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及改革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及改革2013年11月20日一、分配制度及其历史二、我国的分配制度三、造成收入分配不均的原因四、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分配制度1、分配制度即劳动产品在社会主体中如何分割、配给制度的总称。2、有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需分配以及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一分配制度及其历史分配制度的历史1.原始社会:经济生活采取平均主义分配办法。对社会的控制则靠传统和家长来维系,而无习惯法和政府权力。在典型的原始社会里,没有专职的领袖。年龄与性别相同的人具有同等社会地位。2、奴隶社会:进入人剥削人的社会。奴隶主占有奴隶的人身并实行超经济奴役。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在经济和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奴隶主占有大量生产资料和大量奴隶。奴隶主得到了最大利益,可以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从事脑力劳动或者不参加劳动。3.封建社会:商鞅变法实行土地私有制。在封建社会中,形成的自然经济是以土地为基础,农业与手工业结合,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具有自我封闭性、独立性,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的经济结构。这种经济结构中的关键生产资料大部分都掌握在地主手中,故而能够形成“地主剥削农民”的阶级关系4.资本主义社会:以美国分配制度为代表市场经济模式的典型代表,私人经济经济中占据绝对支配地位。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在实现向新自由主义制度变迁后,选择的是市场导向型的收入分配制度。即:各要素供给者的收入直接与各生产要素的价格相关,要素价格越高,其收入越高。美国政府建立了较为合理和完善的税收制度,并加强对高收入阶层的税收征管,以确保社会分配公平。美国政府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来扶持社会弱势群体。二、我国的分配制度我国分配制度的变革过程大致分为两个时期,一是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这一阶段的分配制度;另一是自改革开放以来至今的分配制度。从1949年到1978年的29年间,受生产力水平发展较低,物质财富匮乏严重,不能较大程度地保证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要的国情的影响,以及对马克思的分配制度片面、错误地理解为“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必须是“纯而又纯”的按劳分配”,使得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平均化。,这个阶段的分配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在这种绝对平均主义的收入分配制度安排下,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全凭一腔热情,衡量标准被扭曲为单一的劳动时间。(一)从建国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制度(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分配制度变革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分配制度上逐步建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大阶段:第一大阶段:1978年到1987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明确划分了国家、集体、个人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关系,打破了长期以来实行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方式。1984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要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带动更多的人走向共同富裕。可见,这一阶段在分配理论上主要是破除平均主义,落实按劳分配制度。第二大阶段:1987年到1993年。党的十三大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党的十四大决定我国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为此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也要进行改革,使之与经济制度相辅相成。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方向做了规定,明确指出:“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劳动者的个人劳动报酬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合理拉开差距。”可见,十四届三中全会在分配问题上第一次提出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也第一次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在我国分配制度改革历史上实现了“制度”和“原则”的两个新突破。这一阶段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趋势为多元化分配政策的提出和探索阶段。第三大阶段(现阶段):1993年至今。党的十五大在收入分配问题上提出:“继续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将“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实行的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党的十七大延续了按老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思想,但在具体表述上提出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同时,进一步明确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并强调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一阶段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趋势为多元化分配政策的推进和完善阶段。按劳分配: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生产资料公有制——前提条件(所有制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物质基础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直接原因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在全社会范围内,按劳分配是主体的分配原则在公有制经济内部,按劳分配是企业内部职工收入的主要形式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体现,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意义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色。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情况进行分配。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取收入,参与生产成果的分配。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两个必要条件:对财富的生产有用,被排他性地占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经济基础:生产要素归不同所有者所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物质基础:各种生产要素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因素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非物质要素生产资料资本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物质要素生产要素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管理和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资本所有者)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造福社会。(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地区间差距扩大。(3)城镇内部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速度明显加快造成收入分配不合理的原因当前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一、收入分配明显向城镇倾斜二、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拉大了地区之间收入差距三、行政垄断行业收入大大高于其他行业,拉大了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四、分配政策缺位导致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差距两极分化中国建国以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国内外的环境,采取了特殊的经济发展战略,通过资源倾斜手段,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这一阶段所采取的过度的资源倾斜政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严重阻碍。中国的资源倾斜主要是资源在工业与农业间分配的严重不均,这样导致农业发展严重滞后工业的发展。虽然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工业反哺农业,但是难以与工业发展相适应。长期以来这就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一、收入分配明显向城镇倾斜二、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拉大了地区之间收入差距居民收入呈东、中、西递减现象,这固然有区位环境、基础条件等历史因素,但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的由东向西的经济推进序列和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有着直接关系。前期,国家出台了大量向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倾斜的政策以及税收优惠政策,客观上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三、行政垄断行业收入大大高于其他行业,拉大了行业间的收入差距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许多行业陆续走向市场,既得利益和职工个人收入主要由其市场竞争力所决定。而一些因政府限制市场准入造成的行政垄断行业,诸如电力、电信、烟草、金融、保险、民航等,凭借其垄断特权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职工的收入水平是其他行业无法相比的。四、分配政策缺位导致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差距两极分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依靠诚实劳动勤劳致富者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因条件不足、能力不济、机会不均等而难以摆脱困境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同时,由于税收调节不到位,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过高的个人收入得不到有效调控,过低收入者得不到基本生活保障。不仅如此,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法制建设滞后和监督机制不健全,使得少数人“钻政策空子”,获取大量非法收入,拉大了收入差距。对于以上的问题我们怎样应对呢?一、多管齐下,统筹城乡发展1、在城镇经济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吸引农民进城。农民进城过程中,不要断然收回农民的土地和宅基地,应给农民留以后路。如果出现经济危机,农民还可以回农村休息。2、调动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发展出一整套的农资产品、农副产品加工,供销流通体系。3、通过各方面政策扶持,积极引导农民重新组织起来,建立农民协会、合作社。在合作社里面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扩大农民的话语权,使得合作社能够真正代表农民利益。有条件的地方,鼓励其建立起类似华西村的集体经济,在农村地区创立起工业区。4、在农村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新修水利、道路、电力等设施,改善农村投资环境和居住环境。可以考虑让农民合作社直接参与工程施工建设,将利润留给农民。5、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提高城乡社会保障的标准。对农民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给予特别优待。特别要重视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在城市建设大面积的公租房、廉租房,为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城镇住房困难户提供住房保障。6、根据形势的发展,重新平整土地。可以因地制宜,将一些人数特别少的村庄合并,建立农民新村,增加耕地面积,节约基础设施建设费用。二、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是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西部大开发各项工作。2、是强化政策支持,确保优惠政策落实到位。3、是加大投入力度,各类投资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4、是统筹规划指导,大力推动各类区域协调发展5、是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支持西部地区先行先试。6、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和和培训三、加快垄断行业的改革步伐1、垄断行业要尽可能引入竞争机制。2、要防止垄断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3、要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4、要改变传统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5、为非公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创造制度条件。6、取循序渐进的路径推进垄断行业改革。2011年5月28日,深化垄断行业改革与反垄断高层论坛在北京亮马河大厦召开。本本次大会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山东大学反垄断与竞争政策研究中心、哈尔滨商业大学、浙江财经学院、江西财经大学联合主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具体承办。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五次座谈会上指出: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与此相适应,是要促进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能源、交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这不仅能缓解经济发展的困难,而且能够推进整个事业的发展。四、规范收入分配秩序1、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2、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3、加快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4、推动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5、规范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秩序,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国务院批转了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
本文标题: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及改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775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