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瑞典学派(TheSwedishSchool)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流派。又称北欧学派、斯德哥尔摩学派。它以斯德哥尔摩大学为主要阵地,故又称为斯德哥尔摩学派。起源于19~20世纪之交,形成于20世纪20~3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了一整套带有社会民主主义色彩的小国开放型混合经济理论。它不仅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而且对当代世界有重要影响。它的主要影响是在北欧,对其他西方国家的影响则基本上是学术性的,而不是政策性的。瑞典是北欧一个只有850多万人口,45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小国,同时又是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的对外高度开放型的国家。瑞典学派就是植根于这样的国度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环境之中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它萌芽于20世纪初。当时正值资本主义已逐渐由自由阶段过渡到垄断统治阶段,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已日趋尖锐,以致爆发世界大战和严重经济危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的1920年,便在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周期性经济危机,随即又进入长期的慢性萧条。到1927年左右,经过短暂复苏后,1929年更爆发了在资本主义世界史上空前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失业总数超过3,000万人,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即使在所谓经济高涨时期,失业人数也大量存在。与此同时,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小撮金融寡头利用其所控制的国家机器,日益加强了对国家经济生活的干预,借以攫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在此情况下,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所宣扬的自动充分就业均衡论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在现实面前已渐趋破产,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便不得不在理论上另辟蹊径,以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统治。瑞典学派就是为适应这种新的形势需要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维克塞尔的经济学说瑞典学派的先驱者--维克塞尔,他是瑞典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对奥地利学派、剑桥学派有着深刻的影响。他在20世纪初期提出的货币经济理论,也即累积过程理论(cumulativeprocess),首先突破了此前经济学家普遍持有的“货币面纱”论,试图将货币与实际经济结合起来,并且对包括凯恩斯在内的经济学理论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主要学术思想出现在1898年的《利息与价格》(InterestandPrices)一书中。1893年维克塞尔的第一部著作《价值、资本和租金》问世。在这部倍受庞巴维克和瓦尔拉斯称道的著作中,维克塞尔完成了一个伟大的综合,他把杰文斯、门格尔和马歇尔的边际效用价值论、边际生产力理论应用于庞巴维克的资本分析,并把这种结果溶合到瓦尔拉斯的比较静态一般均衡框架中,从而成为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该理论的时间比学界所公认的这一理论的创始人威克斯蒂德还要早一年。•1896年,他又发表了专题论文《财政理论研究》。该论文内容比较庞杂,重点是将边际效用理论应用于公共部门,进行公平税制的设计;同时提供一种定价方法(特别是边际成本定价),应用于纯粹的和不完全纯粹的公共物品、公用事业服务、寡头产品或卡特尔产品。此外他众多的理论成果中还有一项是所谓财政和税收的自愿交换(或利益)理论。维克塞尔(1896)以此开创了“维克塞尔-林达尔-马斯格雷夫-萨缪尔森-维克里纯公共物品理论”;在处理公共物品上,维克塞尔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即没有简单沿用流行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讨论公共物品的供求,而是采用了一致同意的方法。布坎南声称,在这一点上,他深受维克塞尔的启发,这里表明了公共选择学派与维克塞尔的渊源。维克塞尔致力于货币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在《利息与价格》中,他首次提出被称作维克塞尔主义的“累积过程理论”。这一理论对萨伊的“面纱论”提出质疑,第一次打破传统的两分法,将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结合起来,指出货币对经济过程的实质性影响,成为凯恩斯以及后来主流经济学思想的直接渊源。维克塞尔的积累过程原理在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史上是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在此以前的传统庸俗经济学是进行静态的均衡分析,而且把货币理论与经济理论截然分开。维克塞尔的积累过程原理则把经济的均衡分析开始动态化,并以利息率为纽带,将货币理论与经济理论联系起来,建立起统一的货币经济理论,用以说明经济周期的波动。他的这种宏观动态均衡分析方法,便成为后来瑞典学派普遍沿用的最基本的分析方法。维克塞尔在经济思想史中的地位威克塞尔在经济思想史中占有特殊地位。一方面,他发展了庞巴维克的资本利息论和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是传统经济学的维护者;另一方面,他首创了累积过程学说,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创者。他对经济学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有:第一,威克塞尔第一次把处于分离状态的传统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融为一体。威克塞尔的累积过程原理把涉及到价格形成的经济理论即价值论和分配论与涉及到价格水平的货币理论结合在一个理论框架中。冯哈耶克这样评论道:“只是由于这个伟大的瑞典经济学家才使直到这一世纪末叶仍然隔离着的两股思潮终于确定地溶而为一了。”第二,威克塞尔建立了第一个现代宏观经济均衡体系。根据累积过程理论,当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投资大于储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处于膨胀阶段;反之,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处于紧缩阶段。由此,威克塞尔建立的累积过程学说是一个宏观经济均衡体系。因此,他是宏观经济均衡体系的最早创始人。第三,威克塞尔首次把利率区分为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这个区分在经济思想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开放经济理论•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小国开放经济周期理论•小国开放经济通货膨胀理论俄林的经济学说缪尔达尔和林达尔的经济学说•缪尔达二的经济学说•林达尔的经济学说开放经济理论1、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理论(1)卡塞尔的生平与著作古斯塔夫·卡塞尔(GustavCassel1866.10.20-1945.1.14)瑞典经济学家。