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范文【汇编8篇】
1/24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范文【汇编8篇】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网友帮大家分享的“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范文【汇编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第一篇】为了能使自己不断进步,于是选择了读书。在大师们的引导下,自己的确收获很多。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被作者的许多话所打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我的读书经历使我认识到,阅读的过程就是自我受到教育和感动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我读了阿尔伯特·哈伯特写的《致加西亚的信》一书,触动很大。书中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美西战争期间,美国总统急需求得在古巴丛林中反抗西班牙军队的起义军首领加西亚的合作,然而,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加西亚到底在哪里。有人对总统说:“或许一个名叫罗文的人有办法找到加西亚,也只有他才找得到。”于是,总统把罗文2/24中尉找来,把致加西亚的信交给他。尽管罗文也不知道加西亚在什么地方,但他接过这封信,什么也没有说就出发了。三个星期后,他徒步走过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历尽波折,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勇气终于找到了加西亚。事实上,触动我的并非这个浅显的故事本身,而是它所传达的那些精神——敬业、忠诚、勤奋。“把信送给加西亚”,已演变成一种忠于职守、信守承诺的象征。也许很多人会认为,现在重提“忠诚”“敬业”“服从”之类的话题未免有些落伍。可事实上,转型期的社会对这些基本精神的渴求更加强烈,人们总在感叹到哪里寻找到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在充斥着懒懒散散、漠不关心、马马虎虎做事态度的现状下,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就显得弥足珍贵。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我从事教师职业的可贵;我深深地认识到,唯有做好本职工作,才是最踏实和安心的。正因为有这么深的体会,我才领略到了“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袁枚语)的真谛。所以说,我们还是来听听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话吧:“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1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3/24就变得越来越小。这里的问题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在读书中成长应该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面对我们的学生,我觉得他们都是智力正常的学生,只是学习成绩略有所不同罢了。就连一个白痴都可以培养成才,难道我们连正常智商的孩子都感到无能为力了吗?退一步讲,即使有少数学生文化课成绩是差点,但在他们身上肯定会有他独特的长处的,我们老师发现了吗?多数的教师恐怕都在分数的“近视眼”下忽视了!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4/24所以说,对孩子的肯定和鼓励要多一些,而相反的责备和训斥要少一些。要使得学生能在各方面都协调统一的发展,需要真正意义地实施素质教育。而我们目前好象还只是在口头上喊得多,而实际做的还有相当的距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春游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沉重的。由此使我想到,现在学校的某些举措,比如体育课要求老师不要做有危险倾向的动作,要保证绝对安全,等等。连最基本的身体素质都可以弃之不顾了,还奢谈什么“素质教育”!我们似乎忘了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了,苏霍姆林斯基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讶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5/24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苏霍姆林斯基就反复强调:“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离开了脑力劳动,就既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这才是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真正强调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第二篇】今天,我们四年级组一起阅读并讨论了第30条“谈谈直观性问题”。通过阅读,我们知道培养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于思维,而直观性只有根据它刺激思维过程的程度,起着促进注意力的发展和深入的作用。使用直观手段,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既要懂得儿童心理学,又要懂得掌握知识的过程。乌申斯基曾写道,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所以直观性是儿童的脑力劳动的一条普遍原则。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直观地展现景象、现象、人物、历史并不罕见,并通过这些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6/24的感悟,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益。在文中,有一句话让我们年级组老师陷入思考,继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句话是这样说的“在运用直观性时,必须考虑到怎样由具体过度到抽象,直观手段在课的哪一阶段上将不再是需要的,那时学生已经不应当把注意力放在直观手段上。”这句话强调了直观性也是要有选择地使用的,讲究一个时机,它只是在促进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上才是需要的。我们的语文姓“语”,学习的对象是语言,这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点。我们该考虑直观性什么时候介入,怎样介入对语言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就拿多媒体辅助手段来说,这确实对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如果我们把多媒体这个配角当成了主角,把直观展示代替了语言探究,这就是我们教师发生了认识上的偏差,用直观性剥夺了学生语言探究、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我应该自豪才对》时,制作了精美的电子白板课件,播放了沙漠中狂风卷来,黄沙漫天飞舞的录像,场景令人震撼;清晰地展现了骆驼的脚掌、睫毛、驼峰,花了大量的时间探讨了三者在沙漠中的作用,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但一节课下来,学生的生物知识得到了拓展,而语文能力未见有明显发展。笔者不禁疑惑,这究竟是一节科学课、生物课,还是一节语文课?我们对上述案例讨论后找到了对策,那就是我们还是要立足文本,在直观展示的时候更注意课件的内在美。课前,教师7/24要在深入解读文本,设计有利于学生语言发展的教学流程上花大工夫,明确课件的使用是为了使已有设计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而采用,而不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才加进去。在制作课件时,要注意排除对学生学习的干扰,不追求华丽的外表,把是否能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放在第一位,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在多媒体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情感交流,让课文中的文字描述与眼前的景象叠加,然后转变为更为个性化的语言从学生的嘴里流淌出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让我们用苏老的一句话作为自勉“运用直观性原则是需要很高的技巧,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和心情的。”只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我想,一定能恰如其分地选对方法,用好方法。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第三篇】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术著作《给老师的建议》觉得颇有收获,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书中提到100条教育理论,认同的观点颇多,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点: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学生坐在课桌后面而无所事事,每天无所事事,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无所事事,这样会使一个人走入歧途,在道德上败坏下去。人应当首先在思想领域里成为劳动者。在课堂上要做两件事: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8/24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在教育学生时,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很差,每天坐在课桌旁,无所事事,套用大师的话:这是一种可怕的危险,这样会使人走入歧途,在道德上败坏下去。所以,教师不要把学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极地掌握知识上去,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很多学生之所以把学习当成负担,因为他没有体验到学习带给他的快乐,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少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颤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以被认为是死人。“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务。把学习当成一种思考、认识、发现和好奇的需要,这样的学生才会成为会思考的劳动者。只有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思考者时,学生才能体验学习是一种快乐和幸福,而这种快乐反过来促进学生的思考。没有问题意味着没有思考,没有思考怎么能提出问题?较多的学生早已不会思考了,忘记了思考的概念,更不知思考的线路,要思考做啥?那么,怎样才能使思考的活动在学校生的头脑里占据统治地位?首先,需要使用教师的智慧。教师本身应该是个思想者,用思想去点燃思想,用智慧去碰撞智慧,力求转变自己的一味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苏赫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学生生活9/24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我们依靠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的不可遏止的向往“。其次、解放学生思想,转变学生的学习心态。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了等待、习惯了依赖、习惯了接收、习惯了习惯的一切,主体意识丢失,独立能力退化。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而自主学习表现为学习责任,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该改承担学习的责任?教师固然应该承担,但学生若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学生永远在昏昧等待中。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时,学生自己的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才是一种真正的学习。然后、学会等待、牵线搭桥。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实际的课堂往往是这样的,要叫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常常沉默寡言,面面相觑,提不出来,为何提不出?因为不习惯思考,也不会思考,那么,老师提出问题,大家发表看法吧,仍然沉默,为何?因为没有看法,哪里去找?时间一分分过去,教学进度走不了,急死老师了,忍不住越粗代庖来得干净利索,省时省力,结果,我们又回到老路。学生永远在等待依赖中。所以,教师不能急,首先给学生充裕的思考准备时间,善于激励,耐心等待。一部分学生可能就差那么点勇气,需要教师为他们打打气儿,有种种10/24顾虑障碍的,需要教师疏导。其次会引导,学生思维卡壳的地
本文标题: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范文【汇编8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452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