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公允价值的收益波动性:来自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
1珞珈青年学者经济与管理论坛系列论文之四十六LuojiaYoungScholarsSeminaronEconomicsandManagementWorkingPaperSeriesNo.462公允价值的收益波动性与市场反应--来自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许新霞【摘要】本文以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6.1月-2009年6月间的数据为样本,对我国采用公允价值前后的以下三种收益的波动性进行了分析:新准则实施前的历史成本下的净收益、新准则实施后的净利润、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后的全面收益。发现新准则实施后的净利润的波动性与历史成本下净收益的波动性差异不明显,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后的全面收益的波动性明显则高于前两者。这三种收益波动性都提供了与市场风险相关的增量信息,但新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没有向投资者提供显著的与市场风险收益相关的增量信息。三种收益的波动性指标也均未反映与股价相关的信息,即市场也没有将公允价值计量导致的收益波动性的增加视为风险增加的要素予以定价。本研究结论对于改进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加强金融市场会计监管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关键词:公允价值收益波动性市场风险TheIncomeVolatilityofFairValue:theEvidencefromtheListedCommercialBanks【Abstract】Weinvestigateincomevolatilitycausedbyfairvalueaccountingforasampleof14listedcommercialbanksfrom2006to2009.Wefindthat,thereisn’tmuchdifferencebetweenthevolatilityofhistorical-costnetincomeandthefair-valuenetincome.Thevolatilityofthefair-valuecomprehensiveincomeismuchbiggerthantheothers.Wefindthatthethreeincomevolatilityispositivelyrelatedtomarketrisk,butnottheincrementalvolatilityinfairvalueincome.Wealsofindthatneitherthethreeincomevolatilitynortheincrementalvolatilityinfairvalueincomearerelatedtobank’sshareprices.Keywords:fairvaluevolatilityofincomemarketriskshareprices3一、引言公允价值计量是以持续经营为前提,通过会计主体在计量日或报告日模拟真实市场出售资产(清偿债务),从而推导当前市场价值的过程。盯市(marktomarket)是公允价值的根本特征。目前,众多的会计界和金融界人士认为,在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下,市场的波动性通过未实现资本收益和损失的确认被传递到会计系统,增加了会计收益的波动性。与此同时,市场的非完美特征、大量非活跃市场存在条件下的公允价值参数的主观估计以及公允价值计量过程中对价值创造过程的忽略,导致公允价值在反映市场波动性的同时,又向市场输入了额外的波动性,成为市场波动性的“加速器”。金融市场是一个交易特殊商品—“信用”(credit)的市场,其交易价格的是众多的差异性投资者在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条件下作出的预期价值(Boyer,2007)。公允价值作为计量金融工具“最相关”、“最恰当”甚至是“唯一的”计量属性,金融市场的心理预期因素和固有的顺周期性特征使公允价值会计波动性加速器作用得到放大,使其给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带来了不良影响。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会计收益波动性和金融市场波动性的协同作用将会推动着一部分经济体偏离稳定带,银行管理者为了稳定资产的回报率,将采取短期行为,采用资产证券化等形式向外部转移风险。风险承担向金融系统外围的转移将对金融市场的长期稳定带来巨大的危害:一方面,关键的金融交易者将有更强的激励去冒更大的风险,因为这些风险最终将转移给外部的投资者,相关的累积作用将推动整个经济走向金融脆弱区;另一方面,在信息不对称和监督措施不严密的共同作用下,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并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来对隐含在其中的风险进行评价(Boyer,2007;Plantin等,2004)。当金融系统的不稳定完全使金融系统不能正常运作时,就会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Mishkin,1999)。为此,国外学者围绕公允价值会计的波动性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为其治理提供了重要依据。长期以来,历史成本在我国的会计计量体系中一直居于统治地位,我国学者对公允价值的研究大多围绕着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信息质量的比较展开,在研究方法上也多以规范研究为主,对公允价值收益波动性实证研究一直少有人问津。目前,IASB和FASB联手启动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改进项目,并于2009年7月发布了最新的征求意见稿。如何立足国内公允价值运用的实际状况,跟进联合项目的成果、进一步推进公允价值的运用,将是不容回避的问题。本文尝试着对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的公允价值的收益波动性进行实证分析。论文将以2006年1月-2009年6月年间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所有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检验新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后的收益波动性如何?增加的公允价值收益波动性是否与风险相关?增加的波动性是否反映在商业银行的每股股票价格中?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是数据样本和描述性统计;第四部分提供了实证检验结果和研究发现;最后做出研究结论并指明局限性。二、相关文献综述Jones、R.Nachtman、RobertNachtmann和FredPhillips-Patrick合作发表的《市场价值会计和银行收益的波动性:来自投资账户的启示》(1991)开启公允价值收益波动性研究的先河。