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经济地理学整理[1]
掌握: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是什么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1)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第四次产业。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第2章工业经济区位论1.掌握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基本概念与三种区位指向;A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B类型: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例如运费、劳动力、地租等;而特殊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例如空气湿度等。C在区位因子中,还可分出区域性因子,集聚、分散因子。韦伯分三个阶段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理论:No1: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运费最小的区位)。No2:劳动费指向,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当节省的劳动费大于增加的运费时,企业可能会离开运费最低点,转向劳动费最低点)。No3: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会产生集聚。一般而言,发生集聚指向可能性大的区域是多数工厂互相临近的区域。)。2.了解帕兰德和胡佛对运输因子的改进(成本学派)帕兰德:以不完全竞争的前提,以价格为变量研究区位空间的均衡,提出远距离运费衰减理论。认为企业应当布局在生产的所有费用总和最小的区位胡佛:他将运费分为场站作业和线路运输费两个部分,并指出总运费是一条增长逐渐放慢的曲线,而不是直线。他认为运输距离、方向、运输量以及其他交通条件的变化都直接影响运费,从而影响产业的区位变化。运输方式的不同,单位重量的货物的运费大小也不同。3.了解行为区位论中史密斯的收益空间边界和普雷德的行为矩阵(市场学派)(1)(2)(3)(1)生产一件产品的平均费用(AC)在A’点,空间收入曲线(P),B’是收入最大点。Ma和Mb就表示利润的边界可能。A’A”之间的距离大于B”B’,所以A是最佳区位。(2)AC表示所有企业的平均费用曲线,ACS和ACT分别表示经营手段和能力较高与经营手段和能力较低的企业空间费用曲线。因此优秀企业间不仅在最佳区位可以获得最大利润,同样区位空间的选择范围也相对较大。(3)AC是空间费用曲线,在E’F’处受到政策影响,降到E”F”,同样G’H’普雷德的行为矩阵:随着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现代化,人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成为区位分析的决定性因素,而运费、生产成本等退为次要因素。它认为,不存在行为完全合理的经济人,而且事实上也难以做出最优化的区位决策,因为人的行为必然受到他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个人素质高低的影响。Z决策者布局最合理,Y最差。但是随着时间和技术的推移,人掌握信息以及利用信息的能力增强,开始向Z布局。了解1.区位论发展阶段,总结各阶段特点古典区位理论(成本、运费最低);近代区位理论(市场区位最优);现代区位理论(地域经济活动的最优组织)第3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掌握1.中心地理论的基本概念、前提条件及三原则中心地系统形成的基本原理中心地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城市、城镇、农村聚落布局、商业中心)服务范围:衷心地攻击的额货物能够达到的最大范围。等级:中洗涤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有高低等级之分,中心地的等级取决于其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水平。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人口,也即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1.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间均衡是中心地系统的基础。前提条件:第一,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人口均匀地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第二,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运费与距离成正比。第三,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第四,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和质量都相同。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2.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1)特点: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1,4,16,64,256,…。因此,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4的中心地系统。3.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1)特点: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原因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1,7,49,343,…。它是以7的倍数增加,形成以K=7的中心地系统。2.廖什的市场区位论(假设前提、市场网建立、经济景观)假设前提:a均质平原,运输条件相同,原料充足,均等分布b农业人口均等分布,自给自足,消费者行为相同c运费由消费者负担。居民需求是有价格弹性的。d假定没有新企业加入到这个地区,那么工业区位主要由它对产品的需求来决定e居民技术知识相同,都可得到生产机会e工业如果设在它能够吸引足够数量的消费者的地点,它就能获得利润,否则不能获利,而不能获利点,它就不适宜成为工业所在地。f除经济因素,其他因素都不予考虑市场网建立:在自然条件和人口分布密度均质的情况下,经济景观有规律的扩展,形成三角形、聚落和城市分布、六边形市场区形将市场网络按照经济法则排列,所形成的具有等级序列的空间分布称为经济景观了解1.克氏与廖氏理论的差异(1)两种模型建立的前提条件不同。廖什的六边形市场系统模型是在人口和需求均等的基础上形成,而克里斯塔勒只强调人口有规律的分布。(2)市场区体系的构建方式不同。克里斯塔勒的理论是根据商品销售的上限,由上而下地布局;而廖什的理论是按照各种商品的必要的运输,即商品的下限,由下而上构建中心地的市场系统。(3)克里斯塔勒的模型是以明显的结级系统为特征,而廖什的模型属于非等级系统。