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衣京剧传统服装中,除蟒、靠、褶、帔之外,其余所有服装,都称为衣。“开氅”属于便服。用于高级武将、权臣在非礼仪场合(军旅、家居)。因为这种服饰气派很大,所以为了强化表现力,也用于戏剧主角的某类人物,如占山为王的寨主,武艺高超的大将及侠士等。其形制:大襟、大领、氅长及足,带“摆”,有缘饰。主要纹样为狮、虎、豹、象等走兽(武将专用),尤以“双狮绣球”纹样最为典型。“狮开氅”多为绿色,大缎料,绒绣,衣边及袖口镶4寸左右的宽边(波线式),满绣装饰纹样。图为《将相和》之廉颇角色行当:净行之铜锤花脸麒麟开氅。用于高级职官。麒麟是传说中的神兽:龙首、狮尾、牛足。将此种神兽用做开氅的主要纹样,插底为“博古”图案(又称“四艺”吉祥),是为了象征人物的位高权重。麒麟开氅一般为黄色,绒绣。若用黑色,则采平金绣法。图为《宇宙锋》之赵高,头戴相巾。角色行当:净行之架子花脸团花开氅:用于高级文官。主要纹样为团花(周身共10个花团)。绒绣或平金绣。衣边及袖口绣缘饰纹样,不单镶边。图为《将相和》之蔺相如角色行当:文老生之安工老生,即唱功老生;团狮开氅:用于身份高的武将。白色。绒绣。狮子本是勇猛的象征,构成圆形图案纹样之后,减弱了气势,增强了装饰性,这就具有了严谨庄重的特点,适用于既勇猛而又有智谋的类型人物。图为《甘露寺》之赵云,头戴“扎镫”。角色行当:武生官衣:文官的官服。用于中级文官(个别情况如新科状元、婚典新郎等也用之)。源于明代官服—盘领窄袖大袍。其形制,基本与蟒相同,唯不绣纹样,用素色缎料制成。胸前与后背各缀一块方形“补子”,上面绣飞禽及旭日海水。明、清两代,以“补子”纹样区分官阶、身份,文绣飞禽,武绣走兽,所绣纹样皆有严格规定。但京剧眼装官衣上的“补子”,仅起到艺术符号的作用。官衣以眼色区别大致的官级:紫色、红色表示身份品位最高,蓝色次之,黑色最低。凡穿官衣均佩戴玉带。图为《群英会》之鲁肃(三国时代东吴的大夫)。改良官衣对官衣加以美化,采用平金绣的圆形纹样取代“补子”,并在袖口及腰部以下适当饰以纹样。此种改革图案的官衣,谓之改良官衣,为近世所创。图为《赤壁之战》之鲁肃。青官衣俗称“青素”。黑色表示职位最低。“青官衣”虽具官衣形制,但无“补子”。一般用于管理驿站的驿丞官或管理官僚门庭的门官,也用于降将。图为《战宛城》之张绣(战败后归顺曹操的降将)。红官衣——丑生红官衣尺寸比官衣略短一些,专用于如七品知县身份的喜剧人物或反面人物。衣服略短,一则是为造成一种滑稽感觉,再则是为了适应较大的舞台表演动作的需要。(有时为了更加强喜剧色彩,此类人物干脆使用尺寸更短的女官衣)。图为《审头刺汤》之汤勤(明代嘉靖朝的严世藩之幕宾)。角色行当:文丑之袍带丑。学士官衣——属于官员、学士的常礼服。它是在缀有“补子”的青官衣基础上演变而成的。身后仍有“摆”,但补挂玉带,改系软带,软带正中垂两条飘带。以纹样进行局部装饰:绣边,下摆绣海水。学士官衣虽是其母体——官衣中分离出来的,但它仍未脱离官衣的基本形制。图为《十道本》之褚遂良(唐代名臣)学士衣——由传统的学士官衣进一步发展而成。它取消了作为官衣主要标志的“补子”和“摆”,使之真正具有了常礼服的性质。与之相应的改革,是以学士巾取代纱帽。这样,就使得新的人物造型趋于合理、完整。学士衣自近世成型之后,以其古雅潇洒赢得表演艺术家们的青睐,传统的学士官衣遂不再常用了。图为《洛神》之曹植角色行当:文小生之官生古装——梅派古装的创制,在戏曲服装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开拓意义和有益的启示。“云台衣”这种新颖的服式原来是因某一特定剧目而专用的,后来得到发展。在演进过程中,又与传统的服装造型特色相融合,形成了一种适应面大的通用服装,并成为定式而保留下来,从而丰富了戏曲服装宝库,这就是我们现在所通用的“古装“。它与其雏型—云台衣不同之处在于:以圆领对襟云肩取代了直领云肩,以带水袖的阔袖古装袄代替了窄袖古装袄,以飘带软带替代了绦子。“古装”的造型,在一定限度上突出了女性的曲线美。其应用范围也扩大了,通用于传统剧目中的仙女,以及红娘等人物,在新编剧目中,更得到了广泛使用。