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章外汇市场概述第一节基础概念什么是外汇?——绝不仅指外国的钞票什么是外汇市场?——绝不仅指传统的外汇交易所外汇:广义的概念界定广义的外汇:一切在国外的,以外国货币度量与支付的债权及债务广义的外汇主要包括:可兑换的外国货币(纸币、铸币等);外币有价证券(政府债券、企业债券、股票等);外汇支付凭证(外国汇票、本票、支票等)外汇存款凭证(银行存款凭证等)外汇:狭义的概念界定狭义的外汇:外国货币(ForeignCurrency)的交易或国际间的汇兑。对外汇概念的说明:外汇必须是可以自由兑换的,只有可自由兑换的外国货币才可称为外汇。外汇市场的定义进行外汇买卖的交易场所或网络是由外汇需求者、外汇供给者及中介机构共同构成的外汇交易系统按市场参与者的不同,可划分为同业外汇买卖市场(批发市场):金融机构之间进行交易外汇零售市场:金融机构与一般客户之间交易按组织形式的不同,划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有形市场:有特定交易场所有统一交易时间交易者面对面完成交易流行于欧洲大陆,被称为“大陆体系”已不是外汇市场的主要组织方式无形市场:没有具体的交易场所没有统一的交易时间所有交易通过电话、电报、电传及其他通讯工具完成美国、英国、加拿大、瑞士等国家采用,被称为“英美体系”是当前外汇市场主要的组织形式第二节国际外汇市场发展沿革目前全球大约三十多个国际性外汇市场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伦敦外汇市场——世界上第一个外汇市场纽约外汇市场——全球美元交易清算中心东京外汇市场——全球三大外汇市场之一香港外汇市场——20世纪70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历程“清偿力”与“稳定”是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根本力量成功的国际货币体系至少能够在公认的可接受的水平上维持二者的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败坏,则既有的体系需要为新的体系所取代以上即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一、金本位制:1880——1914金本位制:以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黄金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当一个国家确定了本国货币单位的黄金价格(或称为“铸币平价”),并保证以官方价格维持本国货币与黄金之间的自由汇兑时,则可以认为该国建立了金本位制金本位制的实质是货币的商品本位制即货币的价格由特定的商品——黄金来确定黄金为什么成为早期国际货币体系(金本位制)下的货币标准和全球货币?A、黄金是公认的同质商品B、黄金的供给量相对稳定C、黄金便于携带、储存和分割金本位制的三大特征一、黄金作为名义的最终清偿手段,是价值的最后标准;事实上英镑依靠英国“世界加工厂”的至尊地位居于支配地位二、汇率体系呈现为严格的固定汇率制,在金本位体系内货币的汇率反映了各国货币“含金量”的比例关系三、是一个建立在通行的原则惯例之上,无明确组织的体系金本位的优点各国价格商品相对稳定由于各国政府必须维持本币对黄金的固定比价,因此其货币供给量受相对有限的黄金供应的限制,各国物价水平由此稳定具有“内在稳定器”的功能,使各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得以维持休漠提出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PriceSpecieFlowMechanism)世界主要国家实行金本位的时间英国1816荷兰1875德国1871乌拉圭1876瑞典1873美国1879法国1874智利1895比利时1874日本1897瑞士1874俄国1898意大利1874墨西哥1905金本位制下各国自发遵循的原则一、各国央行均保证在某特定价格(称为铸币平价)下无限量买入或卖出黄金二、各国央行均保有一定的黄金作为发行本币的准备三、各国的黄金与金币均可自由买卖及进出口——在以上三原则基础上,金本位制得以被广泛遵循与实施1880-1914:黄金年代金本位制基础上形成的固定汇率制便于生产成本核算及国际支付,减少国际投资风险,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被称为“经济进步的黄金时期”长达35年的黄金年代出现的原因:全球经济政治局势稳定;黄金供应充足;英国作为核心国家有能力为世界各国提供商品和信贷;…………二、金本位制的崩溃与1914-1939年期间的国际货币制度1914年:一战爆发,各国停止黄金输出与自由兑换,金本位制停止1922