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专题一非盈利组织绩效管理
非营利组织绩效管理主讲赵德胜专题一总论一、非营利组织的概念及其演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营利组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截至2012年底,全国各类民间组织总数已达到49.9万,其中社会团体27.1万,民办非企业单位22.5万家,基金会3千多家。但总体而言,我国非营利组织总体上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数量和规模上仍有较大差距;在组织和管理方面,整体素质偏低。因此,为了提高非营利组织的运营效率,使政府、公众能有效地对非营利组织行为进行监督,这就迫切需要尽快建立对非营利组织建设的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开展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以及针对性的管理。1、非营利组织的概念非营利组织(Non-ProfitOrganization,简称NPO),是不以营利为目的、旨在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一种组织形式。非营利组织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从艺术、慈善、教育、政治、宗教、学术、环保等等。非营利组织的运作并不是为了产生利益,这一点通常被视为这类组织的主要特性。非营利组织有时亦称为第三部门,与政府部门(第一部门)和企业界的私营部门(第二部门),形成三种影响社会的主要力量。非营利组织还是必须产生收益,以提供其活动的资金。但是,其收入和支出都是受到限制的。非营利组织因此往往由公、私部门捐赠来获得经费,而且经常是免税的状态。私人对非营利组织的捐款有时还可以扣税。2、兴起的原因非营利组织兴起的主要原因源于第一和第二部门职能和力量的欠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是,社会问题的多重性、复杂性是市场机制难以招架的,更谈不上合理地解决。同时,市场机制本身造成的贫富差距,增加了新的社会问题。对残疾人、城市贫困人口的救助,对社区中老年人的照顾等,也是单一的市场机制所无能为力的。同时,政府不是万能的,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单独依靠政府力量已不能解决众多的社会问题。而非营利组织的兴起,恰恰弥补了第一、二部门在解决社会问题上的不足,因此,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3、历史演变非营利组织在世界范围内出现、成长是有一个过程的。二战以前,社会主要可划分为两大部门:第一部门是政府部门。它通过税收形式从企业得到资金,用于解决社会公共事务,解决企业和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使社会获得基本的平衡与和谐。第二部门是企业,也就是经济部门。它是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它投资是要有收益的,在市场环境中遵循市场原则,配置资源,创造财富。二战后,一方面,人们对两次大战进行了反思,战争给社会造成了空前的灾难和巨大浪费;另一方面,民族间的、地区间的、国家间的差别和矛盾继续存在,并可能激化。人们发现,社会中的两大部门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活动与公共需求的平衡需要。于是,社会组织形态开始蛹化,逐渐出现了第三部门——非营利性组织,也就是社会公益部门。例如:出现了联合国,以协调国家之间的关系;建立世界银行,对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做扶贫性质的援助性贷款工作;成立了世界卫生组织,关注支持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卫生与健康问题;WTO组织也属于这种非政府组织。这些组织的出现和发展大大有利于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这些公益组织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影响越来越大。社会三大部门在社会中各有其特定的功能,分工合作,使社会处于一个和谐的状态。第一部门,通过纳税和财政支出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维护社会公平与秩序。第二部门,创造先进的生产力与社会财富,是社会基础。第三部门,通过征集社会志愿和经营处理特别公共事务,救助弱势群体,增进社会和谐与文明。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三大部门内在也发生了变化。逐渐按照市场的要求来进行改造和建设,进行了市场化改革。非营利性组织则通过公平的竞争主体和公行的自律互律准则,促进公益市场的透明化,提升公益组织的效率,增进社会的文明与和谐。二、非营利组织的界定与分类非营利组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称谓。非营利组织是美国广泛采用的概念,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其定义为:“符合以下特征的实体:1、该实体从捐赠者处获得大量的资源,但捐赠者并不因此而要求得到同等或成比例的资金回报;2、该实体经营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利润;3、该实体不存在营利组织中的所有者权益问题”。FASB对非营利组织描述的特征①和③基本上说的是非营利组织的“志愿性”和“公益性”,当然特征①中的捐赠者绝大多数是民间个人和机构,因此FASB描述的非营利组织也具“民间性”特征,特征②说的即是“非营利性”。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在正式文件中基本没有出现过。在研究非营利组织时,不少人常常谈到事业单位。从经营目的来说,我国的事业单位应属于非营利组织的范畴,但其具有国有属性,且多是由财政拨款的。因此,不宜将事业单位与非营利组织混为一谈。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我们在界定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的边界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不以营利为目的;2、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因为出资而拥有非营利组织的所有权,收支结余不得向出资者分配;3、非营利组织一旦进行清算,清算后的剩余财产应按规定继续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可以看出,此定义借鉴了美国的定义,且更加突出了非营利性和社会公益目的。按照此定义,我国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这就与我国的事业单位区分开来。联合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经济活动划分为五大类: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政府、非营利组织和家庭。非营利组织与其他四类社会组织的区别在于,非营利组织的大部分收入不是来自于以市场价格出售的商品和劳务,而是来自其成员缴纳的会费和支持者的捐赠。具体来看,非营利组织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动员资源型。非营利组织为了能够生存和发展,必须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包括慈善捐赠和志愿服务。随着这种社会功能日益发展和成熟,动员资源在少数非营利组织身上会逐渐专业化,出现一些以动员资源为核心功能的非营利组织,包括一些专业筹款的基金会和社会团体,一些专业开展资助活动的基金会和社会团体,一些专业招募、培训和派遣志愿者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这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可能数量很少,但专业化程度很高,有相当高的社会公信度和影响力,对各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形成强有力的资源支持平台,因而在公益认定和评估。