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 二份文2023年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专题学习交流研讨发言材料
二份文2023年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专题学习交流研讨发言材料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中华文化千年历史底蕴背景下,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应传承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魅力,立文化自信于心、文化传承于行、文化创新于脑,挺起民族脊梁,与文化携手前行。溯本追源,从浩瀚资料中探寻文化脉络。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古代先贤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察万物之源得出了许多治国之道、为人之学、修身之法,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从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深度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决定了我们民族的品格和胸襟,决定了我们民族的友善及和平。一句“上下五千年。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民族自强提供了强大的底气;一句“纵横九万里“,将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提振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高度。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要不断从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在百家齐放中理解什么是“文化土壤:在兼容并蓄中获悉什么是“大国风度。在溯本追源中理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脉络,找准中华文明能够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原因,以高度从容、谦逊内敛向世界展示泱泱大国的“中国智慧”。守正创新,从不懈奋斗中蠢续红色基因。文化精神是支撑中国人民向上向善更持久的力量,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源、根脉和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来看,革命文化锻造了中华文明的“红色基因”,“红色基因”是所有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接续传承的精神纽带。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是党和人民在最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通过英勇斗争创造出来的文化形态,其中饱含着对国家、对民族最深层次的爱国情感,代表着最鲜活的奋斗精神、务实作风,是在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结合重构,凝聚升华产生的。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广大党员干部要勇担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把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烙刻于心,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深刻情感,亦如革命先辈们一般,铿锵有力、意气风发地向世界传递坚定自信的“中国声音”。奋楫扬帆,从文化传承中汲取前进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国史党史是前进路上的一面镜子,提醒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源源不断地从史料中汲取执政智慧,在开创民族复兴新局面道路上奋斗不息。北京冬奥盛会惊艳世界,展示新时代中国自信、包容、开放的大国形象;大唐芙蓉园梦回千年,展现中华文化包容四海、兼纳百川的精神风貌:北京中轴线、京杭大运河等一大批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绽放了时代新韵。广大党员干部要弘扬好社会主义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通过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不断焕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崭新颜值。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向世界分享我们的文化硕果,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方案”。2023年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专题研讨发言材料2010字范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石,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源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大学教育应该服务于国家战略,人才培养应该满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需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是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同时积极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要想完成这一使命,大学教育需要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提升格局,培养其担当精神,涵养其家国情怀。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中国文化的传播这四个维度开展。第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根。作为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密码和重要的精神力量,“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自古以来,在中国人心中家与国就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国之不存,家将焉附”,家与国休戚与共,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息息相关。家是国之根本,国是家之主干;国是大家,家是小家,只有“大家”富强才有“小家”幸福。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家国情怀早已根植于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是中华民族最稳定的根基。培育新时代的大学生,一方面要让他们放眼全球,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但另一方面不能数典忘祖,要教会他们批判性思考不同文化的异同,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了解文化传承的意义和价值,从内心深处认同和热爱我们的文化和国家,进而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现在各门学科都在大力提倡课程思政,其目的之一也正是培养这种积极的人生观,因为它最终会成为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第二,在红色革命文化中铸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被誉为“文明的摇篮”,悠悠岁月铸就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但这并不是我们文化的全部。我们党领导人民经历过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在纷繁复杂的斗争过程中孕育了X精神、X精神、X精神等一系列宝贵的革命精神财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红色革命文化,这正是党和人民自身奋斗的真实记录。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当代大学生,不应忘记也绝不能忘记正是革命文化为我们渡过一道道难关取得一个个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在不同课程中,教师应善于结合本学科发展历史,挖掘这些红色文化元素,尽管时代背景不同,但这些不朽的红色文化中孕育着家国情怀之魂,让身处不同时代的青年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大义而贡献毕生精力。当代大学生只有深刻领悟这些文化因子,才能让其在内心生根,不断滋养自己的身心,从而在新时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第三,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凝聚力量。家国情怀在现代社会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这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是这些优秀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体现,它是一种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J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大学生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中心,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文化方向的深层要素。这些价值观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来源于我们身边一个个平凡的人,一件件平凡的事。青年学生通过学习身边这些人和事,会渐渐从内心涌起对家国的认同感,只有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才能够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从典型人物和事迹中获取力量,激励自己不断奋发前进。第四,在传播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中培养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青年学生应尽之责,也是家国情怀的能力体现。因为热爱这片热土,所以愿意向世界展示它的美好。但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如何提炼和展示中华文明的文化精髓,如何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这些都是摆在青年学生面前的一系列课题。要解决好这些课题,不仅需要学生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时,跨文化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等也必不可少。家国情怀作为一种文化价值取向,是大学生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只具有专业能力的大学生还不是国家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只有具备了家国情怀,才可以称得上是国家真正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端人才。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时,我们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文化融为一体,将其中蕴含的丰富家国情怀价值元素传授给学生,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发挥课程思政在不同课程中文化育人的功效。
本文标题:二份文2023年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专题学习交流研讨发言材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781634 .html