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企业收益分配(周密)
第一部分企业收益分配理论的回顾与评价企业收益分配1.1企业收益的概念1.经济学上收益亚当·斯密第一次把收益定义为“财富的增加”并认为收益“乃是以不侵蚀资本为条件”,后来许多经济学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概念。希克斯在《价值与资本》(1946)一书中将收益定义为:“个人在本星期能支出的最高数额的货币,并预计在未来的每一个星期仍能支出按实物标准计算的同一数额关于收益,观察的角度不同,收益所含的内容不同。一、企业收益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纵观各种分配理论,人们在思考分配是什么的过程中,客观上给经济收益一个简洁的解释,即生产和交换过程中所产生的“剩余”。这一概念从开始的农业化阶段就有了基础。马克思认为收益是劳动者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交易费用经济学家和产权经济学家如威廉姆森、哈特、克莱因等则认为企业剩余是一种特殊或专门投资的租金。如哈森(Hansman,1996)认为:企业在偿付了契约债务如工资、贷款利息以及原材料价款后的净收益。企业收益及相关概念欧文·费雪20世纪初曾提出过三种不同的收益形态:(1)精神收益,即心理得到满足;(2)实际收益,即财富得到增加;(3)货币收益,即现金货币价值增加。综上所述,经济收益观的要点在于:对于企业而言,考察期内的收益是指期末与期初资本效用比较的差额,即如果存在正的收益,则是指在保持原始投入资本完整、维持原始资本价值的前提下,超出原始投入的部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保持所有者投入的实际生产能力即原始资本的价值不变,超过所有者投入的实际生产能力的部分形成经济学“收益”。经济收益的计量与资产的计价密切相关,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净资产现值的差异,它体现了企业的实际收益。企业收益及相关概念2.会计学上的收益会计学对收益的界定与经济学对收益的界定相比,不仅从历史时间上看更晚,且其定义本身也更有针对性、实用性。会计学关注的是企业收益。3.全面收益1961年爱德华兹和贝尔在其著作《企业收益理论与计量方法》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0年12月首先提出了“全面收益”这一新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企业在报告期内,除与所有者之间的交易以外,由于其它一切原因所导致的净资产的变动。企业收益及相关概念1997年,FASB正式公布了第130号财务会计准则《报告全面收益》。全面收益包括净收益和其他全面收益。其中:净收益仍由收益表提供,只反映已确认及已实现的收入(利得)和费用(损失);其他全面收益则涵盖那些已确认但未实现、平时不记入收益表而在资产负债表部分表述的项目,包括外币折算调整项目、最低退休金负债调整、可销售证券的利得或损失。企业收益及相关概念二、企业收益源泉企业收益源泉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2.协作生产理论3.企业资源理论三、企业收益的计量1.收入的构成及实现2.成本费用的构成及实现3.企业净收益(利润)的确定四、西方收益分配理论及模式1.物质资本决定收益分配宏观收益分配理论对微观层次的企业收益模式的构建和实施起着指导作用,与“资本决定收益”的宏观分配理论一致,微观层次上的企业收益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最低工资理论模式。(2)工资基金理论模式。(3)工资差别模型。2.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共同决定分配(1)企业利润分享模式(2)价值分享模式五、马克思收益分配理论马克思把分配的含义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生产要素本身的分配,这种分配关系决定着生产的全部性质和运动;其次是产品的分配,这种分配完全由生产决定,分配结构取决于生产结构。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产品分为资本和收入部分,作为收入的产品也就是活劳动创造的价值,其中一种收入为工资,另两种收入形式为利润和地租。工资归劳动力所有者,利润归资本所有者,地租归土地所有者。六、中国收益分配理论第二部分剩余索取权配置的相关理论企业收益分配一.股东独享剩余索取权相关理论1.奈特(Knight)主观风险偏好差异理论奈特在《风险、不确定和利润》(1921)一书中致力于解释完全竞争并不能消除利润的原因,认为不可度量风险即不确定性,才能产生利润。在奈特看来企业组织制度内有两类个人收入:固定合约收入和利润,固定合约收入是由企业家支付的,企业家本人是一种剩余。奈特及其理论把劳资之间对风险的态度作为剩余索取权配置的根本原因,并由此认定企业是资本家的企业,资本家应享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一.股东独享剩余索取权相关理论(2)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团队生产理论A.A.Alchian&H.Demsetz:Production,InformationCostsandEconomicOrganization,AmericaEconomicReview62,1972。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团队生产理论,该理论提供了一个审视企业剩余索取权配置的新视角。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认为:经济组织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的合作可以产生更高的生产力。但是团队生产的最大问题在于无法精确计算每个成员的边际贡献,从而存在严重的“搭便车”行为,进而损害团队的效率,所以,为了提高团队效率,克服各要素所有者之间在协作生产过程中的偷懒和搭便车动机,采用“由某个人专门作为监督人检查团队成员的绩效”,而对监督者的约束是“授予他获得团队净收入的权利”。一.股东独享剩余索取权相关理论(3)格鲁斯曼和哈特等不完成契约的理论Grossman,S.,AndHart,O.,1986,“TheCostandBenefitsofOwnership:ATheoryofVerticalandLateralIntegration,”J.PoliticalEconomy,vol.94Hart,O.andMoore,1990,”PropertyrightsandtheNatureoftheFirm..J.PoliticalEconomy,vol98.