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03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三章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两部门经济模型(理论)凯恩斯主义的全部理论涉及四个市场:产品,货币,劳动和国际市场。仅包括产品市场的理论称为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本章主要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凯恩斯主义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什么叫均衡产出凯恩斯主义的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凯恩斯主义的投资函数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乘数模型1.均衡产出1.1两部门模型的基本假设:最简单的经济关系经济中只存在两个部门:企业和家庭;价格不随社会总需求的变动而变动。或者说社会总需求增加时,只会使闲置资源得到得到利用,价格则保持不变。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等于零。从而GDP=NDP=NI=PI=DPI1.2均衡产出的概念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在二部门经济中,总需求只有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于是均衡产出可用公式表示:y=c+i公式的c和i代表的是居民和企业实际想要有的消费和投资,即意愿消费和投资的数量,而不是国民收入构成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例子:假定企业部门由于错误估计形势,生产了1200亿美元产品,但市场实际需要的只是1000亿美元产品,于是就有200亿美元产品成为企业中非意愿存货投资或称非计划存货投资。这部分存货投资在国民收入的核算中是投资支出的一部分,但不是计划投资的部分。因此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实际产出就等于计划支出(或称计划需求)加非计划存货投资。但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均衡产出乃指和计划需求相一致的产出。总供给(总收入)总需求(总支出)45o0均衡条件:E=y(2)(1)100100EyA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1.3投资等于储蓄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E=y,也可用i=s表示。因为E=c+iy=c+s则得:i=s再次说明:这里的投资等于储蓄是指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i=s,则是指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储蓄。前者的含义是:计划投资不一定等于计划储蓄,只有当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收入才处于均衡状态;而后者所指的实际投资和实际储蓄是根据定义而得到的实际数字,从而必然相等。2.凯恩斯主义的消费函数理论均衡产出既然是指与总需求相致的产出,则均衡的国民收入y=c+i.分析均衡产出如何决定,就是分析总需求各组成部分如何决定。这里首先分析消费是如何决定的。先来看一看凯恩斯是如何解释的.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凯恩斯认为,在诸多影响消费的因素中,收入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关于收入和消费的关系,他认为存在一条基本的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凯恩斯主义消费函数的数学表达式C=a+bYd或:C=a+bY其中:C代表消费;a代表自发性消费(a0);Yd(或Y)代表个人可支配收入;b代表边际消费倾向(0b1)。边际消费倾向(MPC)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PropensityofConsumption):消费增量(C)同可支配收入增量(Y)的比值。(0b1)MPC=C/Y从几何意义上来说,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曲线的斜率值。平均消费倾向(APC)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PropensityofConsumption):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总量(C)同可支配收入总量(Y)的比值。APC=C/Y例题设消费函数为C=200+0.8Y,Y=1000,请问:自发性消费量、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各是多少?答:自发性消费量:200MPC:0.8APC:1450图和消费曲线OCY450AC0Y1C1Y2C2C3Y3储蓄函数储蓄:没有用于消费的那一部分国民收入。储蓄函数的推导;设消费函数C=a+bY因为S=Y—C所以S=-a+(1—b)Y其中,(1—b)代表边际储蓄倾向MPS与APS边际储蓄倾向(MPS)(MarginalPropensityofSaving):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值。MPS=S/Y=(Y—C)/Y=1—C/Y=1—MPC=1—b平均储蓄倾向(APS):储蓄总量与收入总量的比值。APS=S/Y=(Y—C)/Y=1—APC储蓄曲线的推导OYC450aC=a+bYAOSY-aBS=-a+(1-b)Y3.影响消费支出决定因素的其他几种理论以上所述是凯恩斯所提出的一种消费函数,是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叫绝对收入消费理论,后来这一简单的消费理论得到了修正补充产生了其他一些理论和模型如:3.1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定(阅读材料)3.2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理论(阅读材料)3.3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模型(阅读材料)3.4影响消费曲线移动的因素财富(wealth);对未来价格和收入的预期;价格水平;收入分配;税收;利率。