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西方经济学 Microsoft Word 文档
《西方经济学》作业题答案第六专题1.简述失业的类型和原因。失业是指劳动者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而且渴望获得工作但没有工作的状态。具体失业及其原因具有以下几种:(1)摩擦性失业指的是经济活动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造成的失业。在劳动力流动的过程中,由于工人对工作的不适应,就业者对劳动力市场信息了解得不充分等原因,即使工作空缺与失业工人在人数、技能和地区上大致相符,也总会有一部分人处于寻找工作的失业状态,这就形成了摩擦性失业。这种失业也往往被称为“自愿的失业”。(2)结构性失业指的是由于经济结构或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的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结构长期失调造成的失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由于劳动力供给的性质、结构、比例不符合社会对劳动力需求状况,即正在寻找就业机会的劳动力在知识结构、技能类型与现有岗位要求不一致,造成失业与职位空缺的现象。这种失业往往也被称为“自愿的失业”。(3)技术性失业指的是由于技术进步所引起的失业。由于技术进步,生产越来越多地采用资本密集型生产技术,先进设备替代了工人的劳动,出现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同时,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一种趋势:资本品相对价格逐步下降,劳动力相对价格逐步上升。这加剧了机器取代工人的趋势,从而加重了这种失业。这种失业大都由于劳动力文化技术水平低、不能适应现代化技术造成的。(4)季节性失业指的是由于某些行业生产的季节性变动所引起的失业。在农业、建筑业、旅游业中都存在这种季节性失业。(5)隐蔽性失业指的是形式上在工作但实际上不得其用。这种失业主要表现为:过早退休、因就业机会缺乏被迫继续上学等。(6)周期性失业,又称需求不足的失业。指的是由于是会对商品和劳务需求不足,劳动力供给超过了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而引起的失业。这种失业被凯恩斯称为“非自愿失业”。这种失业通常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2.简述反失业问题的对策。(以下内容仅供参考,可随意发挥)(1)加快经济增长。我国国家统计局的测算表明,20世纪80年代,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增加240万个就业岗位;而1990年代以来,只能增加70万个;我国GDP对就业的拉动关系,也就是就业弹性,从1980年代到现在已经下降了2/3,目前我国的就业弹性仅为0.1(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0.1个百分点)。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就业弹性在0.3到0.4之间,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2)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低,有利于吸纳就业。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跳过了“一劫”。英国、德国、日本在各自的200人、500人、3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中就业的劳动力分别达到65%、71%和81%。国家发改委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6%,提供了我国75%以上的就业岗位,而且1978年以来从农村转移出来的2.3亿劳动力,也主要是由中小企业吸纳的。(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自1998年以来,制造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就是负数,过去的10年,我国吸纳就业的71%在服务业;过去的20年,我国吸纳就业的67%在服务业。过去的四年,我国新吸纳的就业100%在服务业。(4)积极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力素质(5)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6)强化地方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3.简述通货膨胀的类型和成因。通货膨胀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物价总水平的普遍而持续的上涨。具体包括:(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从需求角度研究通货膨胀。由于经济中总需求水平过度增长,总供给水平不足,即由于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超过了现行价格下可能的供给,从而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无论何种原因引起总需求膨胀,如货币发行过多、工资过快增长、支出过多等,都会使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和劳务,从而引起通货膨胀。(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从供给角度研究认识通货膨胀。它以生产费用理论为基础,将通货膨胀的原因归为商品和劳务的生产成本的增加。具体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工资推动的通货膨胀。由于工资提高,引起成本增加,从而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后,工人又会进一步要求提高工资,从而再度引起物价进一步上涨。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所谓的工资??物价的螺旋上升或轮番上涨。在西方国家,由于强大的工会组织的力量,导致工资的刚性,即使失业扩大的情况下,工资也不会下降。当工资率超过生产率的增长时,引起成本增加,导致通货膨胀。第二种是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又称价格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为谋取高额利润,故意压低产量,以超过生产成本增加的幅度来提高产品价格而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3)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分析通货膨胀。认为通货膨胀不是单纯由需求方面引起,也不是单纯由供给方面引起的,而是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工资的提高,提高了成本,也增加了需求。(4)结构性通货膨胀,从经济结构的特点上分析通货膨胀。社会经济中有不同的部门,这些部门都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某一部门物价上升,就会通过各部门间的连锁反应,带动其他部门价格上涨,以致引起整个经济的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4.简述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关于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在宏观经济学中主要通过菲利普斯曲线来表示,不同的经济学流派对于二者关系的解释不一样。(1)凯恩斯主义认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二者表现为此消彼长。因此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的曲线。(2)现代货币主义认为短期内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有替代关系,长期来看,这种替代关系将消失。因此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3)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无论短期长期,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都不存在替代关系,因此菲利普斯曲线不存在。(4)失业与通货膨胀会同时增长或降低,比如经济滞胀现象。因此非利普斯曲线呈现为一条斜率为正的曲线。5.简述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见教材第401页)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以及国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经济发展则是指包括经济增长之内的整个经济和社会由欠发达状态的成长或转变过程。