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西方自由经济的盲点及其挽救之道刍议
1西方自由經濟的盲點及其挽救之道芻議洪家駿(十/廿八/○九)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自由市場經濟理論和政策是建立在三個基本的假設上面,經過二百多年精益求精的發展演變而建立起來的。這三個假設是(一)人類是完全理性的。他為求生存和留下後代,必須為自己和家人打算。所以自私和追求財富是人類的天性,政府不該也不宜予以遏制。(二)在市場完全自由的前提下,消費者會選擇最便宜和合適的消費品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勞工和其他生產要素持有者也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場合供給適當數量。生產事業,即商品的供給者,在自由市場完全競爭的督促下,為求生存,必須選擇最適當的生產設施,原料和勞工及其他生產要素的數量以求得其優良產品的最低成本。(三)在長期的,完全自由的競爭下,每一個生產要素和消費品市場的供求必然由價格的調整得到平衡,導致國內每一區域內各市場的平衡。從此也可以引伸到在全球完全自由進出口貿易的競爭下,長期平衡可以創造最高的國家財富和人民福利。大凡一個思想或理論的產生和創立,都有其歷史背景,往往經過一段時期的醞釀,才成為一個新潮流。西方的“文藝復興”是如此,自由市場經濟理論也不例外。世人接受一般學者的認同,以亞當史密斯為古典經濟學的始祖。其實他是採納了帕拉圖和阿里斯多德追求真理和自由的理念,融入了宗教革命的反權威思想和傳承了重農主義和重商主義的勞動價值觀而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理論。他的經典之作“原富論”(一七七六),經過李嘉圖,馬爾薩斯和彌爾的修正補充,奠定了古典經濟學將近一個世紀在十八、十九世紀西方社會中的權威地位。史密斯接受了重農主義以農為本的立場,但也採取了重商主義貿易增加財富的看法。他主張自由貿易,由消費者的需要在市場上決定物品的生產。在生產方面他認為大規模的生產可以增加效率,降低成本,維持競爭優勢。他反對政府的干預,認為個人雖然只知道追求本身的利益,在自由市場得到消費和生產長期平2衡時,社會與國家也獲得最大利益。他提倡自由國際貿易,對進出口自由在國際市場上的結論也是如此。馬爾薩斯對古典經濟學的貢獻主要是他的“人口論”,在重農學派勞動在土地上創造財富的價值觀上他引進了生產效率遞減原理,提出人口不斷增加,工資必將低於生活必需的嚴重後果。在這方面,李嘉圖和馬爾薩斯的看法大致相同。李嘉圖對史密斯的經典作品有詳盡的增益補充,他將史密斯解釋國際貿易優勢的“絕對有利條件原理”修改成“相對有利條件原理”是一大進步。一般經濟學者認定彌爾的名著“政治經濟和徵稅原理”(一八四八)是古典經濟學派“集大成”之作。其實他的貢獻還不止此。他比史氏更開放,民主。他在國會議員任內和晚年的著作中反映出他不滿於歐洲“工業革命”後期所得分配極度不均,勞工受剝削,造成一連串動亂等等的“社會主義”傾向。他主張政府降低稅收,減輕人民負擔,普及教育和提倡婦女應有投票權。他也主張用“晚婚”來解決人口過剩問題。較社會主義學者批評古典經濟學派更嚴厲的是馬克斯。他認為在自由市場理論的掩護下,大資本家長期剝削勞工必然造成“市場充斥”(MarketGlut)。為挽救經濟蕭條,帝國主義國家向遠洋發展,攫取殖民地,搜刮財富資源,奴役當地人民,並將非洲土著,強行販賣到美洲。其最後結果將是在工業先進國家大城市中的“無產階級革命”,散佈到農村社會及國外,逐漸走向國際共產之路。馬克斯的理論有其邏輯上的缺點。馬歇爾引用“效用學派”(Utilitarianism)的“邊際效用”,連同“邊際生產率”來解釋消費者對物品和店家對各種生產要素的需求及對產品的供給。不光是勞動及土地能創造財富,貨幣及企業經營功能(Entrepreneurship)對生產也有貢獻。邊際效用和邊際生產率決定了所有市場上的需求和供給。他巧妙地引進了“代表性店家”(RepresentativeFirm)這觀念來簡化產品供給的敘述。