(4)关于中心地的等级与所供给商品的种类间的关系两者也存在差异。在克里斯塔勒的模型中,所有的商品都是从高级中心地流向低级中心地,绝对不会存在相反方向的供给,而同一等级的中心地,则相互之间不存在商品的移动。但在廖什的模型中,商品的流向则是双向的。(5)在克里斯塔勒的模型中,中心地的职能与人口规模完全相对应,而在廖什的模型中,中心地职能等级结构和规模等级结构未必一致。2.中心地理论的发展:贝利和加里森模型3.零售业区位选择的相关理论和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基本因素第5章多部门企业区位掌握1.基本概念:规模经济: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生产规模扩大,可带来单位生产成本的下降。这种范围的上限,被称为最佳规模。随着专业化生产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提高,这种最佳规模在不断扩展。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即规模效益,或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企业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活动,要比这些活动分离地由多个企业进行更为有效率,从而实现范围经济。横向一体化:是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纵向一体化:是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纵向一体化包括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指企业介入原供应商的生产活动。前向一体化:指企业控制原属客户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了解1.企业组织扩张的动因、战略与方式企业组织扩张的动因:市场占领被作为公司空间扩张的主要动力。但是,必须指出,市场占领并不是公司空间扩张的惟一动力。在某些情况下,保证原材料供应或接近原材料市场,借助廉价劳动力等因素均可引起公司投资建厂或合并它厂。2.企业空间演变的不同模式.跨国公司发展5个阶段:阶段Ⅰ:假设一个多工厂公司,其生产和批销机构均位于国家1。通过出口供应海外市场。阶段Ⅱ:开始海外扩张。阶段Ⅲ:开始海外生产。阶段Ⅳ:国际生产经营活动进一步扩展。阶段Ⅴ:对公司国内外生产经营的国际网络进行组织调整,使其趋于合理化。第6章跨国公司的空间特征掌握1.跨国投资的原因: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新产品阶段:该阶段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等条件,主要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如美国)的都市中心。随后受市场需求驱动,也开始在其它发达国家进行,但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成熟产品阶段:该阶段已实现部分标准化。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如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包括运输成本)高于目标国直接生产的平均成本时,企业选择直接投资以发达国家为主。标准化产品阶段:该阶段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产品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此时,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从而,使母国成为该产品的进口国。)、折衷理论、贸易理论2.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规律:总部(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便利的交通运输;及时的信息获取;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研发和生产机构R&D(1.接近于科研机构和贸易组织,以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和科技支持;2.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供应地,以满足研究、开发和试制生产等对劳动力的需求;3.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以便及时对样本及新产品的性能、消费者偏好提供反馈意见,并引导消费。)跨国投资的影响因素:企业受利益驱动,进行跨国投资时,成本、市场和要素投入决定投资国别的选择。第7章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掌握1.基本概念:区域经济结构、区域产业结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潜导产业;霍夫曼比例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潜导产业: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2.区域产业分类与结构:(一)三次产业分类;(二)区域产业功能分类: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基础性产业;支柱产业;潜导产业;(三)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等3.主导产业选择原则:由比较集中率系数、比较生产率系数、比较输出率系数和比较利税系数等构成的一个综合指标。比较优势系数是这四个系数的乘积。4.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理论1.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2.库兹涅茨法则;3.霍夫曼定理;4.雁行形态说5.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点轴理论、梯度推移学说,并以典型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进过程行分析6.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一)城市形成与发展受区域发展水平、资源供给、环境容量、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计划等的约束(二)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城市的发展势必对区域的产生组织和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发展,推动区域形成多核心由不同等级、规模、功能的城市构成的城市体系。3.城市化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演
本文标题:经济地理学整理[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26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