该学派将企业的所有权直接定义为剩余控制权,剩余控制权就是关于物质资产在初始合同未规定的所有情况之下如何被使用的排他性决策权,而且这种权利天然归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所有,就使得资本家成为最大的风险承受者,同时专用性资产对整个企业的生产效率有重大影响,所以应该把企业的剩余权交给资方,这有利于刺激专用性资产的投资,有利于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一.股东独享剩余索取权相关理论(4)罗宾斯坦博弈理论(Rubinstein,Ariel,1982,“PerfectEquilibriuminaBargainingModel”,)罗宾斯坦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为什么采取某种方式配置剩余索取权。他们认为在任何组织中,权力的最终分配都是相关当事人讨价还价的结果,而且每一方当事人获得的利益份额由其相对谈判来决定。罗宾斯坦假设劳资之间的谈判是一个无限期的轮流讨价还价的博弈过程,通过构造模型论证了资本家具有谈判成本优势,因此,工人领取固定工资,资本家独享组织租金(Rubinstein,Ariel,1982)。该学派以无限期讨价还价博弈模型为代表,采用非合作博弈方法论证了资本家独享剩余索取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资本家拥有剩余索取权是由于资本家相对工人来说具有谈判实力方面的优势。二、共享剩余索取权相关理论(1)威茨曼的分享经济理论威茨曼《分享经济》(1984)他认为,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弊病不在于生产,而在于分配,特别是在雇员报酬制度上。在传统的雇员报酬制度即工资制度中,工人的工资同厂商的经济活动无关,只同厂商所无能为力的一些要素(比如货币发行量、生活费用指数等)有关,由于工资固定,劳动成本固定,厂商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对市场总需求的变化做出的反应总是在产品的数量方面,而不是在产品的价格方面。因为价格一般是按照成本加成的方法确定的,成本不能动,价格也就不能动。一旦市场需求收缩,厂商只能减少生产,这就必然出现工人失业。基于上述原因,威茨曼认为,必须对工资制度动大手术,把工资制度改为分享经济,即将劳动收入分成两个部分:工资收入和分享收入。他建议政府成立专门的分享制度实施机构,由它来制定分享制度标准。二、共享剩余索取权相关理论(2)青木昌彦的企业的合作博弈理论认为“企业作为一个由股东、管理者和雇员等组成的一个联盟结构。提出了股东-雇员共享企业剩余的合作博弈模型。在他的合作博弈模型中,体现企业不仅是资本家的企业,而且是所有相关者所组成的一个团队,雇员们由于或多或少地掌握了特定企业所需的专业技术和知识,并和股东们投入企业货币资本相结合,从而能给企业带来相对持久的剩余收益。因此,雇员们获得或明或暗的和股东们讨价还价的谈判力,并要求分享企业的剩余收益。并通过合作博弈,共同分享,从而达到一种组织均衡。二、共享剩余索取权相关理论(3)凯尔索的双因素理论凯尔索和阿德勒合著《资本主义宣言》凯尔索《民主与经济力量——通过双因素开展雇员持股计划革命》(1996)凯尔索认为(1996),西方的现行资本主义制度曾经创造了经济奇迹,但它不能创造经济公平,它不仅不能消除贫困却使其有扩大的趋势。发达资本主义企图通过税收和再分配的手段达到体现社会公平和消除社会贫困的目的,但未能取得实际效果,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提供这一问题上存在着简单而固执的误解。二、共享剩余索取权相关理论凯尔索认为:必须建立一种民主的市场经济制度。这种必须遵循财产权原则、参与原则和限制原则。要实现这些原则,必须建立使资本主义所有权分散化的新机制,以便所有的人能分享从劳动中获得的收入,也能分享从资本中获得的收入。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应该结合起来,实现亚里斯多德“普遍的资本所有权并非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须”。具体方案就是运用资本信贷手段“为大多数生来没有资本的人,打开一条获取资本的道路”。凯尔索的双因素经济理论为员工通过一定的金融途径持有股份,从而享有剩余索取权提供了理论依据。二、共享剩余索取权相关理论(4)我国学者关于共享剩余索取权的观点三、现代股份公司剩余索取权配置现代企业的特征有:(1)具有独立的法人财产的企业主体;(2)股东以投入公司的资本额承担有限责任;(3)公司的经营由具有专门的管理知识和才能的经营者承担,股东不直接参与企业经营。其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现代企业的本质特征。在现代企业中,股东负责提供企业永久性财务资本,选择与监督经营者,经营者享有剩余控制权,具体经营管理企业,而企业剩余索取权由股东与经营者分享,以保证对股东和经营者提供有效的激励,提高企业效率。在实践中,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合约安排是股东与经营者在资本市场、产品市场、经营者市场、劳务市场等合力运作下,进行长期合作博弈结果。第三部分企业净利润分配一、影响净利润分配的因素1、法律、法规对公司净利润分配的规定2、债权限制性契约的规定3、企业内部的有关限制4、股东的意愿二、企业净利润分配对象和分配主体第三部分企业净利润分配三、净利润分配的契约框架1、企业可分配净利润的约定2、可分配净利润分配的参与者的约定3分配标准的约定4、净利润分配次序的约定四、净利润分配契约的局限1.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契约不完全2.交易成本及因交易者缺乏判断力而导致的契约不完全3.因第三方不能进入缔约谈判过程而产生的外部不经济4.交易程序的可能不公平和交易结果可能有悖实体公正第四部分国外企业收益分配实践现代西方国家企业收益分配制度的变迁,核心是企业投资者、经营管理者和企业一般劳动者共同分享剩余问题。一、企业收益分享的实践方式在国外,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方式主要有年薪制、经理股票期权(ExecutiveStockOption,ESO)、员工持股计划(EmployeeStockOwnershipPlan,ESOP)以及其它的股票激励方式如期股(PerformanceStock)、虚拟股票(PhantomStock)和股票增值权(StockAppreciationRights)、股票奖励等国外企业收益分配实践1、年薪制2、股票期权3、员工持股计划4、社会保障制度国外企业收益分配实践二、美国企业净收益(净利润)分配模式1、股权结构和股利政策
本文标题:企业收益分配(周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739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