年:在热那亚召开世界货币会议,建议恢复金本位制1925年:英国等国先后恢复金本位制1929年:席卷全球的“大萧条”爆发1931年:英国等国先后放弃金本位制1936年:金本位制正式宣告全面结束金本位制崩溃的原因全球性经济危机一战遗留的巨额战争赔款对国际金融(尤其是欧洲金融)的干扰一战后各国恢复金本位时机选择不当国际短期资本的前所未有的大范围流动国际政治局势的不稳定…………三、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的国际货币体制1945年二战结束后,在美国主导下,联合国举行会议,确立《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合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基础性影响达25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内容(一)以美元为中心的汇兑平价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1盎司黄金=35美元美国承担按上述价格向各国央行用黄金兑换美元的义务其他各国货币在固定比价±1%的范围内与美元挂钩形成其他货币“钉住”美元,美元“钉住黄金”的双挂钩体制(二)美元充当国际货币年份1949196919701971黄金33.539.137.239.2美元3.216.023.950.7英镑6.99.06.67.9欧洲美元0.37.414.019.1全球货币储备的构成简表(单位:10亿美元)(三)多渠道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传统的金本位制依靠“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自动调节和恢复国际收支方面的平衡布雷顿森林体系则通过三方面的途径:A、依靠国内经济政策的调节;B、依靠IMF提供的贷款(包括普通提款权和特别提款权等)C、依靠汇率变动:需得到IMF的同意(四)IMF负责维护布雷顿森林体系传统的金本位制是在自发基础上形成的,没有负责机构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优势:A、吸收全球160个以上的国家参加B、拥有制定规则、实施和监督的完整机制由此IMF成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维持近30年的重要保障布雷顿体系的作用(一)促进了二战后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和生产的国际化各国严格遵守固定汇率制,消除了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的汇率风险西方发达国家:1948-1971年出口贸易平均年增长8%发展中国家:拉美和亚洲四小龙通过积极参加国际分工,经济高速成长(二)缓解了各国国际收支的困难,保障了经济的稳定IMF不仅为各国提供部分应急贷款,还指导并协助各国调整国内经济政策,减少国际收支不平衡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三)树立开展广泛国际货币合作的典范作为常设机构的IMF每年召开一次国际金融会议,在共同讨论基础上形成决策,并与其他国际经济组织展开密切合作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在矛盾(一)无法解决的特里芬难题特里芬难题:美元承担了相互矛盾的双重职能:A、为全球提供清偿能力;B、保证按官价兑换黄金为满足全球对作为清偿手段的美元的需要,美国只能通过对外负债的形式提供美元,即其国际收支要保持持续逆差;但持续逆差必然引发美元贬值,使之官价不能维持(二)僵化的汇兑体系不适应经济的发展布雷顿体系将维持固定汇率作为首要目标,导致各国均力求保持汇率稳定,使汇率指标不能真实反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矛盾长期积累最终形成对固定汇率制度越来越大的压力(三)IMF解决国际收支失衡能力有限布雷顿体系依靠IMF调节各国国际收支失衡但世界各国对IMF贷款的需求远大于IMF的实际放贷能力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70年开始:加拿大、西德等国先后退出固定汇率机制,实施自由浮动71年8月:美元停止兑换黄金71年12月:十国集团签署《司密斯协定》,对布雷顿森林体系进行一定改动72年:英镑自由浮动,钉住英镑的16国货币随之浮动73年:受石油危机冲击该体系彻底崩溃四、牙买加体系:浮动汇率时代1976年1月,IMF国际货币制度制度临时委员会达成《牙买加协定》,对国际金融体系作出新的安排国际货币关系从此进入牙买加体系时代《牙买加协定》的主要内容1、成员国自由