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参考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参考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参考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最新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例文【第一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利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2.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教学难点:求实际距离。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1.什么叫做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2.说一说下列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1)比例尺1:45000(2)比例尺80:1(3)0----40㎞1.教学例2。(1)出示课文例题及插图。(2)说一说从中你得到哪些信息。已知条件:①1号线的图上长度是10㎝;②这幅地图的比例尺1:500000。所求问题: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多少?(3)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①学生尝试解决问题。②教师巡视课堂,了解解答情况,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③汇报解答情况。方程解:解:设地铁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X厘米。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可以例比例式解答10/X=1/500000X=10×500000(问:根据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X=50000005000000㎝=50㎞答:略算术解:根据图上距离除以实际距离等于比例尺,得出:实际距参考资料,少熬夜!离等于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10÷1/500000=10×500000=5000000(㎝)5000000㎝=50㎞答:略2.教学例3。(1)出示例题,学生了解题目要求。(2)讨论:你想怎样画?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在绘制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①确定比例尺;②求出图上的距离;③画出操场的平面图。(3)小组同学合作,解决问题。学生练习活动时,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记录存在的问题。(4)汇报,交流。①小组派代表说明你的方案和结果。②选择合适的方案,展示结果,并说明解决方案如:选择比例尺1:1000画图。求出图上的长度80×1/1000==8㎝图上的宽=60×1/1000==6㎝操场平面图:三巩固练习1.完成课文“”做一做”2.完成课文练习八第4~10题。辅导记录:学习用比例尺解决问题后,要求学生必须会用比例的知识解答,个别学生图简便,直接用算术法,而忽略了比例尺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单位换算是最容易出错的。补充练习:比例尺1、在比例尺是1∶5000000的地图上,量的甲乙两地的距离是8厘米,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千米。2、在一幅地图上,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3厘米,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15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3、有一种手表零件长5毫米,在设计图纸上的长度是10厘米,图纸的比例尺是()4、从海口到三亚全长340千米,如果将它画在1:50000的地图上,约是()厘米。(得数保留整厘米数)5、一块长方形的地,长75米,宽30米,用1/1000的比例尺把它画在图纸上,长画(),宽画()。参考资料,少熬夜!6、大新小学体育场长150米,宽80米,请用1/10000的比例尺把它画在图纸上,并求出图纸上的体育场的面积是多少?7、在长28厘米,宽18厘米的纸上,画学校的平面图。校园东西长520米,南北宽320米。用多大的比例尺比较合适?运动场长150米,在图上应画多长?8、在比例尺是1:400的地图上,量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个长方形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填空:1、如果a×3=b×5,那么a∶b=()∶()。2、1:2000的图纸上面积是24平方厘米,实际面积是()公顷。3、一个精密仪器零件图纸的比例尺是50:1,图上长5厘米,实际长()厘米。4、将2、5、8再配上一个数组成比例,这个数可以是()。5、如果x÷y=712×2,那么x和y成()比例;如果x:4=5:y,那么x和y成()比例。6、一种精密零件长5毫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2:1的零件图上长应画()厘米。7、在一幅中国地图上量得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4厘米,而甲地到乙地的实际距离是18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8、、A的与B的相等,那么A∶B=()∶(),它们的比值是()。9、在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距离是38厘米,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千米。10、甲乙两个互相咬合的齿轮,它们的齿数比是7:3,甲乙齿轮的转数比是().11、在一张比例尺为1∶300的图纸上量得一个房间的长是2厘米,宽厘米,这个房间的实际长是()米;如果有一条道路的长60米,画在这张图纸上应画()厘米。最新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例文【第二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2.使学生学会并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掌握“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能熟练地计算。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比转化成分数。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2.甲数与乙数的比是4∶5。①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②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③甲数是甲、乙总数的几分之几?④乙数是甲、乙总数的几分之几?参考资料,少熬夜!3.出示投影图:师:看到此图你能想到什么?学生说,老师写在胶片上:①女生与男生的比是3∶2。②男生与女生的比是2∶3。4.某生产队运来60吨化肥,平均分给5个小队。每个小队分到多少吨?60÷5=12(吨)这种解答的方法,在算术上叫什么方法?刚才我们解题的方法叫平均分配的方法,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而且这种方法你们早已比较熟悉,也经常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有些事情,用这种方法就行不通了。如:你们单元住着18家,每月交的水电费能平均分配吗?又如:国家搞绿化建设,能把绿化任务平均分配给各单位吗?