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22年秋电大:请分析正确评价人生价值的方法是什么?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的重大意义是什么?与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附答案)2022秋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作业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考核说明:本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占课程综合成绩的50%,终结性考试占课程综合成绩的50%。课程终结性考试成绩必须及格且课程综合成绩达到60分及以上(及格),可获得本课程相应学分。题目:请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正确评价人生价值的方法是什么?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的重大意义是什么?一、材料分析题(80分)2022年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身残志坚、自立自强的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入选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名单,和他们同获此荣誉的还有为国家科学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等。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是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芭蕉箐小组村民,他们摆脱贫困的奋斗事迹感人至深。丈夫张顺东因伤,右手和双脚先后截肢,妻子李国秀生下来就没有双手,夫妻二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两条腿。他们身残志坚、自立自强,不仅将一双儿女抚养成人,还成为村里第一批脱贫户:不仅把自己的日子经营得蒸蒸日上、红红火火,还为村里其他残疾人服务,带动更多村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全国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全国道德模范”“云岭楷模”等多项殊荣。在颁奖仪式上,张顺东与妻子李国秀以及女儿一起上台领奖。张顺东说:“致富不忘感党恩,我们想带动更多乡亲一起发展,把电商致富路走得更坚实。”请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正确评价人生价值的方法是什么?答:所谓人生价值,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对人类社会的延续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和所起的作用,也是人的一生对社会、他人和自身需求的满足,它是现实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价值的总的看法。人生价值观也可以说是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人生价值观反映着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变化所发生变化。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价值观。评价人生价值的方法有:1、权重评价法。根据人生价值领域划分设定若干价值指标,对每个价值指标设定标准分值,组织专家根据人的实际表现情况进行科学打分,同时根据每个指标的重要性,确定该指标的权重系数。利用每个价值指标的专家打分乘以该指标的权重系数最终价值得分高低来评价人生价值的方法。2、公众评价法。将人生价值划分为若干指标,每个指标设定最高分值,不设下限分值。将一个人的价值贡献对照设定指标进行信息录入,信息录入完成后进行网上公示,在一定期限内组织公众进行评价打分,结束后根据得分情况进行评价。3、成绩与错误比值法。将个人的成绩、错误根据成绩的重要性、错误的严重性合理折算为数字指标体系,利用比值来判定人生价值的大小,比值越大人生价值越大。4、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考察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要把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同他的能力以及与能力相对应的职责联系起来。5、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评价人生的价值,应承认人们对社会的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都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推动力量。6、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评价人生价值的大小主要应看一个人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否认人生的自我价值。社会是人类创造并由其个体组成的,人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将使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二、简答题(20分)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法治思想。请回答: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的重大意义是什么?答: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最重大的成果是确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吃透基本精神、把握核心要义、明确工作要求,切实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更好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生动实践。1.坚定探索适合自身的法治道路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人类制度文明演进的历史,证明了“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的深刻道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法治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进而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道路问题至关重要。沿着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前进,直接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败。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治模式。如果脱离本国实际照抄照搬别国的法治模式,就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消极作用。实践中,有的国家就是因为简单照抄照搬别国的法治模式,结果不但没有实现善治,反而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特征和根本保障,任何一个国家进行法治建设,都必须探索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2.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依法治国是重要保障。进入新时代,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期待和要求之高前所未有。只有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全面依法治国实践,我们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形成和丰富发展,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蕴含着伟大的真理力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统筹考虑国际国内形势、法治建设进程和人民群众法治需求,科学回答如何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全面依法治国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相协同,如何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更高期待等重大问题。3.引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生动实践成功的实践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更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举措和力度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全面系统研究解决全面依法治国重大事项、重大问题,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在这一实践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科学系统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法治思想扎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沃土,在推动更高水平良法善治的时代进程中彰显实践品格、展现实践伟力。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附答案)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100分)论述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认识又包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100分)参考答案1: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相互联系的形式获取事物表面的和初步的认识。感性认识是人的意识与外部世界取得联系的基本形式。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片面性与主观性的特点。是为开展理性认识提供思维素材的初级认识形式二、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级认识形式。理性认识通过概念、推理和判断等三种循序渐进的形式对事物展开本质及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抽象性与客观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高级认识形式: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提供思维的素材(认识论中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即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论中的辩证法):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从人的认识层次来说:前一阶段的认识是后一阶段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相对来讲前一阶段的认识是感性的,而后一阶段的认识是理性的,但这一过程也有被倒置的情况: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前提基础与继承发展的关系,而非是对立关系。没有对于事物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是空想、就是无水之鱼和无米之炊。没有对于事物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就只能停留事物的表象、就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4、实践是联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手段。实践是思想的内部斗争和与外斗争之总合,或者说实践是对于人的物质活动和思想活动的统称。人们将自身获得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认识投入社会活动进行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收获的挫折与经验来修正认识,再将修正过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如此反复,直到获得成功。这就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度的过程,实践在其中起到的是媒介与验证的意义和作用。参考答案2: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理解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和外部联系,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它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联系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一切真知都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而感性认识直接发源于实践,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这体现了认识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认识的任务,不是认识事物的表面、外部特征,而是达到对事物的质、规律性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变革现实,改造世界,这体现了认识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指导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既然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一切真知都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因此,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打好基础:在认识中要重视调查研究,注意材料的积累。既然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表面、外部特征的认识上,有其局限性,理性认识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我们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不能只相信"眼见为实”,要相信科学,要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参考答案3: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其是生动的、形象的,为深入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两者关系:首先,理性认识必须依赖于感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参考答案4: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
本文标题:2022年秋电大:请分析正确评价人生价值的方法是什么?习近平法治思想形成的重大意义是什么?与如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551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