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考研值不值——经济学
2001~2007年我国考研报名人数的变化如右图。来自教育部的数据表明,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44.9万人,比2007年增长6%。而全国共有12万人报考,比2007年的128.2万减少8.2万人,研究生考试报名的人数首次出现全国范围大幅下滑局面。考研的温度突然降了下来,其原因到底是考生渐趋理性化了,还是该现象与经济发展存在着某种必然关系?2001-2007考研报名人数0204060801001201401234567年份(200-)人数(单位:万人)报名人数一考研动机现在用人单位更加重视“知识技能”、“实践经验”,而不再唯学历是尊。近年来,一些省份出现了研究生初次就业率低于本科生的情况。学历与就业的这种“倒挂”,无疑给高学历盲目崇拜泼了一盆冷水。2006年,扩招后的首批研究生毕业走向社会,研究生就业形势骤然严峻。与本科生相比,硕士研究生的优势和劣势却有所趋同:想留校,学历不够;想考公务员,竞争激烈;没有较多的实践经验,到企业要从头学起。但是研究生普遍对工作、对未来期望值高,但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一旦达不到预期值,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目前的高校教育,有的专业设置和实际工作有脱节,增大了学生就业的困难。现今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薪资不能达到期望值的原因1、高校的扩招政策。2、研究生教育侧重于培养研究型学生,很多研究机构也都需要这样的学生。3、选择专业的盲目性。近期,由于社会上一部分研究生在寻求工作的过程中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薪资和价值实现的期望值,便阐发了考研无用论的论调,以低调来回兑现实。有考研动机的部分人群听了这种论调后,考研的想法有所动摇,中途放弃,这是造成今年考研人数略有下降的原因之一。二、收费改革使读研成本增高放弃考研的人数增加,还与公费读研逐步被取消有直接关系。从2008年开始,很多高校开始实行研究生收费改革,改革后的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不再区分公费和自费,而采取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方式资助优秀研究生。三考研压力大睡眠不足,易失眠听不进课心理烦躁不安,产生焦虑感等四不把考研当唯一出路已毕业研究生就业率的逐年降低,使准备报考研究生以增加就业砝码的本科生们止步,转而另寻就业门路。案例: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的王蒙蒙告诉记者,去年毕业时,全班超过70%的同学都报名参加了研究生考试,但实际到场参加考试的人数却大大减少,“听学姐们说,往年也是如此,跟风报考的人很多,但是到考试的时候,有找到工作的,也有自觉实力不够不敢去的,总之有一些学生就是只交了报名费,却根本就不去考场参加考试。”到了今年,同学中虽然也有考的,但已经为数很少,大部分同学都参加了工作或忙着别的事,不能够安心考研了。五注重培养实际工作能力案例:“我本来打算今年寒假复习考研的,但是老师说现在工作不好找,研究生就业也并不轻松,所以就改变想法,寒假联系了一家单位去实习,锻炼一下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大三学生小王说。六新政策今年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有研究生院的高校,2007年保送研究生名额一般按该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数的15%左右,即推免生从过去占毕业生人数的10%扩大到15%,未设立研究生院的“211工程”高校推免生的比例为5%,往年这类院校为3%,一般大学则维持在3%。研究生考试推荐免试生比例增加的新政策,也有可能部分导致报考人数减少。七、家庭状况不允许考研除了读研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一些学生考虑的是家庭状况和求学费用。案例:小苏原本从大学一年级起就积极为考研作准备。但是从大三下半年起,她就开始在不同的单位实习,一直在忙着找工作,此后她放弃了考研。小苏说:“虽然我非常希望进入高一等院校继续深造,但是我不得不考虑到家庭状况。我一直想报考的那所院校从去年开始不招收公费研究生了。我在家里是大姐,弟弟还在读书,不如早点工作减轻家里的负担。”八出国读研出国读研除了报考香港地区的大学外,一些学生还选择了出国读研。据英国使馆提供的最新数字,仅2007年,到英国读研究生的中国留学生就超过了2万人。选择的多元化也是我国内地考研人数减少的原因之一。读研的机会成本:个人选择正规的在校学习或业余学习,可按两个时间段来分析。第一阶段,在个人达到劳动力年龄之前,也就是说个人这时期内学习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很小或是为零。第二阶段,个人达到劳动年龄,也就是说个人通过劳动力的付出可以获得经济收益,且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经济收益也越大并呈递增的趋势。这时期个人选择继续学习如在校学习或业余学习,机会成本很大,也就是说选择学习将要放弃经济收益,从而增加了学习的机会成本。这时期个人学习成本将包括学习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个人在考虑收益时更重要是要考虑将来的收益变化情况和在今后能在几年内补偿学习成本,如果成本大于收益,将不应放弃工作而选择继续学习,反之将选择继续学习。举例说明如某人每个工资为3000元,继续学习二年,直接学习成本为30000元,即这个人的学习成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30000+3000×24=102000元,如果学习后工资不高于每月3000元或仅高于一点点如3200元,那么理性的个人将不选择放弃工作,因为学习成本高,而且在很长时间里方可补偿成本的支付,成本大于收益,所以就是失败的投资。以上就是本组讨论的课题。通过对课题的讨论,不难看出,学生对考研的看法和决定越来越趋于理性化,考生越来越重视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当然,针对考研降温的现象,目前,全国17所名校正在做以完善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为核心,以建立研究生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点。硬性规定导师培养出来的研究生要有能力,要能创新,这正是吸引那些真正有志读研者的根本举措。未来掌握在大家手中,希望大家仔细斟酌!
本文标题:考研值不值——经济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46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