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城乡收入差距成因分析及对策
城乡收入差距成因分析及对策摘要: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不公平是制约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经验分析方法从公平分配角度研究收入差距的制度性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政策建议城乡收入差距是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问题,也影响社会的安定与人民生活。其中收入分配制度的缺陷是主要根源。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发展变化(一)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后,城镇居民收人在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如图1所示,城镇基尼系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由1978年的0.16上升为2006年的0.34,上升了18个百分点。1995年以前,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上升较快,由1985的O.19上升到1994年的0.30,比改革初期上升了近50%。1995年以后,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城镇居民各种来源的收入都受到了影响,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收入差距的变化出现了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2000年以来,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仍又呈现扩大的趋势。(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但近几年变化不明显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经历了由逐渐缩小到逐渐扩大的过程。如图1所示。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在1985年以前变化较平稳,1985年之后呈逐年扩大趋势。农村基尼系数在1985年达到0.227的最低点。2000年后,农村基尼系数在高位上趋于平稳。与同期城镇居民基尼系数比较,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呈现更高水平,表明其收入差距更为显著。(三)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人差距经历了由迅速缩小到逐渐扩大的发展过程。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1985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为1.8:1,1985年之后,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呈上升趋势。1997年达到2.47:1的新谷底,2006年扩大为3.28:1。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达到1978年以来的最大水平。报道称,去年城镇人均收入为17,175元人民币,农村地区为5,153元。去年城乡收入比为3.33比1,较2007年的3.32比1和2008年的3.31比1扩大。如果考虑到城市社会福利方面因素的差异,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到6倍左右。二.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从初次分配的制度安排看:1.重工业和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历史原因。长期以来,特别是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的是牺牲农村发展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农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实行不平等价格交换,从而使农业剩余减少。同时,政府投资方向主要面向城镇工业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而对农业水利、道路、科技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使农业发展活力不足。这种‘重工业,轻农业;重城镇,轻农村”的发展模式对农业和农民进行层层盘剥,逐步拉大了工业和农业,城镇和农村的收入差距。中国农村的特殊状况进一步弱化了农民的市场竞争力。众多的农村人口和有限的土地资源,导致了中国农民劳均2亩的土地经营规模。不用和美国农户劳均1000多亩的经营规模相比,就是与中等规模的欧洲劳均100亩、小规模的日本劳均20亩相比也相去甚远。因此,中国的大宗农产品在生产成本上不具备国际竞争力。此外,中国农民大致占总人口的70%,分享约30%非农人口提供的农产品消费利润,人均所得很难提高。2.财产性收入占比的加大和财产分布不均衡拉大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产权制度的改革,使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结构发生了变化,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中财产性收入的比重上升。2006年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比例为2.1%,比2002年增长了138.9%。农村家庭财产性收入由2001年的2.0%提高到2006年的2.8%。从再分配及其相关制度来看:1.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不公平没有起到缓解收入差距的作用。就社会养老制度而言,城镇职工基本建立了较完备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仍基本沿袭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这样,城乡居民从养老保险中获得了不公平的收益。就社会救助制度来说,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救助采取的是城乡有别的制度与政策。在城镇有最低工资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农村只有低水平的社会救济。就社会医疗制度而言,据测算,2003年城镇政府负担的医疗经费支出达到10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获益200元。而在农村,原有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随着所依附的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制度的解体而逐渐瓦解,87.32%的农村居民成为毫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公平没有使已有的城乡收入差距得到有效缓解。1998年,国家财政的医疗卫生投入587.2亿元,其中用于农村的只有92.5亿元。其它如修路、农田基础设施以至一些水利工程,也要农民出资。近几年,国家财政为拉动经济增长发行了巨额国债。其中直接与农业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的份额很小。国债中用于农林水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部分,如大江大河治理、生态环境改善等,多是从全社会考虑,农民直接受益的规模和程度有限。2.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制度阻碍了城乡公平劳动收入的实现。我国户籍制度和就业歧视的存在,导致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二元劳动力市场使城乡劳动力就业机会和劳动收入不公平,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从事相同的工作却获得不同的劳动报酬,农村家庭总收入中来自雇佣劳动收入的比例较低。3.不公平的教育制度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教育被视为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我国目前的教育产业化改革,使教育淡化了公益性,没有顾及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反,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剥夺了农民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机会,城市偏向的教育制度使城乡收入差距具有延续陛和持久性。‘教育贫困”及在弱势群体中的代际延续已经成为当前城乡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存在的主要原因。例如全民9年制义务教育,在城市是由政府承担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工资,而在乡村则是农民承担了这些开支的大部分。三、政策性建议1.建立稳定的支农机制。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机制,加快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投入机制,加快建立城乡二元机制的发展机制。2.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实现城乡农村劳动力平等就业。通过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来缩小城乡之间工资率差异以及相应的收人差异,这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首要因素。在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上,要做到建立就业机会权利平等、获得劳动报酬权利平等、享受就业社区公共资源权利平等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平等就业制度。在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有必要清理城市用工制度方面各种不合理的地方性规定,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公开、平等的政策环境。为了方便农民工举报侵权行为,城市政府有必要建立专门的农民工投诉中心。3.通过普及农村教育培训,提高农村人力资本以及收入创造能力普及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技能素质是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的源泉。一方面,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在加大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同时,发挥基础教育、正规教育、社会力量在提高劳动力素质方面的作用,积极落实后备劳动力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另一方面,要对外出打工的农村劳动力实行岗位培训,培训合格后再进行有组织的输出。4.加大对落后地区和贫困地区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提高这些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国家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投人力度加大,在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等方面已经初见成效。要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居民收人差距问题,必须在消除二元制度基础上下大力气,实行公共投入和公共服务向‘三农”尤其是落后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的政策,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民收入。5.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缓解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缓解城乡收入差距的必要手段。目前,在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依据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首先建立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社会保障制度,如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参考文献:1.刘洪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制度成因及对策》,天津农学院,《经济论坛》2.丁兆庆,《调整我国国民收入城乡分配格局研究》,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农业现代化研究》3.“收入分配与社会稳定”课题组,《城乡收入差距态势与对策建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文学院前沿知识讲座报告(2)专业班级经济学07-2姓名张召原学号07093207
本文标题:城乡收入差距成因分析及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761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