曾在乌普萨拉(Uppsala)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学习,并于1904∼1933年在斯德哥尔摩大学任经济学教授。在理论研究中,摒弃英国和奥地利经济学家的边际效用价值说。多次出席国际间经济会议。由于1920年在布鲁塞尔会议中解决世界货币问题及1921年在国际联盟财政委员会工作中成绩卓著,赢得国际盛誉。1916年卡塞尔在总结前人学术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两国货币的汇率主要是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即:购买力平价说(TheoryofPurchasingPowerParity),简称PPP理论。卡塞尔的主要著作:《利息的性质和必要》(1903)《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1914)《社会经济理论》(1918)《世界货币问题》(1921)《世界货币制度的危机》(1923)《经济学的基本思想》(1925)《经济学中的数学思想》(1935)《金本位的奔溃》(1936)(2)购买力平价理论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在其《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1922)一书中正式提出。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两种形式:1.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的均衡汇率等于本国与外国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间的比率。式中r表示汇率,M、P分别表示本国的货币和价格水平,Mf、Pf分别表示世界其他国家的货币和价格水平。2.相对购买力平价:是指不同国家的货币购买力之间的相对变化,是汇率变动的决定因素。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们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是因为它在外国具有对一般商品的购买力,外国人之所以需要本国货币,也是因为它在本国具有购买力。2、小国开放经济周期理论瑞典经济周期的上升通常开始于出口的增加,当国际市场对瑞典出口商品的需求增加时,瑞典出口增加;随着出口的增加,本国(瑞典)的生产扩大、利润上升,生产的扩大进而扩大了对劳动的需求,因而个人的工资也随之上升,所以整个社会收入上升,增加了国内需求。国内商品一时不能满足扩大了的国内需求,于是进口增加。进口的增加在繁荣阶段的晚期往往会超过出口的增加,因而国际收支出现赤字。在繁荣阶段的高峰时期,由于国际市场对瑞典出口商品需求的降低,会导致瑞典出口的下降,因而国内生产增长率变缓,国内投资下降,利润和工资下降,社会需求减少,进而进口减少,国际收支得到改善,价格水平也因需求的减少而下降。于是萧条阶段开始,直到国际市场上出现新的景气,对瑞典出口商品的需求增加,才开始新的一轮周期。3.小国开发经济通货膨胀理论一战后瑞典经济的特点是就业水平高、国际收支比较均衡,但通货膨胀率却很高,并且深受世界性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货膨胀理论最早由挪威经济学家沃德·奥克鲁斯特提出,后为瑞典经济学家埃德格伦、法克森和奥德尔三人在《小国经济的建设》(1970)一书中发展而成。所以该模型通常称为EFO模型。该模型把小国开放式经济体系分成两大部分:开放式经济部门和非开放式经济部门。(1)开放式经济部门:主要由商品生产部门组成,其产品进入国际产品市场;(2)非开放式经济部门:主要由服务性部门和建筑部门组成,其产品不进入国际产品市场。在模型中,世界通货膨胀主要是通过下列途径传递的:(1)国际贸易。在固定汇率条件下,开放式经济部门的通货膨胀率随世界通货膨胀率的增长而增长;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价格等于该产品的国际价格。(2)货币工资增加率。假定不考虑利润的变化,开放式经济部门的货币工资增加率取决于该部门的通货膨胀率和劳动生产率,即该部门的工人根据该部门产品价格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提高货币工资。(3)“看齐”作用。非开放式经济部门的货币工资向开放式经济部门的货币工资看齐,在充分就业条件下,这是防止该部门劳动力外流所必不可少的手段,同时也将通货膨胀传递给了非开放式经济部门。这一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wcoca式中的表示该国的平均通货膨胀率,w表示世界性的通货膨胀率,下标o表示开放式经济部门,下标c表示非开放式经济部门,o和c分别表示开放式经济部门和非开放式经济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加率,ca表示非开放式经济部门在该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该公式的经济学意义是:一国的通货膨胀率等于世界通货膨胀率加开放式经济部门和非开放式经济部门劳动率的差额与权重的乘积(权重为非开放式经济部门在全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最后,将这两个部门的通货膨胀率分别用两部门在该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加权相加,就可以得到该国的通货膨胀率。俄林的生平与著作:贝蒂尔·俄林(BertilOhlin)(1899-1979)瑞典经济学家、政治学家。1899年4月23日,俄林出生於瑞典。1915年考入隆德大学。1919年,获得斯德哥尔摩大学学士学位,1922年,获得斯德哥尔摩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24年获得该校的博士学位。1925-1930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任教,随後,俄林先到英国康桥学短期学习,後又到美国哈佛大学深造一年,在哈佛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1930年,他应聘回到母校斯德哥尔摩商学院,接替他的老师赫克塞尔任经济学教授,从此担任这一职务达35年之久。俄林的经济学说俄林不仅是一位经济学家,还是瑞典着名的政治活动家。他刚任斯德哥尔摩商学院经济学教授不久,就当上自由青年协会的主席,一举成为政坛上引人注目的活跃人物。1938年,俄林当选议会议员。1944年,他出任瑞典主要反对党自由党的主席。同年,在联合政府中任贸易部部长。他连任自由党主席达23年之久。俄林的主要著作:《对外贸易与贸易政策》(1925);《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1931);《货币政策与公共工程解决失业的工具》(1934);《国际经济重建》(1936);《资金市场与利率政策》(1941);《稳定就业问题》(1949);《对外贸易政策》(1955)。第九届获奖者贝蒂尔·俄林——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之父贝蒂尔·俄林以其经典研究——《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而被公认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种指出有哪些因素决定对外贸易模式和分工格局以及说明对外贸易对资源配置、价格关系和收入分配影响的理论。俄林还论证了区际(国内)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异同和国际贸易与产业布局之间的关系。各独立地区的所有财货的相对价格决定人们对财货的需求和生产它们的可能性。地区间的相对价格之差决定于双方的需求情况和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所以,商品的相对价格也就取决于生产这些商品的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性。国际贸易是这种区域贸易理论的扩展和运用,只是在国际
本文标题:经济学说史瑞典学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34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