云台衣——梅兰芳早年编演《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等新剧时,参考古代绘画、雕塑中的人物造型特点,大胆创制了许多新颖而别致的戏装,当时将它们称为“古装”,以区别于一般通用的戏装。如《洛神》的“示梦衣”、“戏波衣”,《嫦娥奔月》的“采花衣”,《太真外传》的“舞盘衣”,“骊宫衣”,《木兰从军》的“木兰甲”,《天女散花》之“云台衣”等皆为梅先生所创。以云台衣为代表的古装,本是为了在戏曲舞台上发挥古代歌舞特点而创制的,显示了前辈艺术家敢于突破传统的革新精神。从形制上看,它改变了传统的服装造型:衣裳剪裁合体,上衣短如褶,裙子系在衣外,以带束腰,袖子也由肥阔而变为窄瘦。这种服式无疑使得剧中人物具有修长、窈窕的美感,具有现代审美情趣。此云台衣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上衣为淡青色古装“袄子”,外披直大领云肩,下裳为“腰裙”,胯部系小腰裙(即“小侉子”),腰系黄丝绦,挂玉珮,肩部垂两条风带。图为《天女散花》之天女(佛经故事中众香国的天女)。宫装——也称“宫衣”,属于女用常礼服。用于皇妃、公主在一种比较随便闲适的后官场合。宫装虽然极为华丽,但规格低于女蟒,不能用于庄严隆重的环境。形制是:衣裙一体(上衣下裳相连),圆领对襟,阔袖(袖口大镶大沿,具有清代满族妇女服饰的典型特征),肥腰(革带仅为装饰),腰际以下缀有彩色飘带(3层,计64条),内连衬裙。服色以红为主,杂以各色作为辅衬。周身满绣纹样(上衣绒绣飞凤牡丹,飘带绒绣草花或草凤)。使用宫装也需加云肩(此种盖肩装饰品为小立领,绣花,周围饰以网子繐。也具有清代女装特征)。图为《贵妃醉酒》之杨贵妃。行当:旦行之花衫蓝衫:以素蓝色绸缎料制作,以波浪式的黑色宽边作为缘饰,使之既庄重沉稳,又具有开氅大方而有气派的特点。例子:《赵氏孤儿》之程婴平金绣绿色龙箭衣箭衣属轻便的戎服。应用范围很广,上自帝王、武将,下至英雄豪杰,衙役狱卒等俱用。箭衣按花色、质料的不同,细分为彩绣龙箭衣、平金龙箭衣、团花箭衣、花箭衣、素箭衣、布箭衣等6个品种。某种类型人物使用某种箭衣,有着严格的规则。箭衣,源于清代的四开衩蟒袍、行褂。其形制是:圆领、大襟、窄袖(袖口为马蹄形),衣长及足,除左右跨下开衩而外,前后身亦有高开衩。马蹄袖源于清代满人的服饰,满族发源于长白山区,以游牧为主,冬季寒冷,为防手冻,常用兽皮护于腕部及手背,并能翻上、放下,久而久之便形成“马蹄”形状的袖口--马蹄袖。箭衣是便于射箭的服装。而射箭时又常常骑马,为方便起见,清代蟒袍下摆四面开口。此种服装形制具有便于骑射之特点。戏曲舞台上,为适应表演的需要,将箭袖衣作为动作幅度较大的武将军常服。此外,扮大太监的,也穿龙箭衣。清代官位品级的标志是以在蟒袍外罩的天青色褂子上所绣的文禽、武兽的补子来显示的。太监没有官位,不能穿补服,只能穿箭袖蟒袍,所以后来舞台上扮演高级太监的穿龙箭衣。最早采用四开衩蟒袍、行褂的是清、乾隆年间江南的昆曲班。箭衣-「楊金花」的楊金花,穿箭衣、繫大帶、頭戴札巾。楊金花因女扮男裝,所以額頭沒有抹橋紅紫箭衣行当:箭衣武生(以称短打武生)花抱衣:抱衣,又名“打衣”、“豹衣”、“英雄衣”,用于侠客、义士、绿林英雄等类人物。分花、素两种。花抱衣的形制是:大襟,大领,紧袖。下摆缀打折的异色绸边两层。抱衣与抱裤的的花色完全相同,形成了人物造型的整体美。图为《三岔口》之任堂惠。头戴软花罗帽,脚穿花薄底靴。行当:武生之短打武生。平金绣兰色地狮子抱衣裤戏曲舞台上扮演非正式武将、武士的服装,又称豹衣豹裤、英雄衣,即所谓“短打衣”。色彩一般不受限制,只是年长武士穿重深色抱衣,年轻武士穿浅淡色抱衣。抱衣的图案花纹不宜绣花草,而多以兽类、八宝(轮、罗、伞、盖、花、罐、鱼、长)或汉瓦等为主。穿用人物有《三岔口》中的任堂惠。任堂惠为了暗地保护被发配的三关上将焦赞,夜宿三岔口客店,误与自己人店主刘利华对打一夜。任堂惠的表演动作都是灵活的短打,所以穿抱衣裤。《三岔口》任堂惠行当:武生之短打武生袄裙:京剧中的大家闺秀,凡是以“青衣”应工的,规定用花帔;凡以“花旦”应工的,则规定用“袄裙”。