西洋经济史的趣味》1为什么计算机键盘不依ABCD排列?232为什么国际标准轨宽是143.5公分?293环境与身高364天气晴雨和股市红绿405法老王的怪梦解析446为什么1866-68年芬兰饥荒会饿死十万人?497铁路对美国早期的经济发展助益不大?538蒸汽机对英国的产业革命助益不大?589英国是产业革命的龙头?6210为什么《共产党宣言》对英国的影响不大?6611为什么欧洲要杀巫者?7112为什么欧洲的教堂要盖这么大这么久?7613罪与赎:天主教炼狱说的经济诠释8114经济闭关自守能撑多久?85151918年流行感冒的深远影响8916战争与国家的形成9317有用的战争9718扩大内需是日本经济成长的关键?10119为什么犹太人会被抄家?10520为什么阿米许人的经济表现较差?10921金本位是传递大恐慌的元凶?11422烟赌娼应该公营吗?11823谣言?盲从?挤兑12224马铃薯是季芬财吗?12625经济成长对英文的影响13026劣币驱逐良币:格雷欣法则的原理与史例13527笃姬经济学:日本在1860年代开国后的贸易利得14128大英帝国的经营长期而言合算吗?14629帝国桩脚的为难与苦恼15030纽约股市1929年大崩盘:股价泡沫说15431纽约股市1929年大崩盘:股价偏低说15932战争时期经济学家有用吗?16333希特勒为什么会兴起?拼经济才是硬道理16834《绿野仙踪》不是童话故事17135显微镜与望远镜:英国的长期经济统计告诉我们哪些新见解?17736马尔萨斯陷阱的概念与证据18137为什么英国会衰落美国会兴起?18538为什么普鲁士会兴起?以税收制度的效率化为例18939长子继承制是日本战前经济成长的阻碍?19340筹设亚元圈要注意的几件事197附录1郁金香情结2012黄金的魔力2063布劳代尔的《地中海史》2094《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导读2125《告别施舍:世界经济简史》220下篇《中国经济史的趣味》1汉人与牛肉2282《绿野仙踪》与中国2323梁启超论美国的托拉斯2374两次失败的井田制实验2435井地说与井田说2506《盐铁论》的臆造问题2697良币驱逐劣币:汉文帝的放铸政策2868中国的银本位与1929年世界经济大恐慌2909美国购银法案(1934)对中国经济的冲击29410明清的税制与贪污行为29811明清时期的贪污规模推估30212美洲白银对明清经济的影响30513为什么郑成功能赶走荷兰人?31014为什么江南的佃农特别多?31415杀女婴31716守寡有理32217为什么日本的蚕丝业能迅速超越中国?32718晚清鸦片问题的另一种见解331附录1《外资与中国经济发展》读介3362李明珠论华北饥荒3483中国经济史英文论文参考书目355序1984年8月清华大学设立经济系,在《中央日报》的海外版征求师资;我从欧洲写信应征经济史教师,竟然收到赵冈教授的回信。我早就拜读过,他在台北联经公司出版的《中国棉业史》(1977)和《中国土地制度史》(1982),也正好在期刊上读到《中国土地制度》英文版(史丹佛大学1985年)的摘要,可以想见收到他的回信时有多么惊奇。他也写过《红楼梦研究新编》(1976)、《花香铜臭读红楼》(1979),直到《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2005,联经)才封笔。能和他在同个系上工作,必然相当有意思。赵冈当时约56岁,和我现在的年龄差不多,是身高六尺的博雅绅士;夫人陈锺毅女士高雅内歛,是他多本中文书的合著者。我对清华的工作机会,完全没有说No的条件。20多年后回想起来,这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选择,决定了我的长期工作,全家人的生活,甚至连儿子都在清华人文社会学院读大学部。1985年1月我到清华报到时,是经济系的第二位教师。赵冈告诉我聘用的原因,是教育部规定的必修科目,包括西洋经济史、西洋经济思想史、中国经济史。他知道不容易找到教这几门课程的人,只好聘用我。他说得委婉,但我立刻感觉到:这三科是必修课,必然会让学生反感,会用对待三民主义、国父思想的态度来看待我。我竟然以这几项科目,作为研究专业领域,真是「天堂有路你不走」。1990年代初期,教育部撤回必修科目的主导权,改由各校系自由决定,我的感觉才转好。20多年后回想这件事,如果当初教育部没有这项规定,我怎么有机会找到这么好的工作?那时台湾还在戒严时期,不准出国观光,学生对欧洲充满了好奇。我在法国和比利时住了5年多,在课堂上就靠着穿插欧洲的生活、风景、思潮、制度来诱引学生注意。那时清华对外打的招牌,是要走数理计量经济路线。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说,经济史和思想史没有数学模型,也不能用严谨的方式证明,根本就是从垃圾中制造垃圾。我完全没有争辩的能力,充份体会到双重歧视(个人与专业)的滋味。在教学上我也碰到许多困难,主要是教材上的供需失调。以西洋经济史为例,当时在台湾能找到的中文教材,和我在1970年代初期接触的差不多。周宪文先生在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出版了好几册西洋经济史文选,都是从日文转译过来的。一方面这些题材与内容对我们太生疏,二来笔调沈闷,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直接用英文教科书,又有太多的人名与地名学生跟不上。新竹清华大学经济系(台积馆)中国经济史也有类似的困难,因为主要的作者是历史学界出身,他们关怀问题的角度和经济学界很不相同,对学生既无挑战性,又没学到多少经济学的养份。