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混业经营的内部动因
1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混业经营的内部动因——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1ScaleEconomy,ScopeEconomyandMixedOperationofCommercialBanksinChina——AnEmpiricalStudytoCommercialBanks伍戈廖筠(中国人民银行)(复旦大学)摘要:本文综合运用规模弹性、范围经济系数等指标,对我国14家代表性商业银行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以此来评价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发展状况。我们发现中国各种规模的银行都具有扩大规模和混业经营的空间。并且,小银行在规模经济方面更具有比较优势,大银行在范围经济方面更具有比较优势。这个结论与西方许多现存文献的观点不太一致。因此,我们提出,我国大小规模的银行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进行混业经营,但小银行更应着重进行银行之间的合并或收购以扩大其规模。关键词:商业银行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程度的加深,金融业的混业经营越来越成为当今发展的一大趋势。从西方主要国家金融业经营模式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美国在1933年以前实行的是混业经营,1929年至1933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给美国的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社会各界都普遍认为,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业务是导致证券市场崩溃,并进而引发经济“大萧条”的主要原因,因此美国于1933年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将证券业和商业银行严格分离。在美国的“分业经营”制度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后,为了提高银行的竞争能力和促进资金的自由流动及有效配置,美国出台了一系列放松管制的规定,并于1999年11月4日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正式肯定了银行业的混业经营模式;德1原文获中国金融学会第七届优秀金融论文(2005年)。2国一直以其“全能银行”著称;瑞士亦是一直实行混业经营;以前一些实行分业经营的国家如英国、日本,两者也分别于1996年和1998年通过立法明确改革为“混业经营”的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经营思路下,我国的五大国有银行都开办了证券、信托、租赁、房地产、投资(自办公司)等业务,实质上进入了“混业经营”时代。但是由于银行自身缺乏应有的自律和风险约束机制,结果却不如人意。在缺乏自律约束和监管能力不足的前提下,混业经营加速了风险的积聚,催化了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生成。因此,国务院于1993年12月25日作出了《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对金融业进行治理整顿并提出了分业经营的管理思路。1995年5月《商业银行法》正式从法律上确立了国有银行分业经营的制度。近两年来,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金融混业将从外部波及和冲击我国金融市场。制度上的差异将造成中外资金融机构在竞争地位上的不平等,从而严重削弱中资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因而金融一体化问题又逐渐被提上日程,业内各界对金融业混业经营的一系列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对于中国的银行是否应该混业经营,我国理论界观点不一,有人主张商业银行应当实行混业经营,认为这样才能提高银行实力有利于银行业的发展;有人则认为银行自身素质不具备,混业反而会使得银行蒙受损失。从理论上讲(潘文波,2001),由于资产专用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原因,银行业很容易通过混业经营和扩大规模获得范围收益和规模收益,提高效率并扩大自己的利润,这也是商业银行在具备基本的风险和效率意识后走向混业经营的内部推动力。但是,我国是一个生产力发展严重区域性失衡的国家,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创新与吸收能力差异很大,加之金融业发展相对较晚,致使我国的具体国情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银行自身的发展也存在不完善之处,这就使得我国的商业银行可能在混业经营的动力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我国商业银行是否能够采取混业经营,并不能仅仅根据别国的发展和世界的趋势来决定,而必须由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和银行的自身发展状况和具备的素质来确定。因而笔者认为,考察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就成为了一个现实且必要的问题。本文中我们试图回答以下的问题:中国银行业自身是否具有走向混业的动力?如果有,当前是否具备混业的条件?应该怎样过渡?本文将对中国的十四家商业银行1995-2001年经营状况进行实证分析,通过计算出各银行的规模弹性、范围经济系数,对不同资产规模的银行特性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得出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一体化的加深,分业经营的无效性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商业银行从微观方面具有混业经营的动力。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为相关研究的文献回顾,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对银行成本函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研究状况;第三部分介绍本文将要用到的研究方法和模型;第四部分对实证分析用到的数据和样本做出必要的说明;第五部分给出实证研究的结果和意义;第六部分进一步分析当前商业银行自身具备的混业的条件和顺利过渡的建议;最后给出总结。二、文献回顾3世界范围内金融系统的结构变化极大地吸引了学术界的注意力。学者们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对银行的成本特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大部分已存的文献都是致力于对发达国家金融部门的研究,只有极少数涉及到转型经济中的金融系统发展(NielsHermes,RobertLensink,2000)。早期的研究者大多运用柯布-道格拉斯和CES成本函数方法对成本建立模型,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部分的研究都使用超越对数函数形式来估计银行的成本函数,并在此基础上估计出规模弹性来评价规模经济状况(如Altunbas,2001)。