美国FASNO.107(1991)、FASNO.115(1993)、SFASNO.130(1997)、SFASNO.133(1998)、SFASNO.157(2006)等一系列有关金融工具和公允价值准则的发布使越来越多的学者聚焦于公允价值的波动性后果研究。总的来说,该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公允价值收益波动性产生背景和产生原因以及后果的理论分析。二是对公允价值收益波动性的实证检验。代表性的研究简述如下:4MaryE.Barth,WayneR.Landsman,JamesM.Wahlen(1995)通过重述美国137家银行1971-1990年20年间的会计报表,率先对公允价值会计如何作用于收益的波动性、增加波动性是否反映在银行的每股价格中进行了检验。由于当时银行揭示的公允价值估计数仅限于投资证券,他们只检验了投资证券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带来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历史成本相比较,运用公允价值对投资证券进行计量的银行收益确实存在着更大的波动性,收益波动性的增加并没有体现在银行的每股价格中。Plantin、Sapra等(2004)认为,在不完美市场存在的现实条件下,公允价值计量结果使财务报告向金融市场输入过量的波动性,该波动性增大了公司资产定价中的外部性影响①,导致了银行短期行为的发生,对金融市场稳定性带来了不利影响。Barth(2006)将公允价值收益波动性的根源分为三类:经济活动本身具有的内在波动性(inherentvolatility)(这是会计应当如实反映的)、公允价值计量误差(estimationerrorvolatility)②以及所有资产和负债的混合计量导致的波动性(mixed-measurementvolatility)。在三种来源当中,Barth认为公允价值计量误差(estimationerrorvolatility)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最为相关,内在波动性(inherentvolatility)与会计信息相关性间的联系最为密切,他建议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应加强公允价值计量误差的披露,以帮助会计报告使用者正确对收益波动性增加带来的风险进行评价。Hodder,Hopkins和Wahlen(2006)在Barth等(1995)的基础上对公允价值收益波动性及其影响进行了拓展性研究,第一,在全面收益基础上构筑完全公允价值收益以评价净收益、全面收益和完全公允价值收益三种不同收益波动性之间的差异,其结果表明公允价值收益的波动程度是净收益的5倍、全面收益的3倍。第二,在Beaver等(1970)的基础上,建立了收益波动性与风险之间的相关性的计量方式,论证了收益波动性和与一系列风险指标之间(包括市场模型β,股票整体回报的波动性,短期利率β的绝对值、长期利率β的绝对值、银行披露的市场风险的指标)之间的关系。第三,在前述基础上,作者针对三种收益波动性指标和股价之间的联系还进行了两组相关的测试。Hodder的研究表明,公允价值收益的波动程度向资本市场传递了增量的风险因素,更能反映银行的内在风险,并与资本市场在对银行股票定价所要考虑的风险更为相关;显然这与Barthetal.(1996)的研究结论不一致。Hodder认为这可能与Barth等人研究中的公允价值的不完全计量有关,因为他们除了对银行的投资证券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以外,并没有揭示其他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的影响。Boyer(2007)对公允价值波动性产生的根源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在历史成本模式下,会计系统的作用在于追踪企业利润的产生过程,此时的会计计量完全独立于股票市场。但在公允价值模式下,股票市场的定价纳入到企业现有财务估价系统中,并被用来确定股利水平,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就会传送到企业内部的价值评估系统,从使金融市场过度的波动性将会向整个经济系统进行渗透。此外,公允价值的反应性特征比历史成本要强烈得多,公允价值参数确定过程中的主观性又加剧了金融市场本已存在的波动性。上述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变量选取和研究思路上,本论文和Hodder,Hopkins和Wahlen(2006)、MaryE.Barth,WayneR.Landsman,JamesM.Wahlen(1995)的研究较为接近,他们对不同计量方式下的收益的波动性进行了科学的定义和比较,并建立了公允价值波动性增量、市场证券定价与风险的间的关系模型,这为研究我国①这种外部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经济萧条期,由于采用盯市的计量方式,一家公司资产价格的下降往往对类似资产的定价产生影响,导致其他公司类似资产市场价格下降。而在经济繁荣期,交易市场上一家公司资产价格的上升往往导致其他公司类似资产市场价格也随之上扬。②在IASB和FASB最近所进行的公允价值级次的划分中,不活跃市场中的不可观察参数的输入大大增加了这种波动性。(Barth,2006,P326)5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的公允价值的波动性后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三、样本和描述性统计㈠、样本选择本文以2006年1月-2009年6月年间在沪深两市上市的所有商业银行为样本,我们最终的样本量包含14家银行③。虽然从数量上看样本量较小。但从规模上看,截止2007年末,14家银行的总资产共计298402.08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56.7%;所选择样本贷款约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80%;从盈利能力上看,14家银行共实现净利润2877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润总额的64.4%④;从影响力上看,这14家银行已包括除农行外的处于核心地位的第一梯队的所有国有商业银行、处于第二梯队的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处于第三梯队的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因此,从整体来看,我们认为这些样本能够很好地反映我国商业银行的基本特征。我们选定2006年1月-2009年6月为研究期间。由于在2005年8月,财政部发布了财会〔2005〕14号文《关于印发〈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试行)〉的通知》,要求2006年1月1日在上市和拟上市的商业银行范围内试行。该文在对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分类、贷款减值准备计
本文标题:公允价值的收益波动性:来自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744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