西洋经济思想史就更严重了:都是英文教科书,是写给欧美学生读的,作者假设学生在高中时期,已经熟知欧洲的社会经济背景,许多基本的事情就不交代了,这些对台湾的学生来说,根本就是天书。几个学期下来,同学很快就归纳出实用的判断:这三门课将来考研究所时用不上,留学时没有人会关心你这几科的成绩,工作时没有人会问你是否读过这几门课。我是靠这几门课过活的人,不能没有对策。我逐渐体会到两项要点:(1)如果用同一本教科书,从开学讲到期末,学生很快就厌倦。(2)要把这几门课教好,除了教材有趣,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表演能力。也就是在掌握教材的要旨后,举较能理解的例子作类比,或当作切入问题的楔子;更重要的是,要穿插费心找来的故事和笑话。教了七年之后,到1992年我去哈佛进修时,我收到前几届毕业生的教师节卡和圣诞卡,说他们偶尔会回想到,我在课堂上提过的人物和事情。为什么我能从被轻视的情境,转变到有些人对这几门课还有记忆?关键是找到引人兴趣的教材。那是个还没有电子邮件也没有网络的时代,我广泛翻阅中国和西洋经济史期刊,看到简单有趣的文章就印下来,同时也注意欧美同行的讲义内容。以西洋经济史为例,在美国大学教这门课,不需顾虑文字的难度和文化背景,只要挑出好文章让学生看,每星期读三篇都没问题。我们的社会条件不同,必须在好文章内,再挑出文字简单、表格众多、图形丰富的有趣题材,每次上课(90分钟)不能超过15页。在这些约制条件下,我逐渐累积出30篇这类型的文章。我的上课方式是:每周3小时分两次,每次1.5小时,读1篇15页的文章,若超过20页,就分两次。每学期约有18周,可上35次课,扣掉期中期末考和国定假日,大约可上30次,大约可以读25至28篇。每年都会有新的好文章出现,我就汰旧换新,所以约有一半的文章是近10年发表的,有些好的老文章,还是每年都发读。每次上课前,先找一位同学负责主读一篇或半篇。上课时这位同学报告15至20分钟,我讲解60分钟,最后10分钟讨论。有时其他同学会有不同见解,但大部分的情况,是我用这10分钟解说下篇的方向与论点,以及选定下一位报告的同学。几年下来,这种做法累积了一些口碑。西洋经济史的35人的小教室,有时还会爆满;中国经济史50人的大教室,有时还要抢座位。每学期末学生会在网络上,给各科教师打评鉴分数,也有具体的建议汇整给教师参考。评鉴的满分是4分,3分以上就不错了;3.5分以上,教务长会写一封恭贺函,有一次我甚至还得到3.8分(上网填卷率88%)。2006年5月我代表科技管理学院,到学校竞选杰出教学奖,结果得到一张慰勉函,可见清华有不少人教得比我更受学生欢迎。我挑文章的原则是「三项ing」。(1)Interesting(读起来有趣),(2)Entertaining(有娱乐效果),(3)Provoking(具有争辩性)。难得有同时符合这三项原则的文章,只要符合其中一项,故事流畅就可以入选了。换句话说,我偏好故事性强、容易转述、启发性高的文章。有些文章较技术性,故事性较低,不适合在此综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本书其实是我教西洋经济史的课程讲义大纲,或是「读者文摘」。选进本书的文章,我认为还是有高下之分。我依三项原则来判断一篇文章的价值:(1)能增加某个议题的新知识,这类型的文章篇数最多。(2)能提出某项新观念,来分析旧题材而得出新意义,这种文章就少多了。(3)能改变我们对某个题材的认知与理解,这才是上品。我认为本书中有三篇符合第(3)项的高标准。(1)第7章介绍Fogel如何运用「反事实推论法」(counterfactualanalysis),这是研究方法上的重大启发。他提出一项新观念:「社会节省」(socialsaving),用来计算美国铁路的经济效益。结论是:美国铁路对19世纪的经济发展助益不大,改变了我们对这个题材的认知。(2)第10章〈为什么《共产党宣言》对英国的影响不大?〉虽然没有提出新观念,我还是很喜欢也很佩服,因为作者用新观点、新证据来分析旧题材,改变了我们对劳工阶级革命的认知与理解。(3)第24章介绍JohnDavies对马铃薯的研究,他说明为何在爱尔兰大飢荒时期,马铃薯才有可能成为季芬财(Giffengoods)。简略地说,就是当马铃薯涨价后,对马铃薯的需求反而提升,产生正斜率的需求曲线,而非正常状况下的负斜率需求曲线。他提出新观念说:(a)收入必须逼近生存底线时;(b)在没有其他食物可选择替代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季芬财。季芬财的观念早已超过一百年,如果马铃薯是季芬财,为什么你还要去麦当劳排队买薯条?直到现在,大一经济学原理所教的季芬财,都没有提到(a)与(b)这两项必要条件。全世界有多少人读过、教过季芬财的观念,竟然要等这么久,才让Davies告诉我们正确的答案。整体而言,这是一本推广型的读物,每章挑一篇主要文章来解说,是初阶的导引。每章最后都会列出所根据的论文出处,如果想对经济史进一步学习,请看绪论〈为什么要读经济史?〉的附录「延伸阅读」。我心目中的读者,是大三、大四经济系和历史系的同学,以及对人文社会问题有兴趣的一般读者。如果高三同学想读,我也不反对。我希望中壮年读者,可以转述有趣的故事给家人和子女。这本书有个大缺点:我把每项主题限制在(打字稿)5页内,以简洁为主要诉求,以
本文标题:经济史的趣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25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