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课程转化路径探讨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课程转化路径探讨在理论研究层面,综合学者们的研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综合素质评价育人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作用于教育活动要素间接促进学生发展。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当今,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功能,无论是在政策层面,还是在理论研究层面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基于对已有的大量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文献的梳理,以及对xx市普通高中学校的实践调研,发现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功能实现情况并不理想。主要问题是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功能得不到发挥,这既影响高中学校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的积极性,又会导致综合素质评价陷入“无用论”的恶性循环。学校一方面抱怨综合素质评价没用,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被动地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于是评价成了“鸡肋”。大家都说“评价是指挥棒”,如何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功能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提出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课程转化说”,从为什么转、转化的理论依据和怎么转等方面尝试进行探讨,以期为更好地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功能提供参考。一、综合素质评价课程转化的多重驱动力综合素质评价课程转化有政策、理论和实践三重驱动力,具体如下。1.政策驱动力: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功能是核心价值追求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功能是评价安身立命之本。xx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提出综合素质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转变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参考依据的作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功能的发挥涉及高中和高校两个方面:用于学生教育时,由高中学校结合日常教学进行,常态化实施,即为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功能;用于招生使用时,由高等学校进行评价,高中学校不参与,即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选拔功能。xx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特别强调“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发展素质教育、转变育人方式的重要制度,强化其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导向作用”。xx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要求“突出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不同时期国家颁布的政策文件可知,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功能始终是核心价值追求。2.理论驱动力:课程转化是综合素质评价育人的根本途径在理论研究层面,综合学者们的研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综合素质评价育人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作用于教育活动要素间接促进学生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引导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方向。在学校教育场域中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离不开课程、教学、评价三个基本要素。综合素质评价育人功能的实现,离不开课程教学活动,应服务于课程实施和教学活动的需要,而不是考试评价的需要。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与评价测量两个方面,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战略性定位要与学校课程建设相融共生。课程教学要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作用,必须把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要求纳入课程目标和评价体系中,使之成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导向,引导学校形成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完整的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育人体系。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过程中,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可以避免综合素质评价与学校课程教学活动“两张皮”现象。学者们对综合素质评价育人功能实现策略的认识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综合素质评价育人“课程转化说”,但是一致认为应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学校课程教学活动,服务于课程实施和教学活动改进是实现综合素质评价育人功能的根本途径。3.实践驱动力:应用综合素质评价课程转化摆脱路径之困虽然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政策和已有研究都认为综合素质评价具有育人功能,但是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功能能否实现取决于实施后产生的效果。对于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已有研究提出了纳入课程教学活动说、体制机制保障说、学生主体性发挥说和学校增权赋能说等几种观点。虽然有研究者提出将综合素质评价育人功能“纳入课程教学活动说”,但是对综合素质评价为什么要纳入,怎么纳入以及纳入需要哪些条件保障等缺少明确的阐述。由于学校缺乏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育人的可供借鉴的成功做法,很多学校只是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实施综合素质评价,评价的效果可想而知。倘若综合素质评价育人功能长时间得不到体现,势必会动摇学校贯彻落实综合素质评价的决心,影响学生评价制度改革的长远发展。二、综合素质评价课程转化中的几个问题有效地综合素质评价课程转化需要解决为什么要转化、如何进行转化以及转化的过程与条件等基本问题。1.理论基础:古德莱德的课程转化层级理论综合素质评价课程转化的核心理论基础是课程层级转化理论。古德莱德等学者将课程实施分为五个层次:一是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理想的课程;二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审核通过的正式的课程;三是由任课教师领悟知觉的课程;四是在课堂实际运作的课程;五是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综合素质评价课程转化是指将抽象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指标转化到具体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活动中,将国家倡导的外在的综合素质评价转化为学校内在的育人活动,转化为教师领悟的、学校实际运作的和学生体验到的旨在促进综合素质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育人活动。综合素质评价课程转化意味着学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作为,在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始终贯彻落实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评价。综合素质评价课程转化将停留在学校表面浅层的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工作转化为学校内部深层次的育人活动,不仅使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过程有了载体,而且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记录提供了依据和学生改进指明了努力方向。2.实质要义:综合素质评价与课程育人的有效融合综合素质评价课程转化不是要求学校“瞎折腾”,而是在学校奉命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的情况下,探讨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功能。从已有学校取得的综合素质评价实践经验来看,依靠综合素质评价本身直接发挥的育人功能有限。