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 2022年电大本科《心理学》考试208条名词解释【电大备考篇】
2022年电大本科《心理学》考试208条名词解释1、认知: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心理的最基本的过程。它包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惟和言语等。2、情绪: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还会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喜爱、厌恶、满意、不满意等主观体验。3、个性心理特征或个性:人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特征,使人们之间形成差别。这些心理特征有的是暂时的、偶然的,有的是经常的、稳定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称之为个性心理特征或个性。4、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性的方法。5、心理测量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6、实验法:有控制的观察。它是在控制条件下,操作某种变量的变化,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它变量所产生的影响。7、个案法:以个人或一个团体为研究对象,在广泛搜集研究对象的家庭、社会环境、个人经历、健康状况等多方面资料的基础上,考察其心理活动规律的过程。8、无意识:是相对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9、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两个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10、不随意注意:又叫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初级表现形式。11、随意注意:又叫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12、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13、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也称为注意的持久性。14、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它反映的是注意品质的空间特征。15、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和活动。16、注意的转移: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17、睡眠:是与清醒相对的意识状态。18、催眠: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介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19、感觉: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最初阶段。外部的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刺激的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的过程,这就是感觉。20、感觉的绝对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的绝对阈限。21、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能够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22、差别阈限: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也叫最小可觉差。23、韦伯定律:德国生理学家韦伯曾系统研究了人类的差别阈限,并提出了心理学史上的第一个“自然定律”——韦伯定律,该定律的的核心观点是:引起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变化量和原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一关系可以用公式来表示:24、三色论:有三类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和蓝这三种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当它们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红、绿、蓝是基本的颜色感觉,其他的颜色感觉都是由这三种颜色组成的,黑和白的感觉是由视杆细胞产生的。25、对立过程理论:颜色视觉产生于三个基本的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两种对立的成分,分别是:红-绿,蓝-黄和黑-白。所谓对立,就是指当一对系统中的一种颜色成分(如红色)被激活时,对另外一种成分的感受就会被抑制。26、频率理论:耳蜗中的基底膜和镫骨是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频率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27、位置理论:不同音高的声音会激活耳蜗中的不同区域,高音区位于耳蜗底部,接近卵圆窗,低音区则位于耳蜗顶部。28、知觉:人们通过感官获得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分析与解释后,产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29、知觉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稳定的特点。30、大小恒常性:对物体大小的知觉不因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大小改变而改变。31、形状恒常性:人对客观事物形状的知觉不因它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变化而变化。32、颜色恒常性:人不因照度导致的物体颜色变化而保持对其颜色知觉恒定。33、知觉适应:当刺激输入发生变化时,我们就需要改变自己的知觉习惯来适应这种变化,这就是知觉适应过程。34、知觉定势:主体对一定活动的预先的特殊准备状态。35、空间知觉: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的空间关系的认识。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等。36、肌肉线索:主要是指来自于眼部肌肉的深度线索,这类线索包括调节和辐合。37、单眼线索: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由于二维图形的深度知觉靠一只眼睛就能感受到,所以单眼线索也被称为图形深度线索。38、时间知觉:时间是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表现,时间知觉正是对这一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39、运动知觉: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对于运动的知觉既包括来自视网膜的视觉信息,也包括来自眼睛追随某个物体运动时的肌肉变化信息。40、真实运动: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物理位置变化。41、似动: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位置变化。42、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43、自主运动:如果让你站在只有一个静止光点的黑暗房间里,盯着那个光点看几分钟后,你就会感觉那个光点在移动,这是一种自主运动现象。44、错觉: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45、记忆: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46、感觉记忆:也叫瞬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信息输入感觉器官后,感觉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感觉痕迹的形式在人脑中被保留下来的过程。47、短时记忆: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一般是指保存时间少于1分钟的记忆。48、长时记忆: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的保留下来。49、陈述性记忆:主要是指对事件、情景或知识的记忆。50、程序性记忆:主要是指对技能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51、情境记忆:也被称为自传体记忆。指对那些发生于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52、语义记忆:个体关于世界的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53、内隐记忆:在个体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影响。54、外显记忆: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55、编码: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说是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56、存储:将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和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57、提取:从记忆中查找已有的信息的过程,58、感觉记忆:也叫感觉登记。指在物理刺激不再呈现时,信息以一种相对原始的、未被加工的形式在较短的时间内保持的过程。59、图像记忆:视觉器官能识别刺激的形象特征,能保持一个生动的视觉图像,是感觉记忆的一种主要编码形式。60、声音的感觉记忆:被称作声像记忆,是指当听觉刺激停止后,回声仍在听觉系统中短暂持续的现象。61、组块: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62、回忆:人们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进行直接提取的过程。63、再认: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64、遗忘: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有困难。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出现错误。65、倒摄干扰:新学的信息干扰了已有的信息的记忆。66、前摄干扰: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来的学习材料的干扰。67、精细加工: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应用己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合理化。68、自我参照性加工:以自我相联系的方式对词汇进行编码。69、思维: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70、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是以实际动作为支撑的思维过程。71、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基础的思维活动。72、逻辑思维:也叫抽象思维。是指人们面对理论性的任务,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时的思维。73、聚合思维: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利用熟悉的逻辑规则去寻求问题解决方法的思维过程。74、发散思维:人们沿着不同方向思考,通过重新组织当前具有的和记忆系统中已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75、常规思维: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76、创造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77、思维的过程: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78、比较: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共同点、不同点及关系。79、分类:在头脑中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80、抽象: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81、概括: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82、表象:事物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大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形象的认知过程。83、想象: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84、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的产生的想象。85、幻觉:一种在异常精神状态下产生的无意想象,86、有意想象:按照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87、再造想象:根据现成的描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88、创造想象: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89、幻想:指向未来的、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90、问题解决:最为普遍的一种思维形式。当人们想要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但又不能立即找到实现该目标的合适路径时,其所从事的活动,都可以称作问题解决。91、算法:解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的指出解题的步骤。92、启发式策略:凭借经验的解题方法,也可称为经验规则。93、手段-目的分析: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94、思维定势: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95、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定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如果先前曾采取某种方法解决某类问题并多次获得成功,以后再次遇到同类问题时还会重复采用同样的方法。96、功能固着: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只看到事物的某种典型功能,而看不到该事物其他方面作用的现象。97、创造性思维: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98、顿悟:问题解决者似乎一下子找到了问题解决的灵感,就像在头脑中有个灯泡突然亮起来一样。99、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生产和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元素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100、语言的结构性:每一种语言都是受规则支配的,说同一种语言的人都是以相同的语言规则而不是随机的方式来说话的。101、音位: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一个音位表示了语言中被知觉为相同的一类声音。102、语素:语言中最小的语义构成单位,是词的构成要素,因此也称词素。103、词: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104、词汇的理解:也称为词汇识别,是指人们通过听觉或视觉,接受输入的词形或语音信息,并在头脑中揭示词义的过程。105、词频:某个单词在书面语言中的使用次数。106、词长效应:对于拼音文字的一些研究发现,在词的使用频率相同的条件下,一个词所包含的字母越多,识别时间就越长,这就是所谓的词长效应。107、语境:任何一种语言交际活动都是具体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或者说,都离不开什么人说、对谁说、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场合说等,这些语言使用时的环境,就是通常所说的语境。108、图式: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也有人把图式看做是有组织的知识单元。109、语言产生:也叫语言的表达,是指人们通过语言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
本文标题:2022年电大本科《心理学》考试208条名词解释【电大备考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7076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