不管是在獨佔市場或完全競爭的3情形下,消費者憑物品的邊際效用和價格來決定取捨。在各行各業中,他用代表性店家來說明每一店家如何憑每一生產要素(勞工,土地,貨幣和企業經理功能)的邊際生產效率和價格來決定其僱用數量。在完全自由的競爭下,他的貢獻對該店家只能享受短期利潤。由於在同一市場消費者對同類商品並無偏好,市場的需求是一條直線,長期內利潤必歸於零。只有在壟斷市場中利潤才能長期存在。不過對這些極少數的“自然壟斷”(NaturalMonopoly),政府可以用適當的管制,照顧民生,按照生產成本,給予合理的利潤。馬歇爾為古典經濟學辨護,否定馬克斯的指控和預測。他的名著“經濟學原理”(一八九○)企圖用科學的方法來分析經濟,像在實驗室內逐個隔離某些因素來觀察理論所推測的結論是否準確。他是“新古典經濟學”的鼻祖,“經濟學”這個名詞從此取代了“政治經濟學”,流傳後世。他應用微積分來解釋經濟的運作和長期平衡,也是“數理經濟學”的先驅之一。馬歇爾和新經濟學派人士一般來說在政治上比較保守。他們和史密斯一樣,主張自由競爭,將政府的干預減少至最低限度。他們接納“賽伊定律”(Say’sLaw),認為供給產生足夠的消費,市場永不充斥。甚至有人引用達爾文的進化論,公開指出在自然界內,優勝劣敗,適者生存,在經濟方面,人們所得分配不均,多半是由於各人稟賦不同,政府可順其自然。從十九世紀末葉到一九二九經濟大蕭條開始,新古典經濟學始終維持著權威地位。此後的七八十年中,它雖然經過很多挑戰和修正補充,西方的自由經濟理論和政策,仍離它不遠。十九世紀初葉新古典經濟學在微觀方面的修正和發展包括:(一)對代表性店家成長極限和生產成本遞減或遞增的討論。(二)“寡頭壟斷(Oligopoly)及雙頭壟斷(Duopoly)。(三)完全競爭是否真的存在?等等。一九三三年羅賓遜夫人的“不完全競爭經濟學”和張伯倫教授的“壟斷性競爭原理”分別在英美出版。他們4都認同市場的“不完全性”。消費者對某店肆或其貨品有所偏好,雖然市場上有同樣可以滿足其需要之物,他或她願意出較高價格購買。在許多地方這可以是完全理性的,如某店家地點佔優勢,某公司商譽好,服務週到,其貨品選擇多,品質可靠,顧客為了各種方便,包括省掉麻煩和時間等等,願意出較高價格。但有許多是受不誠實的廣告欺騙,買了劣品,花了冤枉錢。雖然這種情形消費者遲早會發現。但為消費者著想,政府有義務和責任約制不實廣告,和防止欺騙行為,使市場消息透明化,競爭較為“完全”。至於在不完全競爭下,店家在長期內仍可享有利潤,因其是顧客自願,政府不必介入。在勞動市場方面,資方財力雄厚,向他申請工作的人眾多,可以隨意挑選。而勞工則必須找到工作,以養家活口。因為貧富懸殊,訂約時資方顯佔優勢。所以新古典學派也主張組織工會,以提高勞工的談判能力。但是工會組織有其內在的矛盾性,如各行業有自己的公會,力量勢必分散,且它們有排他性,為保護會員的利益,將限制未來參加會員的數額及壟斷有關市場,則將與史密斯所反對的中古時期“行會制度”無異。如將各公會合併成極少數的幾個龐大組織,則因其人多勢大,將成為社會上的一大力量,從而在政治上影響甚至控制政府的立法和政策。又因其機構龐大,容易被少數人操縱,會員們未必能身受其益。二百年來的實際發展,龐大的公會組織其負面的事証不勝枚舉。同一原理,任何購買者和供給者之間,如無對等的談判力,強勢的一方可以用壟斷手段強迫弱勢的一方就範,接受其條件。新古典經濟學派一貫主張政府應通過及支持“反壟斷法”以實現合理的,“長期市場平衡”。為了鼓勵自由倡新和技術發明,自由市場維護者也主張保護文學和藝術創作的“智慧財產權”和技術發明的“專利生產權”。但如這些用意良好的專利權被企業用來創造壟斷,謀求高額利潤,這一派的學者也會提創由政府干預和禁止壟斷。5這裏又出現了內在的矛盾。自由市場論者一方面主張放任供求雙方,隨其謀取自身最大的利益,一方面又贊成政府干預,反壟斷來照顧人民的福利。於是許多學者,各憑己見,眾說紛紜,多少年來,莫衷一是。在宏觀方面,新古典經濟學受到凱恩斯的挑戰。凱恩斯源出於新古典經濟學派的大本營劍橋大學。他對該學派的批評是在短期的投資市場上由邊際效用和邊際效率所決定的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給曲線,相交而得的平衡價格,在房地產及股票市場泡沫崩潰之後,市場嚴重恐慌的情況下,將是負數。