学校除了做好综合素质评价、发挥评价直接育人功能,还需要通过间接的途径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学校课程教学活动,实现评价的育人功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的品德、修养、能力和个性特长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学生综合素质是多方面素养的综合体,校内和校外教育共同作用于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课程转化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一是学校单纯依靠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发挥评价育人功能的效果有限;二是学校只有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了培养才能评价出学生综合素质;三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仅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也是对学校课程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在学校场域范围内,如何结合学校已有的课程教学活动,在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过程中,最大程度发挥育人价值是学校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亟需思考的问题。综合素质评价课程转化,一方面要对综合素质评价和学校课程要素进行整合,以此发挥综合素质评价和课程教学活动“双向育人”的功能。综合素质评价课程转化有助于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从“自然”发展转化为“必然”发展,从“无意识”的培养转化为“有意识”的培养,从外在的“行政工作”转化为内在的“育人事业”。另一方面,通过综合素质评价课程转化,将独立于学校课程教学活动之外的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学校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使课程、教学、评价变成三位一体,评价由此成为丰富多彩的教育过程的一部分,本身就具有教育价值”。3.支持保障:综合素质评价育人课程转化的必要条件综合素质评价课程转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转化过程中需要人员、组织和制度等条件支持。(1)人员支持:激发校长、教师和学生的深度参与综合素质评价课程转化需要学校内部人员的支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校长的大力支持。校长是实施和推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第一负责人,校长对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态度直接影响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开展和评价效果。第二,教师的深度参与。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课程转化的关键环节在于教师知觉课程的转化。第三,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是综合素质评价育人的前提。在课程转化的具体过程中,学生需要将传授知识的课程内容转化为自身综合素质。(2)组织管理:形成校内各级各类组织机构育人合力综合素质评价课程转化需要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重新进行顶层规划,各组织管理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第一,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学校可以成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以校长为组长,教学校长、德育副校长、教学处主任、教务处主任、课程处主任、各个高中年级主任等为组员。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整体出发做顶层规划,为综合素质评价课程转化创建通力合作的组织管理机构。第二,制定校本化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根据学校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校学生的校本化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第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课程转化需要学校处理好评价与学校课程制度、教学制度和学生评价制度之间的关系。(3)主动意识:发挥学校的主观能动性是前提学校需要主动加强综合素质评价课程转化的意识和积极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一,将学生全面且有个性发展的理念与学校教育理念相融合。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与学校的教育理念并行不悖,学校应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长效动力机制。第二,学校应有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课程转化的自主探索意识。学校需要结合已有的课程教学活动探索出综合素质评价育人“自下而上”的道路。第三,学校应有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使用和转化的意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育人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分析使用,评价结果的分析使用一方面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提供结果反馈,另一方面也为学校调整改进课程教学活动提供信息。(4)政策保障:确保顶层设计一以贯之提供支持国家政策需要在总结推广成功学校经验的基础上,从顶层设计角度不断完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政策,坚决克服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例如,明确规定学校要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课程教学活动相结合,提供可供参考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同时,鼓励学校进行自下而上的综合素质评价实践探索,将已有的学生评价与国家倡导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妥善处理好国家统一要求与学校自主探索之间的关系。此外,国家政策要明确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长远价值,一以贯之地坚持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为评价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5)环境保障:建构社会、生态、协同育人的沉浸式环境综合素质评价课程转化突破了学校围墙的限制,将课程拓展到社区、家庭和社会中,通过营造支持性的全员全程育人环境,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第一,营造公正诚信的社会环境。实施综合素质评价需要建立公正诚信的社会环境,加强社会民主和法制建设,完善评价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第二,营造动态互生的生态环境。在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需要“三观”的转变,即树立起新的评价观、学生观和发展观,坚定综合素质评价育人的价值信念。第三,努力创造社会、学校和家庭协同育人的氛围。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是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评价提供环境支持。(6)动力保障:形成内外部动力长效可持续发展机制综合素质评价课程转化需要为学校进行课程转化提供动力。动力保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动力支持保障,二是学校内部动力激发。首先,评价的动力保障促使学校开展评价由“要我评”变为“我要评”,自觉地探索如何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功能。其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总结、宣传、推广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鼓励学校主动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课程转化实践探索。最后,各省市、区域地方政府要结合实际情况提供地方课程资源、场地、经费和人员指导等方面的支持。三、综合素质评价课程转化的实践路径综合素质评价课程转化的关键在于将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内容和评价过程与学校课程要素进行有效整合。这一转化过程将综合素质培养和评价过程融为一体,形成“评育相结合”的过程。1.“理念—文本”: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整体设置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
本文标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课程转化路径探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7556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