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投资简讯第87期2006年8月18日国航今日上市将面临抛售压力三大原因致机构放弃认购十大股东仅有一家基金亮相在中国国航披露的十大股东中,只有嘉实主题精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一家名列第三大股东,其余的席位基本上都被中国人寿、人民财产保险、平安人寿等保险公司所占据。再加上此前中国国航网下申购时基金和券商大比例缺席的行为,已充分表明了机构投资者窘迫的现状和对当前新股发行速度及规模的认识态度,而这种态度也将影响二级市场的最终走向。保险公司成国航认购大户资料显示,在网下申购时,保险公司就已成为国航网下申购的主力。在前五大认购机构中,保险公司占据了4席。而曾经参与询价的基金、券商等机构基本没有参与网下申购,不少公司只是象征性地申购了100万股。这在中国股市新股申购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三大原因导致机构放弃认购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以基金和券商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放弃对国航的申购呢?我们认为,主要缘于三个原因:首先,对高油价背景下的航空业前景暗淡的预期令机构投资者望而却步。虽然国航是去年惟一盈利的航空公司,但今年的油价比去年又上升了约30%,国航的业绩肯定要受很大影响。在对国航今年的盈利水平并不乐观的预期下,多数基金公司认为其上市后跌破发行价的可能性很大,放弃申购实属情理之中。其次,在中国银行、大秦铁路等大盘新股上市后,市场扩容非但没有减速,甚至还出现增速。在此背景下,机构投资者认购新股的选择余地较大。再加上国航申购的当周有5只新股发行,因此机构肯定会精打细算,选择那些质地优良、盘小绩优的新股进行申购。第三,公开资料显示,券商和基金目前仓位较满,手里的余钱实在不多,如果通过借贷2资金去申购,上市后的收益率很有可能小于资金的借贷成本,因此基金不会考虑利用借贷资金去参与申购。(国航上市首日将面临抛压在以多数基金和券商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对国航前景不太认同的情况下,国航在上市首日可能需要承接众多散户的集体抛单,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遭到投资者的冷遇,而机构投资者对国航“冷眼旁观”的态度更会对市场人气以及二级市场的走向产生巨大的影响。企业出现借贷热面对新一轮的杠杆收购(LBO)热潮、资本支出的增加,以及股东要求提高股息和股票回购的压力,企业的贷款数额出现了近年来速度最快的增长。预计借贷额明年还将继续上升──尤其是如果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Reserve)不再加息的话,原因在于公司需要筹集资金回购更多股票,并提高季度股息和特别股息。经济学家表示,目前大多数公司的资产负债情况都相当不错,足以应付借贷额的增加。调控铁拳出击中央依旧盯紧房地产8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显示,7月份的中国“国房景气指数”比上月有所上升,这是房地产景气自3月份以来连续第5个月环比微升。但是,由于7月份是房地产宏观调控各类措施集中落地的第一个月,这一期的“国房景气指数”涨幅比6月份有所减小,回落了0.48点。与此同时,房地产开发资金的环比增幅回落和已逐渐消化的空置率,也让不少人重拾期待。国房景气指数涨幅微跌房地产调控措施初显降温效应报告显示,7月份的“国房景气指数”为103.51,比6月份上升0.58点,比去年同月上升1.54点。对比来看,6月份,“国房景气指数”为102.93,比5月份上升1.06点。因此,7月份的指数是环比上涨,但是涨幅其实下跌了0.48点。“我们发现,6月份的国房景气指数是近几个月来上升最快的一次,比5月份的整整涨了1.06点,而此前的5月份仅仅环比上涨0.26点,从这样一个‘爬坡又下坡’的情况看,几个月来的房地产调控措施还是3初步显出了降温作用。”中房指数研究院专家表示。开发贷款增幅环比回落银根收缩已经开始见效报告显示,房地产开发投资分类指数为101.52,比6月份上升0.84点,比去年同月回落0.06点。1至7月,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9411亿元,同比增长24%。商品住宅投资6575亿元,增长29.2%。资金来源分类指数为103.34,比6月份上升1.53点,比去年同月上升2.18点。1至7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4417亿元,同比增长29.4%。其中,国内贷款3255亿元,增长56.6%;企业自筹资金4788亿元,增长25.3%;利用外资191亿元,增长34.2%。对比来看,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2224亿元,同比增长29.1%。其中,国内贷款2743亿元,同比增长56.4%;企业自筹资金4128亿元,增长26.2%。