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4章-1中心地理论
1第四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在1930年完成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于1933年出版了他的著作《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关于具有城市职能聚落的分布与发展规律的经济地理学研究》一书(中译本《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系统地阐述了这一对地理学尤其是对聚落地理学具有重大影响的中心地理论。背景: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加速了经济活动集聚的进程。城市在整个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工业、交通的集中点,商业、贸易和服务行业的聚集点。目的: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二、中心地理论的有关基本概念(一)中心地、中心商品、中心地职能中心商品(含服务):在少数的地点(中心地)生产、供给,而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中心地职能: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职能(中心地职能)的布局场所。(二)中心性中心性是指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中心性一般可用下式表示:C=B1-B2式中:C中心地的中心性;B1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的总量;B2中心地供给中心地自身的中心商品的数量。2从上式可知,中心性即中心地供给自身中心商品后的剩余,也即从中心地供给其周围区域的中心商品的数量。(三)补充区域(市场区域、中心地区域)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区域称为中心地的补充区域,也称市场区域或中心地区域。具体说,是中心地的周围从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给的区域。在中心地,中心商品有剩余,而在中心地的周围区域中心商品不足。中心地中心商品的剩余部分便用于补充周围区域的中心商品的不足部分,当两者(供给和需求)均衡时的区域范围也就成为补充区域的范围。(四)商品服务范围(货物的供给范围)商品服务范围有上限与下限两种。商品服务范围上限(外侧界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的,为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从理论上说商品服务范围上限为补充区域的边界。商品服务范围下限(内侧界限)是由中心商品的供给角度所规定的边界。中心地为供给某种中心商品而必须达到的该商品的最小限度的需要量,叫做门槛值或最小必要需求量。下限为中心地内该最小限度的消费者的空间范围。(五)中心商品与中心地职能的等级根据中心商品服务范围的大小可分为高级中心商品和低级中心商品。高级中心商品是指商品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大的中心商品,比如高档消费品、名牌服装、宝石等;低级中心商品则是商品服务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小的中心商品,比如,小百货、副食品、蔬菜等。供给高级中心商品的中心地职能为高级中心地职能,反之为低级中心地职能。比如专营某名牌服装的专卖店和经营宝石的宝石店是高级中心地职能,而经营小百货的便民商店则是低级中心地职能。(六)中心地的等级3具有高级中心地职能布局的中心地为高级中心地,反之为低级中心地。比如有宝石店的中心地是高级中心地,而仅有便民商店的中心地是低级中心地。低级中心地数量多,分布广,服务范围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档次低,种类也少。而高级中心地数量少,服务范围广,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也多。在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些中级中心地,其供应的商品和服务范围介于两者之间。中心地的等级性表现在每个高级中心地都附属有几个中级中心地和更多的低级中心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基本在低级中心地就可满足,但如购买较高级的商品和寻求高档次的服务必须去中级中心地和高级中心地才能满足。不同规模等级的中心地之间的分布秩序和空间结构是中心地理论研究的中心课题。克里斯塔勒实地调查了德国南部不同等级中心地的数量、服务范围、提供的商品种类和中心地人口等。他把在德国南部可以找到的村镇按其地位次序进行分级,再对其进行适当的补充,并用各级村镇和城市的级别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来代表不同级别的村镇和城市中心,最终形成了一个从M到L级别依次升高的有7个级别的中心地等级系统(见表4-1)。表4-1: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级别划分级别简称名称名称含义MMarktlecken基本市场区位,最低一级的中心地AAmtsstadchen设有镇级官方机构的村镇KKreisstadtchen县级镇BBezirkshauptorte地区主要中心GGaubezirkshauptorte地区高级中心,地位超过B级中心PProvinzialhauptorte省首府LLendeszentralen跨区域首要城市中心表4-2市场原理基础上的中心地及其服务范围中心地等级中心地数服务区数服务半径/km服务范围/km2提供商品种类数中心地人口数服务区人口数M4867294.0444010003500A1622436.913490200011000K548112.04001804000350004B182720.7120033010000100000G6936.0360060030000350000P2362.11080010001000001000000L11108.03240020005000003500000合计729………………克里斯塔勒发现最低等级的村镇级中心地M数量最多,达486个,服务半径仅4km,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为40种,中心地的人口及其服务区人口也较少。随着中心地等级提高,中心地数量也愈来愈少,服务半径却逐渐增大,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也随之增加(见表4-2)。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最大特征之一是中心地的等级和中心职能是相互对应的。最低等级的中心地具有最低的中心职能,而比其高一级的中心地不仅具有自己固有的职能,同时也兼有最低中心地的中心职能,依次类推,最高级的中心地具备所有等级的中心职能。同时,同一等级的中心地以一定的间隔布局。(七)经济距离决定各级中心地商品和服务供给范围大小的重要因子是经济距离。经济距离为用货币价值换算后的地理距离。是主要由费用、时间、劳动力3要素所决定的距离,但消费者的行为也影响到经济距离的大小。因此,交通发达程度如何对于中心地的形成与发展意义重大。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克里斯塔勒认为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形态,受市场因素、交通因素和行政因素的制约,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统空间模型,其中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间均衡是中心地系统的基础。(一)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1.基本前提第一,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人口均匀地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中心地在区域内的任何地方都可布局。