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法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一般来说,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但是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相应的经济发展。衡量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指标也是不同的。衡量经济增长,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即GNP或国民收入总量和人均量的指标。一般认为,经济发展的中心是社会和个人福利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因此,除了GNP总量和人均量的指标外,还有其他一些基本指标。一般发展中国家公认的长期经济发展指标,包括人居国民收入的增长、高水平的劳动就业、物价稳定、收入差距缩小、卫生保健状况改善、国际收支盈余等。第五专题1.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是什么,如何理解其含义。从影响产品市场均衡的因素,我们可以得出下述的公式:Y_E-br(Y代表收入E代表支出r代表利息率b是在一定利息率水平下的给定的投资系数或参数)这个公式的涵义就是,如果收入水平和利息率水平满足该公式所确定的关系时,支出等与国民收入,产品市场的总需求等于总供给,从而产品市场处于或实现均衡状态。如果市场或政府能够把收入和利息率这两个变量,调节到能满足上述公式的水平,使它们自己的相互关系达到能够使上述公式成立的状态,就能够实现或保持产品市场的均衡状态。理解产品市场均衡的涵义,需要把握两个层次的概念。第一,产品市场的均衡就是一个国民收入与支出相等的问题。第二,产品市场的均衡就是实物产品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的问题。2.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是什么,如何理解其含义。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是L_M_Ky-hr,即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西方经济学认为货币供给量由国家用货币政策来调节,因而是一个外生变量。因此在货币市场市场,影响货币市场均衡的因素是货币需求量。货币需求包括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交易需求是一种纯粹的货币需求,它基本上随着市场交易量的大小、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而同方向变动。货币的投机需求则比较复杂。投机需求是利率的函数。当利率较低时,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较低,投机需求旺盛,扩大了货币需求;当利率较高时,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加大,用于投机需求的货币会为追求高利率而转变为储蓄,从而形成对货币的供给。因此,在货币市场的均衡中,货币的投机需求是最活跃的因素。在政府货币供给稳定的情况下,货币的投机需求成为影响货币市场均衡的关键性因素。3.政府实施宏观调控一般要达到那些目标?(见教材第330页)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下述方面:(1)充分就业。把充分就业的实现视为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多数宏观经济政策都是围绕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制定和实施的。(2)价格水平稳定。政府把维护价格水平的稳定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必需的有效目标来贯彻。(3)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增长难以持续实现,严重损害社会福利。为此,国家政府必须采取反周期干预的政策。(4)国际收支平衡。形成和保持稳定的国际经济和贸易关系,成为保持本国经济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必要目标和条件。4.财政政策主要有那些工具和手段?(见教材第337页)比较常用的财政政策工具或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1)改变政府购买水平,即扩大或缩小政府的需求。在社会指出不足的情况下,政府要扩大购买,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当有效需求过旺时,政府就要减少支出,降低购买商品,以抑制通货膨胀的倾向。(2)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在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增加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的支出,提高转移支付水平,起到扩张的作用。当经济出现过热状态,政府就要降低转移支付的水平,对过热的经济起到抑制和收缩的作用。(1)改变税率。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通过降低税率,减少税收,给居民和企业多留一些可支配收入,从而有助于扩大社会支出和需求。而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提高税率,增加税收,可以使居民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对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产生抑制作用。5.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或手段是什么?(见教材第348-350页)(1)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政府在公开的货币市场或资本市场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改变市场上可用于交易的基础货币的数量,达到扩张或收缩经济的目标。(2)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如果需要扩大货币供给,从而扩张经济,就可以采取降低法定准备金率的方法,这样银行可以用于贷款的资金就会增加,进而扩大货币的创造和供给,刺激经济实现扩张。如果需要减少货币供给,以抑制经济过热就可以采取提高法定准备金率的方法,这样就会促使银行紧缩银根,缩小货币创造规模,达到紧缩经济的目的。(3)调整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这种再贴现业务,利用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融通资金,以弥补准备金不足;而中央银行则通过这种再贴现业务,对金融市场上的贷款规模进行调节。6.现代货币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是什么?(见教材第248-249页)货币主义的三个中心命题:(1)货币最重要,货币的推动力是说明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化最主要因素。(2)货币存量或货币供应量变动是货币推动力最可靠的测量标准。(3)货币当局的行为支配经济周期中货币存量的变动,货币当局通过对货币存量的控制调节经济。政策主张:货币政策所无能为力(两个无能为力):(1)金融当局企图通过货币供应量来长期控制限制利息率,这是货币政策无法做到的。(2)不能长期限制失业率,使之保持较低水平。政策所能做到的(三个能够做到)(1)正确的货币政策能够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失调的主要源泉。(2)正确的货币政策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背景。(3)正确的货币政策有助于抵消经济体系中其他原因引起的重大干扰。货币政策的指导原则(1)金融当局应当做力所能及的,不要做力所不能及的,真正控制货币数量,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2)要避免政策的剧烈摆动和过头倾向。繁荣达到顶峰就是萧条,在繁荣顶峰实行银根紧缩,结果政策在一段时间后才发挥作用,恰好是萧条时期需要资金,由于银根紧缩,反而资金更加匮乏,危机恶化。单一规则:长期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预计经济增长速度大体一致。第四专题1.货币的交易需求与货币的投机需求有什么不同?交易动机是人们为应付日常交易的需要而持有的一部分货
本文标题:西方经济学 Microsoft Word 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51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