銀行放款利率既不能低於零,融資再充裕因投資風險太大,也無人問津,貨幣政策已完全失效,只能倚仗政府超額支出,增加貨幣供應來提昇有效需求,以促進就業和消費,再經由“倍增效果”(MultiplierEffect)造成短期的繁榮。這是一劑猛藥,使用成功後政府必須採用各種手段來降低財政赤字,以維持市場的長期平衡。凱恩斯其實並沒有背叛新古典經濟學派。他仍主張企業自主,市場自由,和開放國際貿易。他建議對股票市場和金融機構管制,主要是為防止內線交易,不實消息的散佈,和投機取巧,以致形成股票及房地產泡沫,一發不可收拾。凱恩斯針對一九三○年代經濟大蕭條所提出的建議,為美國羅斯福總統所接受。他的“新政”(NewDeal)大量增加政府支出,拯救貧戶和建修公路及公共設施。這期間聯邦政府通過法令建立安保(SocialSecurity),銀行存款保險(FDIC),和証券市場監管(SEC)等制度來保障人民最低生活及建立人民對儲蓄和投資的信心。可是當時全球經濟的病根太深,這政策牽涉太廣,執行上不無瑕疵。在它的成效沒有完全實現前第二次大戰已然爆發,給人藉口否認新政的成就。弗里曼站在保守的新古典經濟學立場認為在一九三○年代,就業遲遲未能復蘇,最後還是靠二次大戰政府大量的支出刺激經濟,達到充分就業。他強調如聯邦和地方政府一意為增加就業而6超額支出,必將導致通貨膨脹和最後的生產過剩和嚴重失業。其結果是物價居高不下,就業也無法增加,例如一九七○年代的“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他認為如一國的中央銀行(在美國為聯邦準備銀行)能調節貨幣數量來維持“自然的失業率”(NaturalRateOfUnemployment),不光可以避免經濟衰退,還可得到正常的發展和長期平衡。在一九七○年代之後的三十多年中,在全球開發自由市場和積極開放國際貿易的情形下,世界經濟有很明顯的成長。雖然其間有多次金融風暴,但都能安然渡過。這長期的,比較穩定的繁榮,世人都歸功於弗里曼和他所領導的芝加哥學派的“貨幣數量管制學說”(Monetarism)。直到最近的全世界金融海嘯(二○○六-?)發生以前,經濟學界沉緬於幾十年的“安然無事”,幾乎完全忘了凱恩斯的警告和學說,以為只要能善於控制貨幣數量,“商業循環”(BusinessCycle)和經濟蕭條已成歷史名詞,不會重現。仔細推敲這一次如此嚴重的世界金融海嘯之所以形成,主要是由於本文開始所提出的三個假設,使世人沉醉於理論所給予的美麗願景,無視於現實而產生的盲點。茲分析如下:(一)人類是理智的。可是如果証券和房地產市場資訊不透明或有誤報,他們便無法作準確的決定,往往被騙。又如在泡沫經濟開始後,証券和房地產價格狂飆,人人只顧短期投機,忽視了該項資產長期的真實價值。即使他們認真地比價然後購買,得到的只是旁人所付遠高於長期價值的飆價。一旦泡沫破滅,便負債纍纍,甚至破產。這並不是說他們不理智,只是他們的決定,從長期著想,並不理智。(二)自由市場保護私有財產,在不違反法律的條件下,允許企業自由選擇營業項目。經過數十年的相對繁榮,全世界社會風氣丕變。世人急功近利,尤其是年輕人希望能在短期內致富,可以享受豪華消費。許多專注重於短期利益的投資方式,應運而生。有些投資軌道,如沒有專門知識,很難瞭解其底細。投資者每常聽他人之言,誤入岐途。這樣的在投資時“不夠理智”,在在皆是。7由於投資者著重短期利益,經營者常在市場上操作,採用手段儘量使短期淨收入增加,而損及長期利益。這仍是合法的,政府不能干涉。更有甚者,經營者在每月或每季營業報告中做假,將後期的收入提前入帳,或將本期的支出延後報銷,以期得到較高的淨收入,影響市價,則客戶極易受騙。這說明如市場資訊不透明,完全競爭難以存在,長期平衡只是夢想。(三)如上所述,人們因追求高額短期利益,將大部份資金投入短期市場,奪取了長期廠房建築,機器設備,和公共建設等的資金來源。這樣的經濟平衡不可能維持太久,
本文标题:西方自由经济的盲点及其挽救之道刍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54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