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2000字]南昌八一纪念馆观后感范例(通用4篇)
[2000字]南昌八一纪念馆观后感范例(通用4篇)【参考指引】此例优秀文档“[2000字]南昌八一纪念馆观后感范例(通用4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整理编辑,以供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南昌八一纪念馆观后感2000字【第一篇】20xx年7月31日,为响应Xi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更好地开展党史学习。植物科技学院培养第二支部研究生实践小组,前往“军旗升起的地方”——江西南昌,走进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八一纪念广场,开展学习党史、理解思想的主题活动,追求“八一”足迹,体会红色文化。7月31日上午9:00实践小组成员依次排队进入纪念馆,展览《南昌起义的伟大开始》、参观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等基本内容。这些内容充分展示了南昌起义在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中的创造性作用,同时,经过长期革命战争的考验,南昌起义士兵逐渐成长为党和国家的支柱,他们凝聚和反映八一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参观和学习,实践小组成员了解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革命历史和起义军烈士的英雄事迹。活动结束后,实践队队长曲昭杰表示,南昌起义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革命军队的序幕,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博物馆珍贵的展示让我们真正感受到革命形势的艰辛和紧迫,以及起义军士兵的勇气和无畏。我们的人民军队诞生于炮火洗礼,在党的领导下,从弱到强,最终成长为一个不怕困难和危险、勇敢作战的伟大教师。团队成员李勤说,当方志敏同志在监狱里被俘虏时,他写的歌曲《可爱的中国》充满了不可阻挡的阳光和希望。在今天的中国,正如烈士们所愿,“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不断变化的进步,圣花终于在流血的地方绽放了……”伟大的先驱穿着最简单的衣服,用最简单的武器做着最伟大的事情。生活在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时代,他们坚信光明一定会到来,他们坚信头可以断血,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作为当代大学生,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创造、牺牲、奉献的精神情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微薄的贡献。南昌起义永垂青史,八一精神永放光芒!当代著名作家卞毓方在散文《文天祥千秋祭》中指出民族英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人民解放军无惧艰险,守卫家园、死守国土、逆行赴险,用血肉之躯铸成钢铁长城,忠于信仰、听党指挥、英勇无畏、敢为人先、百折不挠、为民奋斗的八一精神出于革命,又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无数革命先辈秉持“八一精神”浴血奋战,我们才能有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我们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致以崇高的敬意,同时也应在生活和学习中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不畏艰难,锤炼自身本领,时刻准备、以昂扬的姿态迎接美好未来!南昌八一纪念馆观后感2000字【第二篇】20xx年3月1日,根据教育学习安排党支部全体党员参观了宏伟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去了解我们江西人自己的革命历程,并重温了入党誓词。巍然矗立于纪念馆院中的“一代英豪”群雕,塑造了八一起义5位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的光辉形象;由解放军总政治部捐赠的大型南昌起义主题雕塑上,镌刻着八一精神——“坚定信念,百折不挠,不怕牺牲,勇于战斗”16个金色大字。进入馆内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极具震撼的雕塑,一只有力的手,笔直地举着一杆枪,那是为了新中国一同奋斗的勇士的恢宏气概!在最后一个展厅里,看到了我们最敬仰的革命烈士——方志敏的塑像。橱窗里陈列着他就义时穿过的棉袄,子弹穿过的枪眼,依稀可见的血迹。展墙上是方志敏在狱中亲笔写下的不朽诗篇《可爱的中国》,“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纪念馆内陈列了许多当年革命先辈们使用过的武器和生活用品,这使队员们深刻地了解到当年革命条件的艰苦和形势的紧迫。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的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把满腔的热情献给了伟大的革命事业,他们用行动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也为后辈们做出了好榜样。当看到当年起义布防图和革命志士们在领袖的正确领导和指挥下,奋勇杀敌时队员们被先辈们军事思想的先进性和革命热情的高涨所震撼。那时思索先辈们的这些都从何而来,历史给予了答案,那便是他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的信仰和誓死为受苦受难的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而奋斗的决心。纪念馆中的每个展厅、每个版面、每段文字、每个画面、每尊雕像同志们都认真浏览、聆听、细细品读,生怕疏忽遗忘不该漏掉的细节。览过往云烟,思绪万千。有对先烈舍生忘死精神的敬佩、有对今天来之不易幸福生活感慨,通过这次参观学习,重温革命先烈等先进典型的事迹,让我们看到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遍布着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正是这些革命先烈、这些先进人物,他们的英勇奋战和无私的奉献,他们所展示出来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让我们每一位拥有共产主义信仰的人,受到教育,接受洗礼。