1至7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比1至6月份增长了2193亿元,环比增加18%;1至6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比1至5月份则是增长了2600亿元,环比增幅高达27%。在这里,关联度较大的国内贷款,1至7月份环比较1至6月份增加了512亿元,环比增幅19%;1至6月份环比1至5月份则环比增加了555亿元,环比增幅高达25%。这一点同样值得关注,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和国内开发贷款的增幅双双环比回落,表明银根收紧已经开始有效,房地产开发的资金总量虽然仍以较大规模增长,但具体数量和环比增幅脚步放缓,开发商源动力不足。商品住宅空置率有所下降存量消化调控目标逐步实现报告显示,土地开发面积分类指数为100.99,比6月份下降1.11点,比去年同月上升5.13点。1至7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开发土地面积1273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8%。1至7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累计完成房屋施工面积14.85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9.2%。其中,住宅施工面积11.53亿平方米,增长19.5%;办公楼施工面积5965万平方米,增长13.8%;商业营业用房施工面积1.82亿平方米,增长14.9%。截至7月底,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为1.2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4.4%。其中,空置商品住宅6610万平方米,增长10.8%。“6月底,全国空置商品住宅6715万平方米,增长14.1%,现在环比减少了105万平方米———商品住宅空置有所下降,说明存量消化的调控目标也在逐步实现。”地衡地产专家解释说。4尽管效果有所显现,但不少专家表示不能过早下乐观结论。“投资增长过快与货币信贷增长偏快,金融风险逐步增大,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仍未根本缓解。特别是近期一些地方出现钻空子的现象,调控贯彻和防止反弹的任务依旧艰巨。”策源咨询研究员表示,“在此背景下,房地产行业将继续成为中央政府重点监控对象。”房地产信贷升温银监会急念“紧箍咒”专家表示,仅靠控制房地产信贷可能难以冷却房地产开发热,因为短期内仍有大量民间游资和外资可以支撑这一市场,并且预售制度的存在使得国内房地产开发的资金链比较宽松国家统计局8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至7月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9411亿元,增长24.0%,热度依然不见明显下降。同日,中国银监会对外公布了严控房地产信贷的通知。上半年数据显示,我国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7695亿元,同比增长24.2%,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商品住宅完成投资5318亿元,同比增长28.2%,比上年同期提高6.9个百分点。在市场方面,16日宝利建筑顾问的调查显示,上半年中国及整个东南亚的非工业建筑开工率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9%,达到400多亿美元。“中国新开工住宅项目的蓬勃发展为这一高增长率推波助澜。”央行在最新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指出,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幅回升,商业性房地产贷款增速逐月加快。“今年房地产开发贷款有较大上升。”一位商业银行房地产金融部人士表示。6月末,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为3.4万亿元,同比增长20.6%,同比多增1620亿元。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3万亿元,同比多增1346亿元;同比增长28.9%,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0.2个百分点。银监会16日发布通知,要求严格执行有关信贷管理规定,规范开发贷款行为。“各机构要做好房地产贷款‘三查’,全过程监控开发商项目资本金水平及其变化,严禁向项目资本金比例达不到35%、‘四证’不齐等不符合贷款条件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贷款。”通知称。