比如生产队的土地,也要根据国家计划,合理安排种植,不能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所有这些,都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这样的分配方法叫“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出示例题。例1第四生产队计划把400公顷地按照3∶2的比例播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各种多少公顷?学生读题,分析题中的条件与问题,教师把条件与问题简写出来:然后再让学生带着三个问题去思考。(1)两种作物一共几份?怎样求?(3)400公顷是总数,要求的两种作物各种多少公顷?怎样计算?分析:①用一个长方形表示全部土地。(画图)②根据粮、经之比是3∶2,你知道什么意思?(粮3份,经2份。)师边说边把长方形平均分成5份,其中3份标粮,其中2份标经。观察:①从图上看,把全部土地平均分成几份?你怎么算出来的?(板书)总份数:3+2=53∶2,实质都表示倍数关系。现在这道题能够解决了。粮食作物多少公顷?怎么算?经济作物多少公顷?怎么算?验算:①求总数240+160=400②求比240∶160=3∶2答:粮食作物240公顷,经济作物160公顷。(附图)参考资料,少熬夜!这道题就是“按比例分配”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首先多少。师归纳:问题通过分析得到解决,又经过验算证明方法正确,从这道题可以悟出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规律为:已知两个数的和与两个数的比,把两个数的比转化成各占几分之几,然后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方法解答。2.试一试。抓住主要矛盾练习,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把45棵树苗分给两个中队,使两个中队分得的树苗的比是4∶5,每个中队各得几棵树苗?总份数是几?怎么算?一中队占几分之几?二中队占几分之几?①总份数4+5=9验算:①总棵树20+25=45(棵)②比20∶25=4∶5答:一中队得20棵,二中队得25棵。(三)巩固反馈1.某工厂有职工1800人,男女职工人数比是5∶4,求男女职工各多少人?2.沙子灰是灰和沙子混合而成的,它们的比是7∶3。要用280吨沙子灰,则灰和沙子各需多少吨?3.图书馆买来160本儿童故事书,按1∶2∶3分给低、中、高年级同学阅读。低、中、高年级各分到多少本?以上三题只列出主要算式即可。4.学校把560棵的植树任务,按照五年级三个班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47人,二班45人,三班48人。三个班级各植树多少棵?分析条件、问题以后让学生讨论:①三个班植树的总棵树是几?②题目要求按什么比?人数比是几比几?③三个数的和及三个数的比知道后,根据“按比例分配”的规律,怎样计算这道题?试着让学生在本上做,老师巡视,然后把方法集中到黑板上。(找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学生板演。)5.有一块试验田,周长200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块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道题给了长与宽的比是3∶2,指的是一个长与一个宽的比,而周长包括2个长和2个宽,因此先求出一个长宽的和,即200÷2,然后把100按3∶2去分配。)6.看图编一道按比例分配题解答。7.水是由氢和氧按1∶8的重量比化合而成的。千克的水中含氢、氧各多少千克?(看谁用的方法多。)方法1参考资料,少熬夜!8+1=9方法2÷9=(千克)×1=(千克)×8=(千克)方法3方法4÷(8+1)=(千克)×8=(千克)方法5解:设氢为x千克。=8x=9xx===方法6解:设氧为x千克。x=()×8x=9x=x===以上方法4,5,6要写全过程。(四)布置作业(略)课堂教学设计说明1.通过复习,使学生认识到比与分数是有联系的。2.讲授新课时,先讲了一个最一般的按比例分配题,练习1~3题以后出现另一种形式的按比例分配题,这里老师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一道题,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整数、分数、比和比例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明确,当题中给出比的条件时,可以直接用比例的知识解题,也可以根据整数、分数、比和比例之间的联系,把比所表示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用分数、整数之间的关系来表示,并解答题。但是由于分析的思路不同,解答的方法也不同。不管学生采用哪种方法解答,老师都要加以肯定,并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答。板书设计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三篇】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的延续与深化。很多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均可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而得以简化,如:数学课外兴趣小组成员去建设工地参加实践活动,男参考资料,少熬夜!同学戴白色安全帽,女同学戴红色安全帽,在每个男同学看来,红白安全帽一样多,而在女同学看来,白色安全帽是红色安全帽的2倍,问男女同学各是多少名?——这个问题若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有两种解法:(1)可设男同学x名,则女同学(x—1)名,根据“男同学人数=2(女同学人数—1)”这个等量关系可列方程:x=2×[(x—1)—1];(2)设女同学y名,则男同学2(y—1)名,根据“男同学人数—1=女同学人数”这个等量关系可列方程:2(y—1)—1=y。如此解决问题比较“绕”,数学的特点是“趋简”、“趋明了”,于是促生了“寻找另外的简捷的办法”的欲望。由于本题有两个等量关系:男同学人数=2(女同学人数—1)、男同学人数—1=女同学人数;两个未知数: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如果设男生x人,女生y人,可以得到两个方程:(1)x—1=y,(2)x=2(y—1),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须寻找满足两个方程的x、y值,于是就延伸到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问题。由于学生已经学会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这个问题,一旦提及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学生自然会隐隐约约地想到它们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于是引导学生观察、联系、联想,可以“化归”为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实现问题的解决。课程结束后,还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升华: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学生们经过思考争辩,最终达成如下意见即可视为完成教学任务:(1)列一元一次方程时,需要将其中的一个量用含有另一个量的式子表示出来,也就是说,寻找相等关系容易,列方程要相对困难一些。(2)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只要找出相等关系(2个)设未知数(2个),就可以较容易地列出方程组,所以列方程(组)相对简单,而解方程组要难一些,顺着这种
本文标题: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参考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7581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