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谈谈《经济生活》的教学
《文化生活》教学体会与建议福安一中陈琼莹冷眼热对新高考在当前应试教育依然执着、教师只能为考试而教学的背景下,探讨教学问题,不得不从新课程的高考谈起……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综第39题★新课程高考的一些动向1.更加突出能力考核,也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核(题在书外理在书中)重视基础知识尤其是主干知识的考查。重在考查考生对知识与技能灵活运用的能力、多角度思考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探究能力。对学生探究能力、思辨能力、求新思维等提出了要求。2.重视背景知识积累试卷更加重视考查学生的相关知识背景和积累,如江苏卷中的奥运会徽和比赛图标的含义、福建卷两次应对金融危机措施的比较等。3.重视地方特色试题也关注本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实际,形成地方化特色。试题进一步生活化,体现三贴近原则试题取材于生活实际,关注人文。背景材料都是从生活中来的,符合课改精神。审题难度不很大,考生可以从生活中感受感悟,新鲜富有时效。主要有文学、音乐、戏曲、舞蹈、漫画、动漫、邮票、对联、建筑、习俗、语言与流行语、思想、道德、文化遗产、校园文化、社会热点、方针政策等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4.关注生活和社会总之,新课程高考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核,又更加突出综合能力的考核;重视背景知识积累,关注人文和社会,进一步生活化;关注本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与发展,出现地方化特色。这是新课程高考透出的一些新动向。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坚定了实施新课程的信心。也为我们的新课程教学指明了方向。高考要逐步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实验省的高考证明了这点。面对新课程高考,我们的教学怎么办?《文化生活》课程——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产物,是思想政治新课程必修课中唯一不带有旧课程痕迹的课程。从理论上说,前三单元难度不是很大,难度主要来自综合运用能力。第四单元难度相对较大,主要是政策性问题,条理也不是很清晰,学生觉得很抽象、很乱。从现实情况来看,教学问题往往围绕教材问题展开教材之上“看”教材教材内外“理”教材教学过程“化”教材◎把握教材超越教材(一)教材之上“看”教材1.树立新的教师观和教材观,打破教材和练习依赖2.把《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作为教学的最重要依据3.认真把握不同的能级要求4.区别新旧教科书编写的理念教材怎么写,我们就怎么教吗?同样的教材为什么有人课时不够?是教学要求不明确还是被困在教材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新课程的教师观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是课程的创造和开发者,是教学的研究者——基于教学实践的校本行动研究。教师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引导者。用情感教学代替惟智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转变学习方式,把学生从学习的机器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1.树立新的教材观,打破教材依赖传统的教材观是:教教材,教材怎么写,教师就怎么教,甚至死抠课本。新课程的教材观是:用教材教。教材不是法典,教材不是圣经,只是教学媒体之一,教科书、教师、学生、教学环境都是教材。教师要动用多种教学媒体进行教学,如网络、综合实践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1.树立新的教材观,打破教材依赖教材不是神圣的,教师应超越教材,带领学生就教材的内容进一步地延伸、质疑、修改、创新(再创造),让教师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策源地。(如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教师备课的重要任务就是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再加工、整合、提炼,将教材内容生活化、地方化,赋予教材以生命的活力,给知识以生命,而不是照本宣科。1.树立新的教材观,打破教材依赖打破教材依赖和崇拜,克服惯性和惰性,决不做教材的奴隶,要做教材的主人。教师要关注现实生活,不断提高处理教材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超越教材不是不要教材,而是不拘于教材。教材的主要观点在教学中是一定要落实的,而实现的途径则是多样化的。还必须打破练习依赖,恰当选择练习、自编练习或改编练习。(拿来主义不是照搬)2.把《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作为教学的最重要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是编写教科书的依据,也是编写《考试说明》的依据之一。把握教学要求就必须了解《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所强调的基本理念等。这是我们把握教学要求和使用好教材的前提。有些老师要么根本不看《课程标准》,要么要看也只看相关的内容标准,他们认为“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实施建议”太抽象,以为没有实用、操作价值;恰恰相反,这些内容是新课程改革、新教材的灵魂。“一标多本”是新课程体系下教材编写的指导理念。《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必修和选修)是我省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并结合我省实际制定的。福建省高考的《考试说明》则是高考命题的依据。研究教学不仅仅研究教科书,更要研究《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3.认真把握不同的能级要求把握《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中的内容标准、学习要求和教学建议,把握《考试说明》中的考点和考试能级要求。分清不同能级要求,才能在教学中合理把握教学要求、安排教学时间。能级要求是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落实课程“三维目标”的具体教学要求。本学科“学习要求”按了解、理解和运用三级表述。能级要求的基本界定能级界定水平要求行为动词了解再认或再现所学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说出、知道、辨认、识别、列举、描绘、引述、复述等。理解懂得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懂得、理解、明确、解释、阐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赏析、感悟、体察等。运用应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以及综合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运用、应用、分析、解析、剖析、评析、评议、评述、评价、比较、综合、探究、设计、坚持、树立、实践等。