选择本国实施固定汇率制或浮动汇率制2、废除黄金官价3、增加IMF的SDRs(特别提款权)储备,降低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作用4、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支持,增加满足发展中国家的特殊贷款要求牙买加体系的运行机制1、国际储备多元化在布雷顿体系中,世界储备主要是美元和黄金,结构十分单一在牙买加体系中,美元仍是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但地位有所下降,日元、SDRs、欧洲货币单位(ECU)、西德马克以及新出现的欧元在世界储备中的比例加大牙买加体系的运行机制2、汇率安排多样化布雷顿体系下,实施美元钉住黄金,其他货币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牙买加体系下,整个汇率体系为浮动与固定汇率制并存,在区域集团(如欧共体)内部实施稳定的汇率制,而主要货币之间汇率存在巨幅波动牙买加体系的运行机制3、依赖国际间的政策协调和国际金融市场解决国际收支问题牙买加体系解决国际收支困难的四条途径a、利用国内经济政策b、充分利用汇率调整机制c、通过国际融资d、加强国际协调对牙买加体系的评价:实践尚未结束牙买加体系的积极作用1、打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僵化局面2、国际储备实现多元化3、扩展了调节国际收支的渠道牙买加体系自70年代中期建立至今历经多次国际金融风波仍一直发挥作用,本身就说明该体系的生命力牙买加体系的弊端1、汇率体系极不稳定当前全球1/3的国家实施独立浮动或管理浮动汇率制,其余国家实施钉住汇率制由于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美元、日元和欧元之间的汇兑关系波动较大,因此拖累了实施钉住汇率制的其他国家货币的稳定牙买加体系的弊端2、大国侵害小国利益实施独立浮动制的多为大国,而小国则多钉住某大国货币大国一旦为自身利益改变汇率,则实施钉住汇率制的小国将承受额外的汇率风险3、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仍不健全前述四大调节渠道均有各自的局限专题:全新的国际货币:欧元欧元简介1992年2月7日,欧共体首脑在马斯特里赫特签订了一项条约,决定1997年1月1日,最迟1999年1月1启动欧洲统一货币1996年12月,欧盟首脑在都柏林举行会议,敲定1999年1月1日为欧洲货币联盟起始的日期,欧洲统一货币欧元也将在这一天投入使用1998年5月2日欧盟确定比利时、德国,西班牙、法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奥地利、葡萄牙和芬兰11国为欧元创始国欧元孕育的历程1979年3月13日:在法国总统吉斯卡尔·德斯但与德国总理施密特的创意下,欧洲货币体系(EMS)宣告诞生1989年6月:欧共体马德里首脑会议建议分三个阶段达到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EMU)1990年7月1日:欧洲货币联盟开始进入第一阶段,欧共体内资本流动完全自由化,强化欧共体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1992年2月7日:《马约》签署。欧洲联盟取代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建立在三个基础上:经济与货币联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协调各国内政与司法事务1992年9月:首次欧盟货币危机,英镑与里拉分别退出欧洲货币体系1994年1月1日:欧洲货币联盟进入第二阶段,各国经济政策根据“趋同标准”相互靠拢,各国中央银行均获独立地位,设立欧洲货币局1995年12月:欧盟马德里首脑会议确走“欧元”为欧盟未来的统一货币,1999年1月1日正式进入欧元体系,最迟于2002年7月1日以欧元取代各国货币1996年12月:欧盟15国就《稳定与增长公约》达成一致。该公约要求各国严厉限制公共赤字,违者将受制裁。该会议还确立了欧元的法律地位及票面的图案1997年12月:欧盟卢森堡首脑会议决走设立欧元理事会,该会由各欧元国的财政部长组成,讨论对欧元的管理1998年5月:欧盟特别首脑会议确定了1999年1月1日进入欧元体系的国家名单,公布欧元与各国货币的兑换比1999年1月1月:欧洲货币联盟进入第三阶段,欧元正式诞生。欧洲中央银行确定统一的货币政策,银行间大额
本文标题:外汇市场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778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