Lang和Welzel(1996)运用标准的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方法估计了德国的合作制银行中的成本经济,他们发现大型银行中存在着范围经济。对美国所作的主要的经验研究文献(Gillbert,1984;Mester,1987;Clark,1996,1998;Berger等,1993;Humphrey,1995)表明,一般而言,银行平均成本曲线都是相对平坦的U字型曲线,并且小银行中存在明显的规模经济,而大银行却存在着明显的规模不经济。Rodriguez等(1993)发现中型银行既存在着规模经济也存在着范围经济,而对于较大的银行,却存在着规模和范围的不经济。Cavallo和Rossi(2001)对欧洲银行系统的研究表明,规模较大的银行普遍具有较大的范围经济系数,而规模较小的银行则普遍具有较小的规模弹性。国内对于商业银行的成本特性的研究相对较少,徐传谌等(2002)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实证分析,估算出规模弹性,指出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不良贷款沉淀以及放款上的所有制偏好等问题已成为现阶段影响我国金融机构成本和规模弹性的重要因素。杜莉和王锋(2002)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实证分析,认为中国的金融业中同时存在着范围经济和范围不经济的现象。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关注中国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状况。我们试图通过采用弹性傅立叶函数形式和随机成本前沿方法评价中国14家商业银行在1995-2001年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估计银行成本采用的方法通常有两种:参数方法(如随机成本前沿法)和非参数方法(如数据包络法)。Resti(1997)在他对意大利银行的研究中指出线性方法和随机成本前沿方法都能够提供非常类似的结论。本文将采用随机成本前沿方法和弹性傅立叶函数(FF)方法来探讨中国商业银行中的成本特性。在估计出商业银行规模弹性和范围经济系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影响的原因,为银行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三、研究方法和模型1.成本函数成本函数能较准确地反映出投入品价格和产量与生产成本的关系。关于银行成本函数中产出品的确定一直以来都有争议。Alhadeff在1954年首先采用的中介法,以贷款以及投资金额为产出项的衡量指标。文中我们将采用这种方法,将产出品确定为贷款总额和投资总额。而Clark(1996)指出,对银行效率的研究往往忽视了风险对银行成本的影响。因此,为了考虑风险的因素,我们采用Hughes和Mester(1993)、Mester(1996)的方法,将权益资本放进成本前沿。另外,技术进步对生产成本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McKillop等(1996)曾经指出,技术进步对成本函数的影响可能会随时间变化,所以本文用时间趋势T作为技术进步的一个近似。McAllister和Mcmanus(1993)证明,对于资产规模和混合产出品有较大变化的银行而言,单一的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存在着误差,他们进一步发现,这种误差4主要产生于过去一直认为的较大银行规模收益递减这一结论。在本文中,我们将采用弹性傅立叶函数形式(FF)来模拟中国商业银行的成本函数。Gallant(1981,1982),Berger等(1994)曾经证明FF是全球性的一种近似,优于传统的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在银行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其他无效性界限模糊的情况下尤其适用。而现有的研究认为中国银行系统中规模特性界限模糊,因而我们选择FF函数形式来进行分析。FF方法首先是由Gallant(1981,1982)提出并由Elbadawi等(1983)进一步讨论的。后来Berger等(1994)等将这种方法运用到成本效率的分析上。此外,Tolstov(1962)曾经指出,sine和cosine函数的线性组合即傅立叶级数能适应各种形式的函数,这是由sine和cosine函数的数学特性决定的。因此,FF方法能够较好的模拟未知函数的真实形式。成本函数形式的具体形式为:()()[])1(sincoslnlnlnlnlnlnlnlnlnlnlnln2121211212121121212121121210vuzbzaPTEPPQTPPQQTPQTCiiiiillliiiimmiimlmmllmijjiijllliii+++++++++++++=∑∑∑∑∑∑∑∑∑∑∑===========θκρτγδτβαα其中:lnTC表示总成本的自然对数;lnQ表示银行产出(贷款总额、投资总额)的自然对数;lnP表示银行第i种产品价格的自然对数,文中我们选择资金、固定资产作为投入品;lnE表示权益资本的自然对数;T表示时间趋势;Zi是lnQ和lnE的调整值,取值区间为[0,2п];u为非观测效应,表示在给定产出水平和投入品价格条件下有效率成本和实际成本差额所反映的无效率性,即相对成本无效性;v为随机误差项。在本文中,我们将Zi的取值区间规定在[0.1*2п,0.9*2п],将原区间的两边都缩短10%以减少端点处的近似问题(Gallant,1981)。其余的字母表示需要估计的参数。Zi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的(Berger,1997),其中,(b-a)为lnQi的值域:Zi=0.2π-m.a+m.lnQi,其中m=(0.9*2π-0.1*2π)/(b-a)。2.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运用估计出的成本函数,我们可以测算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等特性。如果一个行业的产出量增长速度是成本增长速度的倍数,则该行业存在着规模经济。通常,一个行业的规模经济是由行业内部的劳动力分工和专业化引起的。从一个更理论化的角度来说,大型贷款组合的风险分散效应也能提供一定的规模收益。但是这些都无法从数据上显示出来。Baumol(1982)假定成本的递减比例与产出的规模及构成相关,并首次运用规模弹性来衡量经济体系的规模经济特性。经验上,往往用下面的公式来测算规模经济:[])2()cos()sin(lnlnlnln21212121212121∑∑∑∑∑∑∑=======+−+++=∂∂=iiiiiiimmimiijijiiiizbzamPQQTCScaleρδα如果Scale1,即表示规模收益递增,存在规模经济;如果Scale=1,则规模收益不变;如果Scale1,则表示规模收益递减,存在规模不经济。范围经济主要是指经济组织生产或经营范围的扩大能够导致平均成本降低5和经济效益提高。相反,如果出现了平均成本不变甚至升高的状况,则存在着范围不经济。即是说如果同时生产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产品所花费的总成本低于单独生产这些产品的成
本文标题: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混业经营的内部动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55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