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把先烈们未完成的事业推向前进,时刻把人民群众的期盼挂在心上,时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扛在肩上。革命路,曲折漫长!复兴路,我们在路上!南昌八一纪念馆观后感2000字【第三篇】五一期间,和朋友们一起去了南昌八一纪念馆。去之前,没有想太多,只是把它当成一个普通的景点去对待。但真正到了那儿以后,才发现,自己真是浅薄。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我却偏执的只理解它的浅层内涵。认为知道了书上的那些条条框框就真真正了解了那些人那些事。在此之前,八一纪念馆于我而言只是书上的一幅画,南昌起义的价值就只是书上老师要求必背的几句话。可我来了这儿,一切都变的与众不同。它像是一头静默的巨兽,安静的匍匐在南昌一角。走进它才发现的了它所具备的历史的沧桑。它的身躯容纳了那场起义的伟人,烈士们的雕像。包含了那次革命相关的文献资料。囊括了见证战争的历史物件。让人无法忘怀那场伟大的事业,让人无法忽视心中的震撼。这是一场历史文化教育之旅。通过这次传统教育,我近距离的接触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艰苦奋战的细节,感受到了平安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当时那么恶劣的条件下,他们不惧生死。抛头颅,洒热血。把希望的曙光带给了英雄城南昌。哦,对了,那时候,南昌还不叫英雄城,也正是革命前辈们的无私奉献,给这座城市冠以英雄之名。从此,在史册上,南昌永远不朽。这座纪念馆,没有黄花岗起义纪念碑那么动人的故事,没有著名的不朽的情书。可这并不防碍展览馆外的广场上的革命先驱的雕像上,放着尚未撤去的菊花。大概是清明的时候放置的,用以缅怀纪念英雄烈士们。你看,原来每一场意义重大的历史事件背后,都有黄花,这种高洁的花替人们赞颂他们高洁的生命。他们当中有着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豪,有着出身于行伍之间的普通百姓。铁桶般的管制没有让他们低下他们高贵的头颅,对,高贵,在那时,没有谁比谁高贵,他们都是平等的,他们都为人民的幸福透支过他们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我不知道其他人看到他们使用过的武器和物品有什么感想,我只感受到了来自我内心中的深深震撼。究竟是多大的勇气让他们以大刀去对付敌人的机关枪和迫击炮。现在的我们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如斯地步。多少人忘记了历史的耻辱,沉溺于物质生活的陷阱里;多少人忘记了曾经的痛苦,戏谑、质疑英雄们的功绩。多少人忘记他们的名族的根,追逐着资本主义的腐朽和奢糜;多少人以轻视,烦躁的目光,对准了以鲜血铸成的红色文化。活在当下的我们不应该好好反思反思吗?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但是却绝对不能忘记历史,忘记民族的耻辱啊。一定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不让曾经的悲剧重现。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它为导向,付诸实践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更加繁荣兴盛。南昌八一纪念馆观后感2000字【第四篇】南昌被誉为英雄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这周,借清明节的机会,我参观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看一看这个记载了中国共产党建军历史的大楼,缅怀为革命事业献身的英烈们。纪念馆分一幢旧址和一座新馆。旧址原是江西大旅社,建成于一九二四年,是一座灰色五层大楼,共九十六个房间。一九二七年七月下旬,起义部队到南昌包租下这座旅社,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书记,李立三、恽代英、澎湃为委员的中国共产党前敌委员会。而新馆建于一九五六年,五九年正式对外开放。进入纪念馆大门,我首先看到的是由着名的雕塑家陈允贤一九九七年创作的一组人物雕像《一代英豪》,纪念着南昌起义的五位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雕像右侧就是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旧址东边是另一座大型铜雕《南昌起义》,充分展示了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战士高举驳壳枪昭示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手举马灯象征起义点燃了武装革命的星星之火;高扬的军号,表明起义吹响了人民军队诞生和勇敢战斗的号角。铜雕后的新楼外有一块印有五角星图案的装饰玻璃方框,十分惹人注意。进入大楼,来到序厅,正中有一座圆雕《石破天惊》:一只有力的大手,从崩裂的石块中伸出,紧扣着步枪的扳机。石块上刻着起义的时刻——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凌晨两点。枪上方是蓝天白云,后面是一面鲜红的八一军旗。军旗两侧墙上刻着一组反映南昌起义的浮雕。当我看完这一切,心里被深深地震撼了。我仿佛看到起义军冒着生命危险,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升起了鲜红的八一军旗,怒吼着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口号,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伴着思绪我走进了陈列厅,展陈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南昌起义和人民军队的光辉历程。里面有许多展品,如起义军在三河坝战场上遗留的子弹壳和海螺等等。通过参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使我对南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我要充分发扬先烈们的革命精神,长大后为南昌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标题:[2000字]南昌八一纪念馆观后感范例(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7026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