第二,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且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距离成正比。5第三,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第四,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和质量都相同。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第五,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心地、并且满足供给所有的空间(所有居民)的配置形式。第六,中心地职能在同一的中心地集聚。2.各级中心地多级六边形空间模型的形成在满足上述的前提条件下,初始时某一区域的任何地点的消费者都可接受均匀分布的中心地提供的商品服务半径相同(克里斯塔勒设定为21km)的商品服务。根据前提条件第五条的规定,初始状态的中心地(B级中心地)分布将呈如图4-1所示的六边形结构。六边形结构从数学来看,其面积是仅次于圆的最优结构。图4-1单一中心商品构成的中心地分布结构但对于中心地区域内的消费者而言,还需要其它商品的服务。比如商品服务半径为20km的商品时,若仍然只靠原有的中心地供应,在每3个相邻中心地(B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之间都将存在着一个空白区(图4-2的阴影部分),空白区得不到该级中心地的服务或者说没有包含在该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中。这时就会在空白区出现一个次一级中心地(图4—26中的K级中心地),以满足空白区居民的需要。而这个次一级的中心地一定位于这一空白区的中心,也即上级(B级)中心地市场区域的顶点上。这是因为只有在这点上供应服务范围的运距最短。由K级中心地可以供应区域内消费者商品服务半径20~12km的所有商品。图4-2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形成原理示意图但当消费者进一步需求11km的商品时,若仍仅由K级中心地供应,则在K级中心地中间,也会出现一个空白区,这样比K级中心地低一级的A中心地就会在此布局。以此类推,不同等级的中心地就逐渐形成。各级中心地从上到下组成一个有规模递减的多级六边形空间模型,此时所有中心地达到了空间均衡(图4-3)。图4-3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3.市场原则下中心地的市场区之间的关系7如图4-3所示,B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包括着1个完整的K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中心部),在其周围还有6个K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的1/3部分。这样1个B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等于1+1/3×6=3个K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依此类推,可以得出各等级中心地间的区域数量关系。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具有如下关系,即:1,3,9,27,81,…。从这一数字排列关系可看出,是按3的倍数在变化,因此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3的中心地系统。4.市场原则下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由图4-3可见,每个m-1级中心地(如K级中心地)包含在3个等距离的m级中心地中。这样,每个m级中心地(如B级中心地)共包含着6个类似的m-1中心地。也就是说,m级中心地在自己的市场区域内包含着1/3×6=2个m-1级中心地。而一个m级中心地内包含了6个m-2级(图中为A级中心地)中心地。由图4-3还可看到,一个m级中心地内完整地包含了12个m-3级(图中的M级中心地);并且与自己同一等级的中心地的每一条边界线上共同拥有2个m-3级中心地(6条边界线共同拥有12个,每个m级中心地拥有6个)。这样一个m级中心地拥有18个m-3级中心地。由此可得到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2,6,18,54,…,即从区域内次级中心地开始,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低级中心地为其上一级中心地的3倍。5.中心地之间的距离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各中心地间的距离的关系也有固定的关系,如图4-4所示,上一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是下级中心地距离的8图4-4德国南部的中心地的数量和距离综上所述,在市场原则基础上的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系统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其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二是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三是各等级间的中心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二)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1.特点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特点是: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比如m-1(m>1)级中心地是布局在两个m级中心地连接线的中点(如图4—5)。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9图4-5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如图4—5所示,1个m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内包含着1个完整的m-1级中心地和6个1/2(总数为1+6×1/2=4)的m-1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由此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1,4,16,64,256,…。因此,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4的中心地系统。3.中心地之间的数量由图4—5可见,每个m-1级中心地(图中黑点加一个圆圈)包含在2个等距离的m级中心地中,而每个m级中心地(大黑点)共包含着6个类似的m-1级中心地。也就是说,m级中心地在自己的市场区域内包含着1/2×6=3个m—l级中心地。而且,每个m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拥有12个m—2级中心地(小黑点),及48个m—3级中心地(小圆圈)。这样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3,12,48,192,…。4.中心地之间的距离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中心地的距离关系为:上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是下级中心地之间距离的2(即)倍。(三)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1.特点:410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特点是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其原因是在
本文标题:经济地理学讲义-第4章-1中心地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26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