银监会还强调,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严禁以流动资金贷款名义发放开发贷款。对于囤5积土地和房源、扰乱市场秩序的开发企业,要严格限制新增房地产贷款。“加强房地产开发贷款使用的全过程监控;健全开发贷款的封闭性管理措施。”对于发展迅猛的土地储备贷款,银监会发出警告,要求银行认真评估审慎发放。“要科学、动态测算和监控土地收储费用,开设专门的托管账户,确保土地出让收入优先归还银行贷款。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和违约必须提前还款的罚则,避免盲目‘圈地’、盲目批地造成风险。”与开发贷款相反的是,上半年购房贷款余额为2.1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820亿元;同比增长15.9%,但是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9.7个百分点。“银监会和央行对个人按揭贷款都比较支持。”上述银行人士认为,该业务依然属于黄金业务,但是发展势头却受到一定遏制。而昨日的通知中则再次鼓励银行“开展个人首套自住房贷款,稳妥发展二手房贷款市场”。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刘煜辉博士认为,仅仅控制房地产信贷难以冷却我国房地产开发,原因在于大量民间游资和外资可以支撑这一市场,而且由于预售制度的存在,国内房地产开发的资金链比较宽松,“在购房人按揭贷款到位后,房地产开发商自有资金基本可以撤离。”宝利建筑顾问调查认为,国内开发商对商业建筑投入极大热情,相关项目上升16%,尤其是跨国公司以及国际游资在烘托房地产热潮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前,建设部等6部门已发布《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开始对外来资金炒作进行限制。专家预测更加严厉的措施短期不会出台,而如果前期出台的众多行政性措施得到落实,效果可能较调控信贷更为直接。国税总局:遗产税开征尚无时间表尽管每年可增加300亿的财政收入,但是仍然有专家表示目前并不适合开征遗产税,而如果强行开征,可能会导致更大的不公平。此前有专家表示,遗产税起征点的平均指标应确定为80万元,这主要是因为国际上遗产税起征点基本上都在人均GNP(国民生产总值)的15至20倍左右。但有人疑惑,如果假定80万元为起征点,许多大中等城市居民只要拥有一套房产,就差不多该缴纳遗产税了。6“遗产税对于调解当前我国的贫富差距确实可以收到奇效,但在目前如果强行争收,则可能会导致更大的不公平。”中科院财贸所杨志勇副研究员呼吁社会要冷静对待遗产税。征收成本有所顾忌如同其它税种一样,征收遗产税也是成本的,如果征收的成本大于收入,那么不如不征。据了解,以1998年的美国为例,该年,美国遗产税收入为230亿美元,而征税成本是480亿美元,征税成本高于税收收入多达250亿美元。“我国在这方面吃过苦,过去的屠宰税、宴席税就因为成本太高,征上来的税还不够弥补税务机关的投入。”显然,征管过程各个环节的“人吃马喂”都需要有人“埋单”,如果最后政府的投入和产出倒挂,那么可供政府缓解收入差距的资源必然也要缩水。改革分配制度才是关键“事实上,遗产税对于解决当前存在的贫富差距过大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限的。”杨志勇表示,造成当前我国贫富差距较大的深层次原因是一些体制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有赖于做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篇大文章。国家信息中心一位专家建议,当前应该提高农民、农民工和城镇居民下岗失业人员、低保人员的收入和社保水平;推进工资制度改革;推进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资料“遗产税”,就是对死者留下的遗产进行征税,遗产的涵盖范围既包括现金与存款,还包括房产、厂房等固定资产。遗产税遗产税动向7遗产税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贫富差距而非增加财政收入。然而,由于担心遗产税会造成资产外流等原因,不少国家和地区已纷纷取消遗产税。意大利、瑞典、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先后取消了这个税种。美国准备在2010年前逐步取消联邦遗产税。已经征收了近一个世纪遗产税的香港,也从今年2月11日起正式取消遗产税。■声音不要仅图个“平衡贫富差距”的名声来开征遗产税,因为这不是理智的选择。目前中国的税制改革应把重点放在清理那些不合理税收上(如利息税),并对此完善。要保证中国社会财富的公平性,重点应放在初次分配的公平性,制定好的规则来保证市场的有效运作。这才是根本所在。———易宪容
本文标题:(简体)投资简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752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