以及社会监督和监管方面都应有很高的要求和相应的约束。2、公益服务型。非营利组织提供的公益服务遍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公益慈善、救灾救济、扶贫济困、环境保护、公共卫生、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科技推广、农村和城市的社会发展及社区建设等许多领域,都是非营利组织开展公益服务较为集中的领域。随着这种社会功能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公益服务在一些非营利组织身上会逐渐专业化,出现一些以公益服务为核心功能的非营利组织,包括一些主要开展公益项目的基金会、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开展各种社区服务的基层组织等。这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数量巨大,分布广泛,但是单体规模可能不大。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面对受益者的各种需求,致力于为公众提供各种形式的公益服务并谋求社会公益;它们与各级政府和相关各个领域的政府公共服务相辅相成,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有益补充。3、社会协调型。在社会转型期,各种形式的非营利组织越来越成为公民表达意愿、维护权益、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实现价值的最为广泛和直接的形式,这是中国的非营利组织近年来在数量上急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这种社会功能的发展,推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治理成为一部分非营利组织的主要功能。从机制上看,大体上有以社区为基础的横向协调型和以社群为基础的纵向协调型两种不同类型。前者如各种社区群团组织,后者则包括各种形式的商会、行业协会、工会、联谊会、同学会、消费者协会等。这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一般采取会员制的社团形式,注重社会资本,在会员共同利益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共益空间并为会员提供服务,同时强调对所在社区或社群的代表性,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它们数量很大,种类繁杂,其共同特点是具有较强的自我稳定性。4、政策倡导型。非营利组织不仅积极参与各级相关立法和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以各种努力倡导和影响政策结果的公益性与普惠性,而且往往作为特定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代言人,表达其利益诉求和政策主张。随着这种社会功能的发展,政策倡导成为一些非营利组织的主要功能,其中一部分成为专门从事相关政策研究并积极影响政策过程的思想库,另一部分成为积极参与社会博弈的弱势群体的代言人或者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有的发展成为对社会政治过程有影响的压力集团。这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影响很大,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有明确的政策主张,较多关注社会公正,并通过积极的倡导活动影响政策过程。三、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考核现状及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人们就开始从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个视角对非营利组织展开研究。到90年代初期,非营利组织普遍关注财务责任、项目产品或产出、提供服务的质量标准、人口统计学指标和其他参与者指标以及效率和顾客满意度等。近十年来,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不再局限于财务性绩效指标,更侧重评价出的结果,平衡记分卡、DEA分析技术、层次分析法(AHP)等方法大量被运用于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正是在海内外对非营利组织及其绩效研究越来越深入的背景下,我国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模式发生了从“管理”到“治理”的转换。非营利组织自身市场化与企业化运作实践也不断推进,使得非营利组织的绩效评价与考核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与考核仍存在一些问题。1、对非营利组织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层和员工普遍不重视绩效考核对于组织发展的作用,组织管理层主要是从成本的角度来考虑,管理者通常认为进行组织绩效考核会增加组织和机构的人力、物力、精力成本,而一旦考核得不到预想的效果,领导人的业绩评价亦会受到影响。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人员的主要构成,而志愿工作人员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几乎不会长期在非营利组织中固定工作,这使得组织的领导层认为对这些短期人力资源进行绩效考核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效率的。另外就是非营利组织的绩效考核没有统一标准且难度很大。非营利组织的特性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基础性公共物品。这导致了非营利组织产生的社会效益很难用量化的利润指标来衡量,从而非营利组织中一般不设经营利润指标。同时大多数非营利组织都是服务性组织,要对组织中的员工提供的服务进行绩效考核就会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增加考核的主观性和不准确性。2、缺乏独立决策权导致绩效评估考核的作用被削弱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的非营利组织缺少独立的人事任免权,在我国非营利组织的领导层中,有近三分之二的非营利部门的主要干部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业务主管部门。独立人事任免权的缺乏,不仅造成非营利组织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低迷,而且也造成了非营利组织运作效率的低下。更为重要的是非营利组织无法将绩效评估的结果应用于人事任免,造成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人员干好干差一个样。独立人事任免权的缺乏也造成了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无法归位到提高机构管理效率、提升人员素质、优化人员结构的功能与价值上来。3、考核体系不科学、考核标准不统一主要表现在非营利组织绩效考核制度本身的不科学,没有根据非营利组织各种类型的不同来设计或实施适合自身经营发展的绩效考核体系。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其获得的资金不像营利企业那样有很大弹性,它通过自身经营获得的收入也很有限,大部分资金是政府拨款或社会捐赠。因而大部分非营利组织都不太重视长期的发展战略,不会投入很多资金去引进、培训人才,更不会注重人力资源的绩效考核,而考核方法、标准单一或者是选择不当,都在于非营利组织没有掌握各种考核方法的优缺点,没有根据这些方法的不同特点来选择适合自己组织的考核体系。4、考核评价方法中定性指标过多而定量指标不足目前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对非营利组织绩效之相关要素的定性描述,如平衡记分卡方法。其中影响要素主要包括: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社会文明程度、政治开放程度、法
本文标题:专题一非盈利组织绩效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701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