4.新旧教科书编写理念的区别(1)从基于案例的思路来看。过去编写教科书,常以这样的假设为前提: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本身是无知的;学生所具有的只是些零碎的、片面的经验,以及某些不相关的知识;生活经验与课本知识往往是相互冲突的,会妨碍课本知识的传授;教学要把正规的知识告诉学生,就必须与日常经验划清界限。因此,知识来自教师,来自教科书,需要强化教科书的法规性质。新编教科书认为: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对很多问题和现象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有些问题还没有接触过,当问题呈现在面前时,也可以凭借相关的经验对问题进行解释。对此,教科书不能不管不顾,自行其是。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促使其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而体现这一过程的方式,就是案例。4.新旧教科书编写理念的区别(2)从基于问题的思路来看。过去编写教科书,常以这样的认识为基础:课本知识都是人们早已检验过的,是无须怀疑的定论。教材作为传递知识的载体,用途是把这些知识告诉学生;即便让学生去观察、讨论,也是要求其理解、记忆,以便存储起来,供需要的时候应用。因此,编写教材的主要任务是把有关结论规范清楚、表达准确。新编教科书认为:教科书的作用不仅仅是把知识装进学生的脑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对自己经验进行检验和反思,在此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他们自己的“学识”和“主见”。为此,编写教科书时要关注问题、引发问题、围绕问题展开叙述,针对问题进行探讨。4.新旧教科书编写理念的区别(3)从基于情境的思路来看。过去编写教科书,难以走出“压缩饼干”的模式,奉行“去情境”的编写定势,是一个重要原因。知识一旦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来,成为“普遍原理”,就具有了覆盖所有情境的“意义”,反映任何情境的“本质”。对这类知识的学习可以独立于现实情境而进行,学习的结果也可以自然地迁移到各种真实的情境中。因此,概念表征的描述和呈现,始终是教材编写的中心环节。新编教科书认为:情境总是具体的、变化的,各种情境之间没有完全普适的法则,抽象概念、定义的学习往往无法灵活适应具体情境的变化,学生常常难以用课本获得的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所以,仿真情境的设计和引入,应成为编写教科书至关重要的环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是行动的向导,先进的理念是教育发展的动力,落后的理念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教育理念先进的老师即使是旧教材也会教出新内容、新方法,教育理念落后的教师即使是新教材也会采用旧方法来教。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法陈旧,教师越投入,越负责,对学生可能造成的伤害、摧残就越大。可谓好心干坏事。(二)教材内外“理”教材1.明确把握教学的三维目标2.灵活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3.处理教材的基本思路是背书重要,还是能力重要?还是热点重要?如何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固定不变的吗?我们应如何超越教材?◎新课程的教学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教学意图与策略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教师与学生实现教学相长。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感悟;更加注重生活化与趣味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1.明确把握教学的三维目标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识目标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础目标。知识是培养能力的载体,也是培育情感价值观的重要依托。能力目标是思想政治课的主导目标(相对于学科体系知识主导而言)。这是新旧课程的一个重大区别,任何知识只有转化为实际能力,才有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思想政治课的核心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灵魂所在。◎要注重陶冶学生的人格境界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近年来一直在强调:“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因而,她大声疾呼:“我们需要课堂教学中完整的人的教育。”所以说,教育要回归人本,首先就应该是恢复完整意义上的“人”。因此,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决不能以单一的知识、技能甚至所谓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来遮蔽了对学生进行人格培育的光芒。不要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体当作认知体来看待。◎不要培养怪物、变态狂、屠夫一位从纳粹集中营中逃脱的幸存者,战后做了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境: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到高中或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使我们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上述两则材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在应试教育依然执着的背景下,教学要认真面对考试当然没有错,但不能只为考试。一个有良知的教师都知道,考试不能成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当考试成为唯一的价值目标,当教育成为学生健康的杀手时,教育还是教育吗?(河南西陕第一高中、河北承德一中)从各地的区情来看,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支持全天候模式。高考成绩成为让地方政府显示政绩、让官员高兴的工具。《过火》:你始终有千万种理由,我一直都跟随你的感受,让你疯让你去放纵,以为你有天会感动……多想问你究竟爱谁?(学生、乌纱帽、奖金、心理满足)把考试作为唯一目标的教育只能培养出有知识没文化、有能力缺品德、成绩好身心差、性格怪异的人,即具有严重的人格缺陷的人。(北京兰州的大学生抢劫案、震惊全国的学生弑师案、弑母案……)福安一中的办学模式是跑步高歌上大学。《文化生活》的课堂应该是有“文化”、有“生活”的课堂,是有生命活力和青春活力的课堂。知识目标要
本文标题:谈谈《经济生活》的教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659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