消费曲线的平移在微观经济学中曾经介绍过“消费量的变化”和“消费的变化”的区别。“沿着消费曲线的移动”和“消费曲线的平移”的区别:沿着消费曲线的移动是反映消费量和收入变化之间的关系;消费曲线的平移是指除国民收入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的变化对消费量的影响。消费曲线平移动图示OCY450C1a1C2a2C3a34.两部门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分析方法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即(C+I)分析法;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即I=S分析法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的投资支出投资(investment):在一定时期内新增加的资本存量。在简单的凯恩斯主义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投资被视为给定的(自发变量),即认为投资与国民收入无关,I=I0。投资支出主要包括购买建筑物、设备支出和存货投资。注意:OYII0I=I0投资曲线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的均衡条件利用消费函数得:Y=AE=C+I利用储蓄函数得:I=S(一)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的数学法(利用消费函数)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Y=C+IC=a+bYI=I0解联立方程得均衡国民收入为:Y=(a+I0)/(1-b)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的图示法(利用消费函数)OYAE450aC=a+bYa+I0AE=(a+I0)+bYYE(二)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的数学法(利用储蓄函数)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S=-a+(1-b)YI=I0解方程组得:Ye=(a+I0)/(1-b)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的图示法(利用储蓄函数)OYS/I-aS=-a+(1-b)YI=I0YE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的图示法(比较)AEYOCAEYEOYS/ISIYE五、乘数模型(Multipliermodel)乘数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卡恩(Hahn)在1931年提出的,后来被凯恩斯加以利用,成为凯恩斯主义和其它宏观经济学派用来分析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工具。乘数效应通常是指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具有倍数作用,即因变量的改变量是自变量增量的倍数。乘数效应也称倍数效应或放大效应。本节仅介绍投资乘数和消费乘数。(一)投资乘数投资乘数是指改变投资量会带来倍数于投资增量的国民收入的增量。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为:Ye=(a+I0)/1-b现假定自发投资量由I0增加到(I0+I),那么国民收入会增加多少呢?通过对均衡国民收入解求偏导得:dY/dI=1/1-b即:Y=(1/1-b)•I投资乘数:I=Y/I=1/1-b图解中的投资乘数OY450AEaCa+I0AE1AY1IAE2BY2Y注:增加自发投资量会使消费曲线上移至AE1,此时均衡国民收入为Y1。如果在原有的投资I0的基础上增加投资I,AE1曲线就会上移到AE2的位置,这时均衡国民收入就增加到Y2。(二)自发消费支出乘数OY450AEaCa+I0AE1AY1aAE2BY2Y注:1、增加自发消费量会使AE1曲线就会上移到AE2的位置,这时均衡国民收入就增加到Y2。2、自发消费支出乘数:a=1/1-b投资乘数:I=Y/I=1/1-b=1/MPS=1/1-MPC可见:乘数大小和边际消费倾向有关,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则乘数就越大。课堂练习:例1:已知消费函数C=1000+0.8Y,投资I=600亿元,求总产出水平Y。例2:假设上述消费函数中自发性消费a由1000亿元减少至900亿元,投资I仍为600亿元,求总产出水平Y。例3:假设消费函数仍为C=1000+0.8Y,投资规模I由600亿元扩大至650亿元,求总产出水平Y。答案例1:解:Y=1000+600/1-0.8=8000(亿元)例2:解:Y=900+600/1-0.8=7500(亿元)例3:解:Y=900+650/1-0.8=8250(亿元)课外阅读:消费理论的发展1、消费函数之谜针对凯恩斯提出的消费倾向递减理论,库兹涅茨通过对美国长期经济资料的研究,得出平均消费倾向不变的结论。这二者的不一致被称为“消费函数之谜”。消费函数之谜具体表现为平均消费倾向在长期不变,在短期递减;长期边际消费倾向大于短期消费倾向。2、相对收入理论该理论由杜森贝里提出。基本观点是:人们的消费会相互影响,相互攀比,即“示范效应”,人们的消费不决定于其绝对收入水平,而决定于同别人相比的相对收入水平:消费有习惯性,当期消费不仅受当期收入的影响,而且受过去所达到的最高收入和最高消费的影响。3、生命周期假说该理论由莫迪里尼提出。基本观点是:人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参加工作挣取收入,第二阶段纯消费而无收入,人们用第一阶段的储蓄来弥补第二阶段的消费所需。这样个人可支配收入和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该消费者的年龄。它表明在人生的某一年龄段,当收入相对于一生平均收入高时储蓄也高,当收入相对于一生平均收入低时储蓄也低;它同时指出总储蓄取决于经济增长率及人口的年龄分布等变量。4、持久收入假说该理论由弗里德曼提出。其基本观点是:消费行为与人们的持久收入密切相关,而与当期收入很少要关联。因此,持久收入改变对消费的影响较大,当期收入改变对消费的影响较小。5、前向预期消费理论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消费者是理性的,是前向预期决策者。消费者会利用经验及信息对未来收入进行预测,从而作出消费安排,而不只是将过去收入的平均值作为持久收入水平。把理性预期与生命周期假说、持久收入假说结合在一起称为前向预期消费理论。TheEnd
本文标题:03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706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