袄裙源于清代妇女服饰。袄裙的特点是轻便大方,上身窄袄,便于天真活泼少女的快节奏表演动作。下身宽裙,符合“大家闺秀”身份。从服装造型整体来看,上窄下宽,呈正三角形,使人物具有稳定感。图为《梵王宫》之叶含嫣。行当:旦行之花旦。此外,“短衣”还有龙马褂、团花马褂、黄马褂、茶衣、大袖儿、对襟僧衣、男罪衣、女罪衣、刽子手衣、彩婆袄、上下手衣、兵衣等。素侉衣:侉衣又称“快衣”,用于英雄、义士。亦分花、素两种。素侉衣一般用黑色缎制成。其显著的特征是:前胸及腑下缀有密排的白纽扣(称“英雄结”),讲究的纽扣用象牙或骨料制成。这三排白纽扣纯属美化服装的装饰,它以三条白色垂直线,对大面积黑色进行分割,造成强烈的黑白对比,有效地衬托出黑色的俏美潇洒。素侉衣用于短打武生行当的江湖英雄或反面人物,也用于家丁等群众角色,是一种适应面较广的的武服。图为《打虎》之武松。头戴黑素软罗帽,足穿黑薄底靴。雅绣红色梅花战襖、裤、裙这是戏曲舞台上扮演女武侠、女兵、女将或神话剧中女妖的武打服装(又称打衣裤),是戏曲艺术家王瑶卿(梅兰芳之师)为《十三妹》专门设计的服装。后为女兵、女将等通用。色彩没有严格限制,高质量的战裙、袄为主要演员扮演主要角色穿用,质量较差的为女兵所用。穿用人物有《十三妹》(又称《能仁寺》)中的女武侠十三妹。十三妹为了营救安骥,在能仁寺与和尚几次交战,终于救出安公子并结为夫妻。《十三妹》是一出唱、做并重的重头戏,所以十三妹的扮相主要穿红色战裙、袄、裤与风帽、弹囊。平金绣团龙杏黄马褂在明代以前的生活服装资料中,还未发现有关马褂的资料。到了清代,生活服装中已有马褂。朝廷中以奖赏“御赐黄马褂”为最高荣誉。但受奖的功臣们只有当国家举行大典时才能穿一次,平时则要高高供奉在祖宗堂上,以示荣耀。不过,他们可以复制一件较原物简单的黄马褂,以备公务需要时穿用。功勋大臣们违背皇规或犯错误时,皇帝还要将黄马褂收回,以示惩罚。清代的一般文武官员都可以穿马褂,只是不能用明黄、杏黄两色。在戏曲舞台上,无论文官武将都可以穿马褂,如唐代的薛平贵、宋代的金兀术以及《打严嵩》中的中军、卫士等都穿马褂,这虽然与历史上的生活服装不相符合,但戏曲服装自成体系,可不受历史年代的限制。中军(《打严嵩》中)薛平贵金兀术蓝布茶衣这是戏曲舞台上扮演平民百姓、儿童或群演员的服装。穿用人物有《铡美案》中的冬哥、春妹,《红娘》中的书童等。专用衣八褂衣:专用于足智多谋,且有道术的军师一类人物。与开氅相似。斜襟大领,阔袖带水袖。其独特之处在于:身后无摆,腰部略向里收,缀有腰梁,下垂两条飘带。八褂衣的装饰纹样具有道教的象征性。主要纹样——太极与八卦,乃是道教符号。其布局十分严谨,构成一幅完整的“太极图”。在服装的中心位置绣有“太极”,以黑为阴,以白为阳,阴阳旋转于圆形之中。在太极图案的周围,八卦符号排列有序。左肩绣的符号象征天(乾),右肩绣的图案象征地(坤)。前身左下部的图案象征风(巽),前身右下部的图案象征雷(震)。后身左下部的图案象征山(艮),后身右下部的图案象征沼泽(兑)。左袖外侧图案象征水(坎),右袖外侧图案象征火(离)。概括起来,八卦字在服装上的具体含义是“肩担天地,胸怀风雷,背负山川,袖藏水火”。像此种以抽象符号作装饰纹样的情况,在京剧服装中是很少见的,只专用于塑造知天文地理的智慧人物。衣色一般为青色或天青色、宝兰色。图为《失街亭》之诸葛亮。行当:老生。头戴八卦巾。法衣:专用于设坛作法的道士或神仙。对襟,大领,无袖。展开时呈扁方形。所绣纹样有以太极图案为主的,也有不用太极而单用八卦图案的。图为《借东风》之诸葛亮。补服:专用于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统治阶层的官僚。圆领,对襟,左右开衩,肥袖,胸前与背后缀有方形“补子”(象征职官)。图为《四郎探母》之辽邦国舅。斗蓬——本是生活中御寒的外用服装。被采用作戏曲服装后,斗蓬的使用范围得到扩展,已不于只局限于
本文标题:戏曲服装之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3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